4月21日,在第26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天津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云南省圖書館、西藏自治區圖書館、杭州圖書館、河南省唐河縣圖書館10家單位,聯合發布1,700余部(件),全國累計發布古籍資源達7.4萬部(件)。為方便讀者,現將陸續所發布的古籍數字資源推送給公眾,歡迎大家的持續關注。 2016年9月28日,“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正式對外上線,該數據庫是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成果的具體體現。普查登記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首要任務,是全面了解全國古籍存藏情況,建立古籍總臺賬,開展全國古籍保護的基礎性工作。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中心任務是通過每部古籍的身份證——“古籍普查登記編號”和相關信息,建立國家古籍登記制度,加強各級政府對古籍的管理、保護和利用。 該數據庫發布內容主要包括普查編號、索書號、題名、著者、版本、冊數、存缺卷、收藏單位等古籍普查登記內容。系統支持用戶按照普查編號、索書號、題名、著者、版本、收藏單位等內容進行簡單檢索和高級檢索,支持繁簡共檢。用戶可在檢索結果中按照單位進行導航,從而對其在全國的收藏分布情況一目了然。該數據庫所公布的古籍普查數據,是全國各古籍收藏單位通過目驗原書,首次按照統一的古籍著錄規則完成的普查工作成果,有效履行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要求的摸清古籍家底的職責,實現了全國古籍的統一檢索。 本次新增發布數據包括浙江省26家單位、江西省9家單位、廣東省8家單位,以及寧夏回族自治區圖書館、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吉林市圖書館等單位的普查登記數據。截至目前,已累計發布264家單位古籍普查數據825,362條7,973,050冊,隨著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將根據普查工作進展,陸續發布古籍普查數據。http://www./pcab/zhgjsmsjk/《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是由國務院及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我國現存珍貴古籍目錄,旨在集中人力、財力,對浩瀚古籍中具有特別重要文獻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的古籍予以重點保護。截至目前,共公布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全國487家機構或個人收藏的13026部古籍入選,其中,漢文文獻11855部(含甲骨4條共11家單位,簡帛187種,敦煌遺書405件,碑帖拓本207件,古地圖149件,漢文古籍10903部),少數民族文字古籍1133部,其他文字古籍38部。在《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評審過程中,一些珍貴古籍的新品種、新版本、新價值被陸續發現。 “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數據庫”于2018年9月28日上線,首次以數據庫的形式公開發布了第一批至第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錄的古籍信息。數據庫發布的內容主要包括名錄編號、名錄內容、名錄公布批次、文獻類型、文種、分類、收藏單位、索書號、冊/件數等信息。如果入選古籍在互聯網上已發布全文影像,數據庫還將附上全文影像鏈接以便用戶訪問閱讀。數據庫支持用戶按照入選古籍的名錄編號、名錄內容、名錄公布批次、文獻類型、文種、分類、省份、收藏單位、索書號、題名著者、版本、批校題跋、版本年代、版本類型、是否有全文影像等字段進行檢索,支持用戶自行選擇是否開啟繁簡共檢功能。檢索結果默認按名錄編號排序。 (1)更新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收錄的古籍信息。(3)隨著“中華古籍資源庫”新版上線,更新全文古籍影像鏈接,數量由原來的278部增至465部。http://202.96.31.79/nlcab/public!mlSearch.action“中華古籍資源庫”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成果,2020年新版讀者門戶上線后,對古籍特藏文獻資源進行了整合,包括國家圖書館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地方志、甲骨、敦煌遺書、碑帖拓本、西夏文獻、《趙城金藏》等,以及館外征集古籍資源、法藏敦煌等海外古籍資源。本次在“數字古籍”欄目新增發布國家圖書館藏善本古籍325部、普通古籍175部。本次發布主要有四個方面特點:一是醫書數量大,發布141部善本中醫古籍;二是宋元本、孤本多,發布90部宋元本;三是稿抄本多,名家抄本多;四是普通古籍發布專題金石學文獻。讀者登錄國家圖書館網站“中華古籍資源庫”欄目或“中國古籍保護網”(http://www./pcab/),通過在線注冊或讀者卡登錄,即可以進行單庫檢索和多庫檢索、全文閱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