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來源】 仙方活命飲出自宋·陳自明《婦人良方?瘡瘍門》,原書中記載該方:“治一切瘡,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潰;為止痛消毒之良劑也”。前人說本方神功浩大,能夠消腫止痛,起死回生,治一切癰疽,不論陰陽瘡毒,化膿生肌、散瘀消腫,功似仙方神藥,所以叫做“仙方活命飲”。 本方在民間又有諸多別名,如:秘方奪命散、真人活命散、真人活命飲、神功活命飲、活命飲、真人奪命飲等。本方在中醫外科瘡瘍方面,有其獨到和明顯的效果。 【藥物組成】 白芷、貝母、防風、赤芍藥、當歸尾、甘草節、皂角刺(炒)、炒山甲(灸)、天花粉、乳香、沒藥各6克,金銀花、陳皮各9克。 【組方解讀】 白芷:味辛、性溫,歸肺、胃經,具有祛風解表、消腫止痛、排膿的功能。在風寒感冒中運用該藥,能止頭痛,通鼻竅;該藥還是治療急、慢性鼻炎的有效藥物,配伍不同的藥物用于治療各種頭痛。由于該藥散結消腫功能較強,所以用于瘡瘍初期能夠消散,用于瘡潰后期能夠排膿,為外科的常用藥物。白芷還能夠治療婦女寒濕白帶以及皮膚風濕癢癥等。現代研究證實,白芷所含的揮發油對大腸桿菌、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霍亂弧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同時對流感病毒、腺病毒等也具有抑制作用。 貝母:有川貝母和浙貝母分,味苦性寒或微寒,歸心、肺經;有清熱散結,化痰止咳之功效,常用于瘰癘瘡癰腫毒及乳癰、肺癰等。中醫外科臨床最常用浙貝母,其清熱散結力量較強,常與蒲公英、天花粉、連翹配伍治療瘡、乳癰;與玄參、牡蠣配伍治療瘰癘;與魚腥草、蘆根配伍治療肺癰;與夏枯草、海藻、昆布等配伍治療甲狀腺瘤。 防風:味辛性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有祛風解表,祛濕解痙之功效,主要用于風寒濕邪損傷人體所導致的發熱、惡寒、頭痛等癥;能夠祛風止癢,用于皮膚病。所含揮發油對痢疾桿菌、枯草桿菌和一些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防風的水煎劑能清解由大腸桿菌、傷寒混合桿菌引起的高熱。 赤芍:味苦、性微寒,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若與當歸、金銀花、連翹配伍,能夠治療瘡癰腫痛、消腫散結;配伍桃仁、紅花等對跌打損傷、瘀血疼痛有明顯療效;還可治療因血分有熱而引起的吐血、流鼻血等。實驗證實赤芍對多種病原微生物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及百咳桿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以及霍亂弧菌均有抑制作用,對個別致病真菌也具有抑菌作用。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有活血止痛、補血調經之功效。適用于瘡癰腫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等癥。現代研究表明其有抗炎和抗菌作用,當歸流浸膏對炎癥、水腫及血管的通透性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對多種病原微生物均有抑制作用,是一種抗菌消炎的重要藥物。 甘草:味甘性平,有清熱解毒、和中緩急之功效。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能夠清熱解毒。配伍金銀花、連翹等藥物,可以治療癰疽瘡、咽喉腫痛等疾病。古人多大量單用治療瘡腫諸毒,內服或外敷效果明顯。所含的甘草甜素和甘草酸具有抗炎和抗變態反應功效;實驗證明對藥物中毒、體內代謝產物中毒、細菌毒素中毒等都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皂刺:即皂角樹上的棘刺,味辛性溫,入肝、胃經。有消腫排膿,治風殺蟲之功能。該藥辛散溫通,藥性較猛,有消腫托毒排膿的功效,凡癰疽腫毒,未成者能消,已成者能潰,為外科常用藥物。治療瘡瘍初期未成,配伍金銀花、甘草等同用,以消腫毒;治療瘡瘍癰腫已成將潰而未潰者,常與黃芪、乳香、沒藥配伍應用,以內托瘡毒,促使盡早潰破。 穿山甲:味咸性微寒,歸肝、胃經;其主要功能是祛瘀散結,消癰排膿,通經下乳,外用尚可止血;其消癰排膿作用較強,對癰腫初期未成膿者,可以使瘡癰消散;膿成未潰者,可使其加速潰破,是中醫外科的一種常用而重要的藥物;消癰常配皂角刺、金銀花、赤芍等;排膿常配伍黃芪、當歸、皂角刺等。 天花粉:有解毒止痛、消腫排膿,清熱生津之功能。可用于癰腫瘡瘍,偏于熱毒熾盛者,常與連翹、蒲公英、金銀花、浙貝母等配伍。所含生物堿及皂甙對溶血性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及白喉桿菌有一定的制作用。 乳香、沒藥:分別為乳香樹和沒藥樹的皮部滲出的油膠樹脂入藥,二藥均能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用于瘡瘍潰破后久不收口,能夠起到消腫止痛、去腐生肌的效果。含揮發油、樹脂等能夠抑制多種致病性微生物,尤其對真菌的抑制作用較強。 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胃、大腸經;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配合蒲公英、野菊花等,具有極強的解毒消作用,該藥單味鮮品搗爛外敷,也可收到良好效果。金銀花能夠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內毒素,并有退熱作用。 陳皮:即橘子皮,存放時間久者效果較好,故又叫陳皮。味辛、苦性溫。能夠行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用于脾胃氣滯證、痰濕壅滯證等出現的呃逆、嘔吐、腹脹等。所含揮發油能夠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長;對綠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也具有抑制作用。 【服用方法】 上藥水煎時加黃酒適量,煎兩次,每次煎30分鐘左右,合并兩次藥液,早晨空腹、晚上睡前飲服,連服7日,兩周為一療程。 【功能與主治】 本方有清熱解毒、消腫潰癰、活血止痛之功效。適用于一切癰瘍腫毒初起;紅腫熱痛,或發熱惡寒,苔薄白或黃,脈數有力。本方主治發熱,局部紅、腫、熱、痛的陽證癰瘡腫毒。 【臨證釋義】 癰瘡腫毒一證,多因感受外界邪氣,邪郁日久化熱;或飲食多辛辣油膩肥味,導致生痰化熱;或外傷風寒邪氣,感受疫毒時氣,引起邪毒壅聚,體內陰陽不和,營衛不通,經絡氣血阻滯,凝滯不散而成癰腫。 《內經》中說:“營衛稽留于經脈之中,則血泣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盛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由于邪從火化,氣血壅滯,煎熬津液,灼津成痰,痰熱內生,痰熱與瘀血結聚于肌膚經脈,壅聚于經絡皮肉之間,聚而成形,發生癰腫。其最終的病理結果是熱毒內郁,氣滯血瘀痰結,紅、腫、熱、痛諸癥都由此而來;邪正交爭于表就會發生身熱微惡寒,正邪俱盛,相搏于經會則脈數而有力。本病的特征為五易:即易發病、易腫大、易化膿、易潰破、易斂口。 癰瘡腫毒的治療,必須以清熱解毒為主,配合理氣活血、化膿散結,使熱毒消散,氣血流通,消腫止痛。如果單純使用清熱解毒藥物,則痰結血瘀難以清除,腫結不能消散。 方以金銀花為君藥,甘涼輕清氣浮,清熱解毒,既能解氣分之熱毒,又能清血分之熱毒,芳香透達疏散邪熱,前人稱之為治癰圣藥。以當歸尾、赤芍、乳香、沒藥、橘皮行氣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氣行則營衛暢通,營衛暢通則邪氣不得滯留,使瘀去、腫消、痛止,共為臣藥。白芷、防風透達營衛,疏風解表,又可散結消腫;花粉、貝母清熱化痰排膿,可以使尚未成癰即消散;穿山甲、皂刺解毒消腫,穿透經絡,攻堅排膿,引藥直達病所,使阻者通,滯者行,使已經成膿者盡早潰破;以上諸藥均為佐藥。甘草為使,助清熱解毒,并調和諸藥。煎藥加酒,借其通瘀的功效而使藥力行遍周身,直達病所,如《醫方集解》中所說:“加酒者欲其通行周身,使無邪不散也”。 諸藥合用,則熱毒清解,痰化瘀散,氣血通而紅腫疼痛可止,癰瘡自然痊愈。所以,前人稱本方為外科之首劑,服之膿未成者可消,膿已成者可潰。 本方屬外科“消法”代表方劑。全方辛苦偏涼,集清熱解毒,疏風解表,化瘀散結諸法于一方,其藥物配伍,體現了外科陽證內治消法的配伍特點。 據實驗研究報告顯示:本方對葡萄球菌生長有很強的抑制作用,對乙型鏈球菌有高度的抑制作用;能顯著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棉球肉芽組織的增生,減少炎性滲出作用;能促進炎灶的分解、吸收;能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和血清中球蛋白含量,具有激活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證治要點】 1、證治要點:本方適用于陽證而體實的各類瘡腫毒,以局部紅腫、疼痛,甚者伴有身熱惡寒,脈數有力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本方清熱解毒力量尚嫌不足,臨床上應重用金銀花或適當選用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連翹、黃連之類藥物,以增強清熱解毒的力量。陳皮可酌減量,防止辛燥太過,瘡瘍范圍不大不深者去穿山甲、皂角刺,無須用攻堅破結的藥物。疼痛不重者減乳香或沒藥;紅腫熱痛重的減辛溫的白芷、陳皮,加蒲公英、連翹以加強清熱解毒作用;血熱現象重者加牡丹皮可涼血散瘀;大熱大渴傷津者可去辛燥的白芷、陳皮,重用天花粉加玄參以清熱生津;便秘者加大黃、番瀉葉以瀉熱通便;氣虛者宜重加黃芪以補氣托里,排膿生肌。 另外,根據瘡瘍腫毒所在部位的不同,可適當加入引經藥,使藥力直達病所,如在頭部加川芎;在頸項加桔梗;在胸部加瓜蔞皮;在脅部加柴胡;在腰背加秦艽;在上肢加姜黃:在下肢加牛膝等。除煎煮取汁內服外,藥渣可搗爛外敷。 3、本方現代常用于治療化膿性炎癥,如蜂窩組織炎、化膿性扁桃體炎、乳腺炎、膿皰瘡、癤腫、深部膿腫等,見紅、腫、熱、痛屬陽證、實證者。 4、本方只宜用于瘡瘍未潰之前,若癰疽已潰、膿成淋漓者,則不宜用。此外,陰證瘡瘍忌用,脾胃本虛,氣血不足者均應慎用。 5、本方可用于急性食道炎見惡心嘔吐,胸窩不適,灼燒感,吞咽疼痛,如有異物阻噎,不敢進食,伴口渴,大便微干,小便黃赤者;慢性萎縮性胃炎、脘腹脹痛,食后加重,時有呃逆,納少,口渴喜飲,大便秘結,周身乏力,舌暗紅苔、薄黃脈弦;風濕性關節炎見四肢關節腫痛,足不能立,手不能握,紅腫熱痛,尤以腕踝關節明顯;也可用于心煩不眠,飲食無味,大便干結,小溲短赤,舌紅邊有瘀點,苔黃膩,脈弦;以本方治療闌尾周圍膿腫熱盛者加蒲公英、敗醬草;濕盛者加苡仁;氣虛者加黨參。 6、尚可用于急性乳腺炎、乳癰、血栓性靜脈炎、消化性潰瘍、痢疾等一些因痰、瘀或熱毒導致的出現急性炎癥反應的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