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歲的王大爺持續半年被膿血便所困擾,但他以為是體內痔瘡犯病,也就沒太重視。 直到近期膿血便的癥狀越來越嚴重,于是到黑龍江省醫院求醫,怎知被確診出直腸癌。 經過相關檢查后,醫生明確了直腸癌的位置,但考慮到王大爺年紀大,且有高血壓病史并伴有心律失常,手術風險較高。 經過專家會診,沈主任決定為他做微創手術。沈繼偉主任表示腹腔鏡下微創手術對患者來說,切口小,比傳統開刀手術操作更加精細,而且可切除組織范圍也比較大。 此次微創手術用時4小時,共切除王大爺體內19枚淋巴結,基本無出血。術后的48小時王大爺便排氣并可下地行走,現已恢復良好順利出院。 一直以來,直腸癌因癥狀與痔瘡非常相似,而被大眾所忽略。最終導致癥狀較為嚴重時,再去醫院就診,已經是大腸癌的中晚期了。大腸癌中晚期治愈率并不高,5年生存率通常不足30%。 最近“動物實驗實現治愈結直腸癌”這條新聞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就連男明星印小天也發博文表示了支持,希望這項實驗能幫助患直腸癌的父親。 一、100%治愈腸癌?抗癌新藥受關注腸癌的概念很大,包括了整個消化道。腫瘤發生的部位不一樣,那么癥狀也會有所不同。 若是腫瘤發生在左半結腸,患者可能就會有便血、腹痛、梗阻、大便形狀異常等癥狀。這些表現往往與其他腸胃疾病極其相似,并沒有讓患者及時給予重視。可以說,大腸癌是“拖出來”的疾病。 臨床中約80%的初診患者,被確診出腸癌已經是中期甚至晚期,一些局部進展期的患者由于病灶較大或者距離肛門較近,無法馬上進行手術切除,因此大腸癌5年的生存率一直沒有較大的提升。 由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張捷(華裔科學家)領導的這項治療研究,讓直腸癌患者看到了希望。 該團隊采用了一種新型免疫治療藥物配方PNP-R848(人體血小板膜包裹的納米顆粒),通過激活體內的T淋巴細胞,從而使腫瘤局部的免疫細胞處于抑制狀態。 目前,該新藥在小鼠實驗中首次實現了100%成功治愈實體腫瘤,且治愈后的小鼠具有自身的癌癥免疫能力。 張捷表示,“目前CELLO生物醫藥團隊正在推進該藥物產品CE120的標準化和規模化生產,為進入臨床前期做準備。我們希望盡快把這款藥物送到抗癌第一線。” 二、飲食錯誤,是在給腸子“火上澆油”多年臨床顯示,高脂飲食是誘發大腸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甚至被稱為大腸癌的“催化劑”。然而這一說法一直沒有足夠的證據去證實,近日,由Salk研究所的科學家們領導的一項新研究或許給出了答案。 高脂肪飲食擾亂了腸道膽汁酸的平衡,并觸發荷爾蒙信號,從而促進了結腸直腸癌的生長。 研究者發現高脂肪的食物會增加腸道上特定的兩種膽汁酸,而這兩種膽汁酸會抑制一種名為FXR蛋白質的活性。FXR可以向腸道干細胞發送激素信號,腸道想要自我修復,FXR作為一名“監工”,可使修復過程緩慢、有序地進行。但當膽汁抑制FXR時,干細胞就會開始快速生長并積累DNA損傷。 高脂肪致癌的風險,或許也解釋了為何直腸癌越來越年輕化。當然造成大腸癌的因素有很多,除了高脂肪飲食之外,還可能與以下幾種因素有關: 1.遺傳 臨床顯示,約有25%的大腸癌患者有家族病史。若父母患有直腸癌,那么其子女患腸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8倍以上。 2.肥胖 尤其是腹型肥胖,是獨立引起大腸癌的因素之一。體力活動過少,非常影響結腸蠕動。加強體育運動,可以促進結腸蠕動,有利于糞便排出,從而達到預防大腸癌的作用。 3.腸息肉 大腸息肉雖為常見的較輕的肛腸疾病,但也屬于癌前病變。尤其是絨毛樣腺瘤息肉,有25%的可能會發生惡變,管狀腺瘤樣息肉也有5%左右的惡變幾率。 4.肛腸疾病 患有慢性腸道疾病的患者發生大腸癌的概率比常人高出十幾倍。例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約有3%~5%癌變。還有某些結腸疾病如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闌尾炎、結腸腺瘤都可增加直腸癌發病率。 5.不良生活習慣 有研究認為,吸煙可以對大腸產生長期性、持續性的慢性刺激,這種刺激時效性較長,一般需要經過四十年才可能發作。 酗酒也會增加腸癌的發生率,酒精會使消化道血管擴張,破壞消化道黏膜表面的黏液屏障,促進致癌物質的吸收。 三、高危人群,記住這些腸癌癥狀與所有癌癥相似,大腸癌的早期都不夠典型。由于大腸和肛門緊密相連,大致上可以分為排便異常和其它表現: 1、便血 便血是腸癌最早和最常見的癥狀。腸癌引起的便血一般為暗紅色,量較少,多為有粘液血便、粘液膿血便。 2、大便形狀 排便習慣與大便性狀的改變是多數腸癌的主要臨床表現,排便習慣改變主要表現為便秘、腹瀉,或二者交替。同時受到腫瘤形成的周徑浸潤、腸腔狹窄等影響,還會發現大便形狀改變,如變細、變扁、帶有血痕。 3、腹痛 痔瘡不會導致腹痛癥狀出現,而由于腸癌對腸道產生刺激或是形成腸梗阻或腸穿孔等,可引起患者感到鈍痛、刺痛。 4、肛門疼痛、失禁 腸癌誘發的肛門疼痛,一般都和癌細胞浸潤肛管有關,這種痛感無論大便與否都會存在。 對于50歲以上、有結直腸息肉史或結直腸癌病史、慢性腸炎、長期飲酒或高脂飲食、長期坐位工作且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建議每5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1次大便潛血檢查;每年進行1次肛門指檢。 當然,想要預防腫瘤的發生,還需要增加物理鍛煉。如堅持體育鍛煉,在避免肥胖的同時,還能激活體內細胞,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
|
來自: 新用戶9721565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