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川公園位于江蘇省常州市荊川先生故居永紅鄉荊川村,由常州市人民政府于1990年為紀念明嘉靖年間著名的抗倭英雄和文學家唐荊川先生而建的,是一個古跡與自然風光巧妙配合的園林。

唐順之(1507年11月9日—1560年4月25日),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漢族,武進(今屬江蘇常州)人。明代儒學大師、軍事家、散文家、數學家,抗倭英雄。 嘉靖三十九年(1560),督師抗倭途中不幸染病,于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禎時追謚襄文。學者稱其為“荊川先生”。

文韜武略 唐順之推崇三代、兩漢文學傳統,同時也肯定了唐宋文的繼承和發展。提出學習唐、宋文"開闔首尾經緯錯綜之法"。 在其選輯的《文編》中,既選了《左傳》、《國語》、《史記》等秦漢文,也選了大量唐宋文,并獨創了強大流派“唐宋派”。
我們所熟悉的“唐宋八大家”稱號,歐陽修蘇軾們的“八大家”名分,也是唐順之定的。 不僅是文學,連在當代冷門的數學,他也有所研究,他通曉元代所傳數學上的“回回術法”,精通于弧矢割圓術,著有《勾股弧矢論略》《勾股六論》等。還漂亮地破解了郭守敬算法。 但唐順之確自嘲說:這些都是些皮毛才能,
遠比不上自己這些年修煉的最強項——軍事。因為唐順之追求的,絕非個人利祿,卻是陽明心學倡導的精神 :習武善戰,以趨報國! 他就似武俠小說中那些閉關修行的高手一樣,真個有了一身強大武功,最強當屬槍法,三十七歲那年,跟河南名家楊松學到正宗心意六合槍,十年苦練終于大成。
練到了“一尺圈槍”境界,就是對戰之中,舞出一尺槍花,多強對手也近不得身。公認嘉靖年間頭號槍術大師。 而且除了能練,唐順之更一邊練一邊寫。
一本《武編》,記錄了中國刀槍劍戟拳各類武技,更包括了軍事訓練,選兵練將等各樣學問。 他的軍事才能,照嘉靖年間威震北方的名將翁萬達評價: 當一字一拜也。

人物生平 唐順之出生在常州青果巷易書堂的一個名門官宦之家,其祖父唐貴是進士出身,任戶部給事中,其父唐寶也是進士出身,任河南信陽與湖南永州府知府。 在他的幼年時代,父親對他管教甚嚴,寫字如不端正就會挨打。如果出去游玩回家晚了,母親也會時常責罵他。順之天生稟賦聰明并且極具個性,在同齡人中屬佼佼者。順之酷愛讀書,父母除對其嚴加要求外,并不時為他尋覓當代的名師為其輔導,因此學業有成。在唐順之23歲那年(嘉靖八年),他參加了每三年才在京城舉辦一次的會試,榮登第一。

荊川先生草書
歌鳳臺行卷(部分)

荊川先生草書
歌鳳臺行卷(部分)

抗倭英雄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在羅洪先的鼓勵下,他重回朝廷,任兵部職方員外郎,接著晉升為兵部郎中,兵部尚書胡宗憲在浙江杭州主持剿倭大局,而他在南京分兵一路,專剿江蘇的倭寇。 對于倭寇,他主張敵于國門之外,截殺于海上,他率領海師,從江陰出發,抵達東海的蛟門大洋,一晝夜在海上行軍六七百里。 嘉靖三十八年(1559)四月十日,他抓住了三月東南風機會,在崇明島設下天羅地網,八千倭寇被打的當場崩潰,十二艘敵船被毀。
公認十年以來,大明對倭寇的第一次海上大捷。 唐順之因作戰勇猛而升任右僉都御史與鳳陽代理巡撫。 荊川公園
唐順之從軍像 戰神戚繼光之師 大好戰局下,唐順之的健康卻嚴重惡化,甚至連站都站不穩,一度只能回太倉養病。深知自己健康狀況的唐順之,決定在明軍里,找一位徒弟,把自己一生所學傳授給他,讓這個人擔負起自己注定無法完成的夢想。他就是
后來的一代戰神,當時還是三十二歲參將的戚繼光。 事實證明,唐順之的眼光確實卓越,當時的戚繼光一身毛病,性子執拗傲慢,沒少被嘲笑,但唐順之看到的,卻是一群熱血忠勇的青年。于是,他將自己畢生所學的槍法精髓以及一生心血的《武編》,盡數傳授給了戚繼光,其中最叫戚繼光驚嘆的,正是“鴛鴦伍”。五個人狼筅長槍盾牌完美配合,立刻激起戚繼光無限創意,
終把這古怪陣型升級成更加強大,橫掃南北的恐怖戰陣:鴛鴦陣。 后來,唐順之的病情越來越重,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春,到達江蘇通州時,唐順之因病情惡化在兵船上逝世,結束了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年
54歲。 在唐順之生命最后時刻里,他對身邊戰友們的托付:
本欲與諸君戮力同衛社稷,今無能矣,愿諸君勉之。 他堅信這場戰爭,即將迎來光明的勝利,
唯一的遺憾,是自己看不到了。相信說出這段遺言時,他腦海里反復盤旋的,一定會有那個叫戚繼光的熱血青年。這位他托付畢生所學的青年,也終于未辜負他的熱望
:六年以后,已然名滿華夏的戰神的戚繼光 ,大規模跨海征發,在安南國(越南)萬橋山發起總攻, 將最后一股日本倭寇絞殺殆盡。大明倭患,徹底肅清。

陳渡苦修十九年,終成大儒 嘉靖十九年(1540年),身為太子東宮官屬的唐順之,大膽苦勸嘉靖帝,勸嘉靖帝不要沉迷煉丹修道,結果把嘉靖帝惹得暴怒,一下將他貶官為民。
輝煌的仕途生涯,頓時全數清零。 唐順之雖然離開官場,但作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知識分子,他于是決心退下來潛心讀書。 唐順之回鄉后開始住在宜興山中,后來覺得還是不能遠離城市的繁囂,便又遷居到更僻遠的陳渡莊,閉門謝客,把時間和精力都用于鉆研《六經》、《百子史氏》、《國朝故典律例》之中,真是晝夜講究忘寢廢食。在這些遠寓官場的時日里,他還學射學、算學、天文律歷、山川地志、兵法戰陣,以及兵家小技。例如他在三十六七歲時曾向一位河南人楊松學習槍法。在文藝方面也有許多專家學者聞風前來與順之共同研討學問,互通有無。那時連明朝的皇帝也是崇尚道教的信徒,也許是當時的社會風尚,順之和道士們也常有交往。“罷官”相當于開除公職,這對于有氣節的唐順之來說可算是人生的一大轉折。 夏不扇,冬不爐,行不輿,食不肉,備嘗苦淡。 當時他住在城外陳渡橋附近的一所簡陋的茅舍里,晚上則睡在門板上。順之日常穿著極為簡樸,經常是身著穿了有十來年的麻布衣服。江南水鄉的交通往往是乘船,他也和一般鄉民坐船出入。同船的人們也不知道他是何許人,有些言語上的沖撞、辱罵,甚至在行動上欺侮他,他皆不與人計較,更不顯露出自己是知識分子或做過官的身份。他嚴格要求自己,在生活上冬天不生火爐;夏天不搧扇子;出門不坐轎子;床上不鋪兩層床墊;一年只做一件布衣裳;一個月只能吃一回肉。他要用這種自苦的辦法使自己擺脫各種物質欲望的引誘,以求平心靜氣地正確對待客觀世界的—切。

唐荊川先生的墓等古跡1982年唐荊川先生墓區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每個國難臨頭的時刻,中國都順利熬過來,因為這樣的年代里,都有屬于這個時代的唐順之。 這不是一個人的傳奇,而是一個民族不滅的精神。 
園中綠樹成蔭,芳草鮮美,池塘、假山、亭閣、長廊錯落有致,其中最著名的景點是陳渡草堂,建于1989年,是以唐荊川先生讀書處命名的

國慶長假,不想人山人海人擠人?不如就近去往這身邊的一處景點,細細感受文化的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