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深則葉茂,本立而道生——從王君老師的創意研討課探寫作教學的密碼 陳海波 摘 要:寫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如何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是一線語文教師面臨的大困惑。王君老師用她的一節創意作品研討課,給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用開放的視角,激活“寫”的興趣;用多元的評價,交換“寫”的經驗;用創新的理念,讓“寫”回歸心靈。具有可操作性。 關鍵詞:開放的視角 多元的評價 創新的理念 價值回歸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地表述的過程,是一種極具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但作為一個多次參與中考作文閱卷的一線老教師,卻常常為學生“沒有真情”“沒有思想”“沒有生命”的寫作而感到擔憂,也常常為尋不到寫作教學的“正確打開方式”而感到苦惱。 近日,研讀了王君老師為學生的作品而開展的寫作研討課,頓覺眼前一亮,這種觸及靈魂,打動情感的研討,充滿了生命的活力。仔細品咂,竟收獲諸多寫作教學的啟示,思考如下: 一、用開放的視角,讓寫作教學從平面走向立體 語文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喚醒人性(天性)的教育,所謂“人性”即人的“言語性、精神性和創造性”,人的生命,歸根結底,就是“言語生命”和“精神生命”。所以,作為語文教育中最重要的寫作教學應充分尊重“以人為本”,以“人的言語生命、精神生命”為本。“人因表現而存在。人因立言而不朽。”(潘新和語)這就表明,我們要摒棄慣有的為“應試和知識、方法、技巧”而為的寫作教學,只要利于學生表達已有的生活體驗,利于抒發已有的情感體悟,利于學生言語、精神生命的成長,表達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化,讓學生在各種嘗試中不斷積累“寫”的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獨有的表達方式和體系,讓寫作更立體化,更具生命力。 從王君老師的這節研討課中,我們可以窺探到她平時寫作教學的開放性,所有的寫絕不是奔著“高分的考場作文”去的,而是為著內心“精神生命”的釋放。梳理一下課中涉及到的學生“寫的體例”,有詩歌,有隨筆、散文,有科幻作品,有直抒胸臆的播報,有各種讀后感、影評,甚至創作歌詞等等,表達的形式靈活多樣,但其永遠“我手寫我心”,形式為“內容”服務,為“自我的思想”服務,為生命的綻放服務。 好的語文老師懂得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寫作情境,懂得為學生構建一個個立體化的寫作空間,更多地引導學生去關注生活,關注“寫之前的儲備”,關注生命的內核,從而不斷地滋生出“非寫出來不可”的表達欲望。 正因為這樣,“狂想少年”李德元覺得寫作是一件好玩的事情,特別喜歡,特別熱愛,三年寫出了五本作文集;還有王老師將要為丁詩成開的詩歌研討會;為林子涵開的歌詞創作研討會;還有陳昕悅等那么多未來的“小作家”們。 黃厚江老師說過:“語文不是吃肉長肉的事情,作文更不是吃肉長肉的事情。” “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而凡俗如我等的語文老師,日常中那些志在必得式的為著“考場高分作文”而去的單一“平面”化寫作教學,往往掩蓋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壓抑了學生的真實靈魂。我們常常埋怨學生表達不出的思想、人格、情趣、學問等修養,其實是在寫作之外孕育的。用開放的視角,創設多樣化的寫作情境,讓生活與生命相融,讓思維的火花綻放出心靈的光彩,才是我們每一個語文老師要修煉的寫作教學的真“功夫”。 二、用多元的評價,讓寫作經驗從靜態走向動態 夏丏尊言:“文章是表現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各人有各人的創造力。”面對學生寫就的迥色各異的文章,該采用怎樣的評價方式才能讓學生的寫作經驗和思想更好地流動起來,這是當前一線老師都會面臨的“評價”困惑。王君老師的這堂課,恰好為我們提供了多元的評價方式,為我們如何評價學生的作文指明了方向。 首先,評價形式多元,讓靜態的思想流動起來。縱觀我們日常的作文“評價”,大多局限于對優、缺點的共性反饋,形式比較單一,對學生寫作素養的提升往往意義不大,王老師采用的評價形式不僅具有針對性,更具激勵性,值得我們借鑒:如,出版作品集,在《創新作文》上做專欄訪談,師生朗讀其作品,不同小組同類作品評析,針對作品質疑、解疑、答惑,“作者”接受現場專訪,同伴分享收獲,教師點評、贈言,邀請校長為其頒獎…… 這些多元的評價形式,讓靜止在文字里的生命思想“動”了起來,這種用“個人”對“人人”的催化,無疑是寫作對寫作的巨大喚醒,是思想對思想的巨大啟迪。 其次,評價角度多元,讓靜態的寫作經驗流動起來。新課程標準指出:“評價要重視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不僅要具體考察學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們占有各種材料的方法。” 這一點王老師深諳其道,她始終認為寫作技巧是“長”在寫作的土壤中的,是在寫著寫著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來的,不是蓄意嫁接。因此,在這節課上,王老師通過老師、同學、家長、校長等各種角度的評價,提煉出學生在個性化的寫作實踐中應用的寫作方法,然后引導和促使學生相互了解,相互發現,互相取長補短,從而讓靜態的寫作經驗在生命與生命的心河中流動。 比如,在評析李德元作品的環節,研究詩歌小組發現:李德元的詩歌生活化,特“真實”,懂“聚焦”;研究散文隨筆小組發現:李德元的文字“有情感”,善用“夸張”的表現手法;研究科幻、播報小組發現:李德元想象豐富,“創意”無限;在質疑環節,發現李德元愛讀課外書、愛看電影,而且善寫隨感,只要有靈感,馬上拿出筆記記下來……包括后來王君老師爆料的李德元在家中讀書,爸爸媽媽都是和他一起讀一起討論;李德元爸爸爆料的孩子一直推崇并追求擁有一個有趣的靈魂;辛穎校長總結時感動于李德元答問時談到對寫作的“三次熱愛”、“一次喜歡”等,這些個體的寫作經驗在多角度的評價中,統統被挖掘了出來。 “根深則葉茂,本立而道生。” 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在真實情境的體驗下,發現并鞏固了對寫作經驗的學習,反映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動態過程。這種獲取方式,遠比我們灌輸的對寫作技巧的生搬硬套有意義的多。 三、用創新的理念,讓寫作價值走向生命的復歸 蘇聯作家康·巴烏斯托夫斯基在《金薔薇》中說:“對生活,對我們周圍一切的詩意的理解,是童年時代給我們的最偉大的饋贈。如果一個人在悠長而嚴肅的歲月中,沒有失去這個饋贈,那他就是詩人或是作家。” 研讀王君老師的書和她的課,你會發現,王老師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更是一個極具詩意的作家,她對寫作始終葆有詩意的理解,她認為寫作能力本質上是一種心靈的能力,是一種靈魂的狀態,語文老師,絕不要做寫作的“訓導師”,而要做“活力激發師”,你用怎樣的手段,用怎樣的技巧,調動怎樣的寫作狀態,讓“寫”成為魅惑,成為習慣,成為學生欲罷不能的責任,這才是“教”的關鍵所在。“我寫,是因為我有;我寫,是因為我愛。”所以,在王老師的眼里,享受寫作,才是寫作教學最崇高的使命,也是最終極的目標。 我們看她在這節課上說的話: “寫作是一件跟呼吸一樣自然的事情,生活是什么樣的,寫作就是什么樣的,一點都不裝。” “……活得很自我,很真誠,很自然,很坦蕩,這是創造力的源泉。” “活法就是學法,就是教法,就是寫法,我們生命的狀態就是語文的狀態。” “寫作就是我們生命的一種能量的自然傾瀉,它是自然和美好的。” “未來,我們不一定非要成為作家,但是寫作,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擁有非凡的意義。” “最了不起的成長,一定是自己內心樹立的規范,是自己給自己的祝福與反省。” …… 縱觀我們的寫作教學到底缺了什么?是技巧的訓練和方法的灌輸嗎?絕不是,最根本的是缺少思想的引領和情懷的培養。王君老師用她創新的理念,用她親歷的寫作體驗,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染,“養”出興趣,“養”出熱愛,“養”出朝氣蓬勃的生命、生活狀態,讓每一個生命個體在動態、多維的寫作實踐活動中,慢慢領悟到思想、情懷的內涵,從而碰撞出更多更美的思維火花,在習得能力和素養的同時,更提高了對自然、社會與問題的認識,從而追求更加積極、健康與和諧的生活方式。 “在寫作中,我們要宣泄,但在寫作中,我們更要成長。” 這才是我們要致力探尋的,生命關照下的經由寫作而抵達的價值意義所在。 教育家陶行知說:“教師的成功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樂,是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惟愿我們也能像王君老師那樣,在寫作教學上多多探索,讓寫作回歸到“心靈”,多關注生命個體的狀態,讓其鮮活而富有思想;多開展靈活多樣的言語評價活動,讓生命情懷盡情綻放,繼而多多培養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王君.一路修行教作文[M].成都:天地出版社,2017. [2]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3] [蘇]康·巴烏斯托夫斯基,李時譯:《金薔薇》[M].上海文藝出版社,1955:22. |
|
來自: 大奔h1wmjlcm1r > 《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