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骨折發生率占足踝部骨折的2%,距骨骨折可以簡單根據受損部位分為距骨體骨折、距骨頸骨折和外側突骨折。今天,就來全面了解一下距骨骨折的手術治療技巧。 01 適應證 距骨頸骨折
距骨體骨折
外側突骨折
02 檢查/影像 體格檢查
▲ 圖1
影像學檢查
▲ 圖1,距骨體脫出的踝部側位片
距骨頸骨折 開放性HawkinsⅢ型距骨頸骨折 A:平片; B:CT矢狀面重建圖像 距骨體骨折 平片上可見距骨體骨折合并距骨前外側穹窿粉碎,這可以在矢狀面CT上得到確實(圖B) 距骨頸體聯合骨折 聯合距骨體矢狀平面骨折和距骨頸橫斷骨折 A:水平位 B:冠狀位 C:矢狀位 外側突骨折 外側突骨折 A:右側有輕的粉碎和擠壓 B:左側粉碎較嚴重 03 外科解剖 距骨與脛骨、腓骨、跟骨及足舟骨四塊骨形成關節:
▲ 示意圖 距骨骨皮質的血供有三個來源:前方的足背動脈后方的脛動脈以及腓動脈
▲ 示意圖 04 體位 患者以平臥位,躺在射線可以透過的手術臺上。 對部分距骨頸骨折或者距骨體骨折,需要由后向前打入距骨釘,這時需要改變體位呈側臥位或俯臥位。 大腿根部扎止血帶,情況需要時可充氣止血。 05 入路/顯露 顯露的范圍通常由多個因素決定,包括距骨骨折的位置,模式程度以及粉碎的區域和手術醫生的偏好。 術前仔細研究影像學結果有助于決定是否有必要行雙切口,或著是否需要切開內踝或者外踝。 距骨頸骨折
距骨體骨折
外側突骨折
06 手術技巧 距骨頸骨折
▲ 側位片檢查
① 因為這樣固定的結果是骨折塊間產生加壓,如果是粉碎性骨折,則會導致骨折塊排列不齊; ② 由于病人體位是平臥位或者俯臥位,所以骨折只能閉合復位或者單外側切口解剖復位。
距骨頸骨折 骨折后固定的斜位片(A)及側位片(B) 距骨頸骨折合并典型的內側粉碎,外側用2.7mm鈦合金板,內側用兩枚固定釘,分別為3.5mm和2.7mm,復位后固定。
距骨體骨折
應用內側距骨頸入路行內踝截骨術治療距骨體矢狀面骨折合并距骨頸橫斷骨折的情況。分別在脛骨內側、跟骨及第一跖骨上打入Schanz釘,安置小型外固定器,可以起到分散踝關節及距骨頸骨折處應力的作用。
內外側聯合入路克氏針復位固定的圖像。注意外固定器使用后對關節應力的分散情況
內踝截骨入路治療距骨頸體聯合骨折術后的側位片、斜位片以及正位片。截骨處用3.5mm拉力釘固定,脛骨頸用2.7mm的接骨板及鈦釘固定,距骨體用2.7mm鈦釘固定
外側突骨折
![]()
07 術后護理 術后制動應持續7~10天,等待傷口愈合。 在康復科醫生的督導下,患者行踝關節、距下關節以及跗橫關節的輕微活動。 接觸應力承重鍛煉應持續到術后10~12周,確認已經臨床愈合或者骨折線模糊,此時術后康復還應增加力量鍛煉及本體感覺鍛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