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收、外旋、外展---受傷時作用力,也就是距骨移動方向。足呈跖屈內收內翻位,內翻的距骨使踝關節外側韌帶緊張。Ⅱ°:外力繼續作用,內踝受到內翻的距骨的擠壓作用,造成內踝骨折。(特點:內踝骨折線傾向垂直)Ⅰ°:距骨外旋使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應力,下脛腓前韌帶損傷或韌帶附著點撕脫性骨折,或者同時又骨間韌帶損傷。Ⅱ°:外力繼續作用,腓骨繼續受到向外、向后的旋轉應力,造成腓骨的螺旋性骨折。(特點:腓骨骨折線從后上向前下。并且多位于下脛腓聯合部位。)Ⅲ°:外力繼續作用,下脛腓聯合后韌帶緊張,造成下聯合后韌帶的斷裂或后踝的撕脫骨折。Ⅳ:外力還繼續,距骨旋轉使三角韌帶緊張,造成內踝的撕脫性骨折或者是三角韌帶的斷裂Ⅰ:三角韌帶緊張,造成三角韌帶損傷或者是內踝撕脫性骨折。Ⅱ°:外力繼續作用,距骨外旋造成下脛腓前韌帶和骨間韌帶損傷,或者韌帶附著點撕脫性骨折。Ⅲ°:外力繼續作用,腓骨受到向外向后的旋轉應力,造成腓骨的螺旋性骨折(特點:腓骨由于足本身的位置,外旋力大,向上傳導,骨折位于下聯合上方,甚至可以達到腓骨頸部位- Maisonneuve骨折)。Ⅳ:外力繼續作用,下脛腓后韌帶緊張,造成下脛腓后韌帶斷裂或后踝撕脫骨折。Ⅱ:外力繼續,外展的距骨造成下聯合前后韌帶同時緊張,斷裂,或者韌帶的撕脫性骨折,骨間韌帶和骨間膜的撕裂。Ⅲ:外力繼續作用,距骨擠壓腓骨,造成腓骨的短斜形骨折(特點:外側有一蝶形小碎骨片,骨折線多位于下聯合上或者在下聯合部位)。是否有骨折? 骨折的類型? 軟組織損傷的類型? 有否關節內軟骨的損傷? 有否合并傷或并發癥 有否下脛腓聯合的損傷? 有否三角韌帶或外側副韌帶的損傷? 后側結構損傷的認識與處理?
韌帶損傷重于骨折 踝關節不穩定重于關節面骨折 韌帶損傷可以單處、可以多處 大部分三角韌帶損傷伴有下脛腓聯合損傷 常伴有軟骨面的損 Ice(冰敷):傷后48h內局部冰敷,每次10-30分鐘,每天3次以上Compression(加壓):適當壓力的彈性繃帶包裹可減輕腫脹Elevation(抬高):抬高患肢,高于心臟位置,增加靜脈回流,促進消腫Optimal Loading:適當負重,讓肌肉不能因為受傷而“休息”7-10天后:皮膚皺褶試驗(wrinkle sign)(+)腓骨骨折固定方式:3.5mm鋼板、拉力螺釘、可吸收釘、克氏針張力帶等。 下脛腓前后韌帶+骨間韌帶+脛腓橫韌帶+骨間膜的遠端組成。 下脛腓損傷與骨折及類型 Lange-Hansen分類 1.旋前外旋:最常見 2.旋前外展:可發生 3.旋后外旋:較常見 4.旋后內收:不發生 Hook test:在內外踝骨折固定后,用尖鉤向外拉腓骨,如腓骨向外移動大于4mm,則表明下脛腓聯合韌帶完全撕裂1、螺釘固定:在下脛腓聯合上方1~3cm處,用1~2枚3.5mm皮質骨螺釘平行關節面向前傾斜30貫穿2層腓骨及1層脛骨皮質,在踝關節輕微背屈位固定,不做加壓。目前尚存在爭議,大部分文獻認為術后8~12周以后取出螺釘比較合適。取出之前應限制踝關節的負重以免出現螺釘斷裂。具有以下情況建議做:年輕活動量大,尤其精英運動員;踝關節內側間隙大于5mm以上;踝關節內側腫脹和淤血很嚴重;CT見踝關節內側間隙有小骨塊;MRI示三角韌帶深淺層完全斷裂;踝骨折固定后內側間隙過大或不穩。1、深淺層分別縫合修復;單純修復淺層:深層修復方法。2、直接縫合;錨釘縫合;錨釘增強;錨釘縫合+增強;縫合修復+下脛腓聯合位置螺釘。3、踝關節骨折常合并三角韌帶損傷,旋前外旋型發生率最高,其次為旋后外旋及旋前外展三角韌帶損傷多數病人可以保守治療4、三角韌帶完全斷裂者或骨折因定后內側仍不穩定者,建議手術修復,有利于早期康復及踝關節的穩定5、對部分斷裂或骨折因定后內側穩定者,可以保守治療工作于南海經濟開發區人民醫院,佛山市南海區醫學會關節外科分會委員。佛山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專業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