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的最后一天,你想對自己說些什么嗎? 我想永遠十八歲 隨著2017年即將結束,最后一批90后即將全部成年,朋友圈掀起一陣追憶十八歲的狂風,當然里面也不乏有人昧著良心稱自己還未成年。 或許,你的十八歲 曾留有遺憾 或許,隨著2018年的到來 你的計劃沒能完成 但是,有些事情拖著拖著就不了了之了 ▲滑動翻看 什么是拖延癥? 拖延癥(procrastination)是指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后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后推遲的一種行為。拖延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一項調查顯示大約75%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有時拖延,50%認為自己一直拖延。 拖延者的大腦是怎樣的呢? 你有拖延癥嗎? 拖延癥者的內心是怎么想的?他們的大腦是怎樣運作的? TED演講者Tim Urban先生用詼諧的語言,貼切的比喻和貼近你我生活的故事來為我們剖析了這些問題的答案。 拖延癥者 正常人的大腦 兩張是有一點不同,兩個大腦都有一個理性決策人,但在拖延癥患者的大腦里,還有一只及時行樂的猴子。這個及時行樂的猴子并非你,希望是控制方向的人,他完全生活在當下,沒有過去的記憶,也沒有未來的概念。他只關注兩件事情:簡單和開心。 這里的每一個格子都代表90年生命中的一周,我們已經用掉了許多。我想我們需要好好花時間,認真看看這個日歷。我們需要想一下,我們真正在拖延的是什么。 因為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有拖延一些東西,我們需要警惕及時行樂的猴子,這是我們所有人的任務。 建議在WiFi條件下觀看 轉自:百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