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似乎是中國文人的標(biāo)配。 王羲之的《蘭亭序》、蘇軾的《赤壁賦》,都是在酒精的刺激下誕生的。 但有一個人是個例外,他就是趙孟頫。
趙孟頫自己坦陳,喝一杯酒便醉意橫生。所以,他是一個不太擅長喝酒的人,所以他的作品始終保持著一股理性。但是,趙孟頫有一篇傳世名作,叫《酒德頌》,既然他不喜酒,為何要寫這篇文章呢? 俠客猜測由于當(dāng)時的趙孟頫名滿天下,向其求字的人很多。所以,他就經(jīng)常挑自己喜歡的文章寫后贈人。 這篇《酒德頌》是劉伶的代表作。因為趙孟頫對六朝人情有獨鐘,尤其喜歡竹林七賢。 這篇《酒德頌》應(yīng)屬趙孟頫60歲以后的作品,肥瘦適中,不管是筆法還是結(jié)構(gòu),都已經(jīng)達(dá)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而且趙孟頫非常嚴(yán)謹(jǐn),即使到死之前的作品,都盡量努力保持自己的間架結(jié)構(gòu),這是別人鮮有做到的。 此作肥不沒骨,瘦不露筋,比較適中,既有大王的秀美,又具有小王的灑脫,可謂信手拈來,頭頭是佛。 歷史上寫《酒德頌》的人頗多。但以劉伶的這篇188字短文最為經(jīng)典,蘇東坡讀后,寫到:“詩文豈在多,一頌了伯倫(劉伶)。” 文中劉伶藐視禮法,宣揚(yáng)了老莊思想,描寫了一位“惟酒是務(wù),焉知其余”的大人先生,這位大人先生可以說是一位“醉者神全”的人物。劉伶通過這位大人先生形象地為人們展示了“醉者神全”的神態(tài),在《酒德頌》中,劉伶寫到有“貴介公子”和“縉紳處士’”聽到大人先生的風(fēng)評后,無不怒目相向陳說禮法爭論不休時,大人先生卻是一副置身于世外的神態(tài)。 大人先生自顧自地手捧酒器在酒槽里舀酒喝。他撅起長長的胡須。其踞而坐,枕著酒曲靠著酒糟,沒有思想與憂慮,自己高興得都要陶醉了。他不知不覺地醉了,又突然醒來,就好像看不見也聽不到世上庸俗之人的騷擾,完全進(jìn)入了醉酒的最高境界:所不聞聲,視不見形,一無所有了。 他低下頭來看到世間身邊所有事物的紛紛擾擾,就像江河上的浮萍。而那兩個正在吵架的公子和處士侍奉在身邊,就像軟體動物比之于桑蟲。 趙孟頫一生飄零,或許在《酒德頌》中方能找到一絲安穩(wěn)。 |
|
來自: 天地人和w > 《書法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