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行思 革命圣地延安,一個神奇、神秘、神圣的地方,一個一提起來就讓人心跳加速、熱血沸騰、精神振奮、肅然起敬的地方。 我景仰延安,不單單因為她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不單單因為“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陵寢就安臥在延安境內的橋山之巔。 我景仰延安,因為她在黃土高坡那曠野的大地上孕育出了一片充滿了神奇力量的紅色土地。這里沒有小橋流水的江南詩意,也沒有悲壯遼闊的大漠孤煙,更沒有浩瀚無邊的海天一色。我一直在想,這片神奇的土地究竟是有多大的魅力,能讓人魂牽夢縈?! 這里有的是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那是一種“東方魔力”,那是信仰之光,那是她最吸引人的地方。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里。” 熱烈真摯的情感,純樸動人的情懷。每誦讀一次賀敬之的《回延安》,就增添一份對革命圣地的向往。 一個天高云淡的日子,我懷著朝圣的心情,向著心中的那一方圣土進發。 不去寶塔山等于沒有到延安。寶塔山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歷史文物與革命舊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風景名勝區,是延安城的標志性建筑。 寶塔山又稱“嘉嶺山”,位于延安城東南,寶塔建于唐代,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寶塔山上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很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 我手摸寶塔青磚,有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寶塔見證了崢嶸歲月,至今巍然屹立,這正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所在。當年,寶塔山下數不清的空洞里,曾透出燦若星河的燈光,那不僅僅是燈光,那是永遠不滅的民族精神! 巍巍寶塔山,滔滔延河水。如今寶塔山就在腳下,延河水就眼前,我情不自禁的張開雙臂擁抱延安,內心高聲呼喊:延安,我來了! 據說,在黨中央落腳延安13年的時間里,敵人曾對延安發動過17次的狂轟濫炸,而每次的轟炸,敵人正是以寶塔為指引實施的。考慮到毛主席、黨中央和延安軍民的安全,紅軍準備了炸藥,準備炸掉寶塔。就在爆破實施前的十幾分鐘,毛主席派人制止了這次行動。 制止的原因,是主席考慮到當地老百姓對寶塔的感情:延安百姓認為這座始建于唐代的寶塔已存在了上千年,它可以辟邪鎮妖,為他們帶來和平與吉祥。 寶塔就這樣幸存了下來,并一次次躲過敵人的轟炸,時至今日,寶塔依然矗立在山頂,護佑著它腳下靜靜流淌的延河水、舊貌變新顏的延安城和這里的200多萬百姓。 延安革命紀念館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為生動的教材,是中國二十世紀一個輝煌的聚光點,是向廣大群眾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教育的重要基地,是參觀延安必到之處。 紀念館前廣場,平坦開闊、綠地成片,繁花似錦。廣場正中巍然聳立毛澤東青銅像,毛澤東身著中山裝,雙手叉腰目視遠方,浩氣凌霄,名為“高瞻遠矚”。 走進館內一組大型群雕、浮雕栩栩如生,展現先輩的斗爭歲月,光彩照人,漫步在紀念館內,這里展出的大量珍貴革命文物、文獻和照片讓人感覺重回那段崢嶸歲月。 “延安革命史”分十個單元展出,分別是: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紅軍長征到陜北;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八載干戈仗延安;新中國的雛形——陜甘寧邊區;窯洞大學育英才;自力更生奏凱歌;延安整風鑄黨魂;為和平民主而斗爭;轉戰陜北、奪取勝利。 在這里時時駐足觀看與思索,十三年光輝歷史不再是教科書上的文字,而轉化為營養滋養著靈魂與信仰。 一進王家坪大門首先看到的是軍委禮堂。這是一座土木石結構的平瓦房,整個禮堂可容納二百多人開會。繞過軍委禮堂向東是毛澤東同志會客室舊址。北院分為前后兩院,前院有軍委會。 參觀完王家坪,又步行到楊家嶺。楊家嶺是中共中央駐地舊址,楊家嶺過去是一個小山村,因中國共產黨和中央的到來而名揚海內外。 毛澤東在楊家嶺窯洞前的小石桌旁,會見了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毛澤東在此期間,寫下了大量的光輝著作,楊家嶺是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居住時間最長的駐地。 這里有當時中央五大書記的昂首闊步的銅像;有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領導人簡陋的故居,有毛澤東在張思德追悼會發表著名演講《為人民服務》的演講臺等。在這里,毛澤東還寫下了許多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文章,接見國際友人,為中國革命做出了不朽的貢獻。 棗園也是必須要拜訪的地方。棗園又名延園,院內樹木蔥郁,綠草如茵,“幸福渠”橫穿園林而過。園林中央坐落著中央書記處禮堂,依山分布著5座獨立的院落,分別是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張聞天、彭德懷等中央領導的舊居。后溝西山下是毛澤東發表《為人民服務》的講話臺和中央社會部舊址。往西三公里處是中央軍委三局舊址、展覽館及中央軍委三局烈士陵園。 參觀游覽完這三處革命舊址,我無限感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在這樣狹小、陰暗、簡陋的窯洞里,以雄才大略,運籌帷屋,決勝千里,指揮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窯洞的小油燈下,他們寫下了一篇又一篇決定中國革命方向、指導中國革命的光輝著作,在這里領導和指揮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人民共和國的堅 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偉大歷史篇章。 “萬眾矚目清涼山”,陳毅筆下稱贊的清涼山,又被稱為“新聞山”。我向它投去深情一瞥——渴慕走近它,走近那段不平凡歲月里的新聞宣傳戰士:他們以筆作槍,加速了舊世界的崩潰。 魯藝、王家坪……那些原本只在書本上以目接觸的字眼,如今都以真實的物質存在示我,雖只是驚鴻一瞥,卻成了永久不能磨滅的映像——它們于我不再只是概念的存在了。 斯人已去,但他們的精神還在,他們踩過的土地依然那么厚重,承載著他們的奮斗和輝煌、汗水和犧牲,也承載著今人的景仰和追思。 重溫歷史、感悟征程,緬懷先烈,品味精神,有誰不承認延安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不尋常的經歷,延安的每一處遺址都有動人心弦的故事,延安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一部書一首詩! 夜色四合,當架在空地中央的篝火開始熊熊燃燒的時候,當高亢激越的信天游飄下山坳的時候,當人們隨著節奏歡快的鼓點盡情扭起秧歌的時候,那心底里久藏的單純而熱烈的情愫被喚醒,一發而不可收。 勿忘延安,這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勿忘延安,這是一份纏綿綿的情感;勿忘延安,這是一聲急切切的呼喚;勿忘延安,這是一個響錚錚的答案。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延安,請接納一個朝圣者的致意,也請接受我與您的下一個約定——我希望有機會再次走近您,從容地、細細地品讀您的風華正茂。 圖片/網絡 作者簡介 趙建平,筆名:莒子,別號:公子劍,網名:閑云野鶴。齊魯出生成長,荊楚求學深造,燕趙從軍闖蕩。攜筆從戎十四載,轉業河北審計廳。熱愛文學,筆耕不輟,常有文章見諸報刊雜志和網絡。著有散文集《我和我的祖國》。 用詩和遠方,陪你一路成長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譽顧問:戢覺佑 李品剛 文學顧問:周慶榮 王樹賓 白錦剛 法律顧問:王 鵬 總編:瑯 瑯 副總:蔡泗明 倪寶元 編審:孟芹玲 孔秋莉 焦紅玲 主編:石 瑛 趙春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