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青少年時代,賀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詩歌,我倒背如流。走進延安,雙手摟一下寶塔山,成為我一直的夢想。 壺口瀑布震耳欲聾的聲音剛剛遁去,我們車行在佳縣的盤山公路上,向革命圣地延安進發。 我們是帶任務來延安的,為了傳承紅色基因,關心下一代的成長,為今后講好革命傳統故事作準備。 佳縣是著名頌歌《東方紅》產生地。1942年,這個縣張莊村農民李有源走在山谷中,看見一輪朝陽從東山坡升起,想起來毛主席和共產黨,從心底里涌出“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的歌聲。從此,億萬中華兒女久唱不衰。《東方紅》唱出了一片新天地,一個新時代,唱紅了祖國大江南北,并被選為我國送上太空衛星第一首樂曲響徹寰宇。 佳縣是革命老區,1947年8月16日,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等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來到佳縣,在13個村鎮度過了100個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在佳縣簡陋的窯洞中,毛澤東和黨中央其他幾位領導同志一起指揮著全國的解放戰爭,其中包括具有決定性戰略意義的沙家店戰役。在此期間,毛澤東起草發表了許多重要革命文獻,如《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關于重新頒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訓令》、《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等,有力地指導著全國戰爭。 ![]() 穿行在盤山公路上,眼前青山如黛,曲水流觴,我們心中一遍遍響起來《東方紅》樂曲聲,不自覺地哼唱起來。我們這一代人不是自作多情,我們對毛主席的感情是最真摯最真誠,刻在骨子里,烙在心肝上。 天空湛藍,白云繚繞,黃土高原上起伏著渾圓的丘陵。綿延的弧線恰似凝固的波瀾,展現出令人豁達的雄渾和壯闊,一個個村莊和窯洞鑲嵌在溝溝壑壑褶皺里,山腳下蜿蜒小河在陽光下閃亮,映照出如駝峰般起伏的山影。多次來過延安的李老師告訴大家:這就是延河。 此時此刻,我心里太激動了,多少年夢想,從現在起開始與厚重的革命歷史對話,開始與偉大的靈魂交流,并接受不忘初心的洗禮。 夕陽西下,我們登上寶塔山,如血的殘陽染紅了寶塔。我撫摸著那些被風霜磨礪,焰火熏黑的寶塔的古磚,撫摸著呼嘯的槍炮子彈留下的痕跡浮想聯翩。塔上的每一塊青磚,每一個彈洞,都承載著曾經經歷過的那個時代和人物,記憶著曾經發生驚天動地的故事,傾情講述著叱咤風云的壯舉。 為了近距離觀看寶塔山,我們選擇離寶塔山最近的賓館休息。賓館女老板很熱情,特意安排我們住在22樓,躺在床上就可以看見寶塔山和延河水,真是愜意。 望東方,目及之處,清涼山、寶塔山、鳳凰山,三山與河谷形成Y字形,高高的寶塔山勢宏偉,似一座燈塔在閃閃發光,鳳凰山上一條燈帶蜿蜒,如五彩飄帶舞動,它和寶塔相輝映,在延河水倒映倒映下,延安的夜晚寧靜而嫵媚、璀璨而不張揚。 憑窗北望,蜿蜒曲折的延河像天際飄出的一條游龍,從層層疊疊的山巒間流來。延河滔滔,曾經激蕩著全國老百姓多少眺望與期盼。有多少滿懷報國之志的熱血青年,眺望著祖國西北角耀眼的北斗星來到這里,追求革命理想,有多少外國友人看到了陜北高原閃閃的紅星,找到了中國的命運和方向。今天,我望著延河水,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延安的偉大。 清晨,我們是第一個走進楊家嶺的參觀者。在毛主席等領導人故居窯洞前留影。窯洞里陳列著的木桌、木椅、筆硯、油燈,仿佛看到了偉人在陜北的嚴冬之夜揮毫疾書,寫下《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許多光輝著作;仿佛看到那張簡易而粗糙的桌子前,偉人正同美國記者斯特朗談笑風生,發表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仿佛看到偉人與跋山涉水投奔延安的熱血青年促膝談心,鼓勵他們用“小米加步槍”定能打敗飛機加坦克強敵的信心和斗志。 ![]() 棗園,在寶塔區城西北8公里處。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由楊家嶺遷駐此地。中共中央書記處在此居住期間,領導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開展的大生產運動,籌備了中國共產黨“七大”,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并領導全國人民為爭取民主團結,和平建國,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全面內戰作了充分準備。 毛澤東舊居位于棗園東北的半山坡上,與周恩來和朱德的舊居左右為鄰,窯洞面向西南,共分5孔,由右邊起分別為會客室、辦公室、寢室,其余兩孔是工作人員住室。周恩來舊居位于任弼時舊居后的山坡上,為兩孔石窯洞,左邊是辦公室,右邊是寢室,1944年10月至1947年3月,周恩來就住在這里。書記處小禮堂坐落在延園中央,為磚木結構。這是當年中央書記處的會議室,也是俱樂部,關于重慶談判的決策就是在這里確定的。 毛澤東在此寫下了《學習和時局》、《關于重慶談判》等著作。這里現保存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張聞天、彭德懷等人舊居和書記處小禮堂。 棗園后溝的西山腳下,毛澤東出席了張思德烈士追悼大會,親筆題寫挽詞:“向為人民利益而犧牲的張思德同志致敬!”并發表《為人民服務》的重要講話。 樸素的棗園,一條蜿蜒曲折的小水溝,從院子中間穿過,這個渠長有6公里,建成于1940年4月,可灌溉土地80多公頃。這條渠把棗園川的旱地變成了水澆地,莊稼連年豐收,群眾給它取名為“幸福渠”。 “幸福渠”留給后人更多的是一種滄海桑田世事變幻的記憶。我想,昔日的“幸福渠”一定是清水潺潺,澆灌出美麗的陜北田園風。在“幸福渠”轉彎的院落里,一棵丁香樹在秋風中搖曳著,像一位飽經滄桑的歷史老人,默默地佇立著,在半個多世紀里,回憶著過去,凝視著現在,思考著未來。據說這株丁香樹是毛主席親手栽植的,現已高達4米多。丁香樹后面,便是毛主席當年在棗園居住的窯洞,棗園窯洞不熄的燈光,成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象征,而用“幸福渠”乳汁般的水澆灌出來的紅棗和小米,最終成就了中國革命事業。 一天一夜,我們接受了紅色傳統教育,是繼承延安精神的一次洗禮。 分別了,延安,我帶著你的精神,回到我的家鄉,我的工作崗位。說心里話,我真不想走,這里的土地,是我們每個人的向往,是每個人前進源泉,你正在激勵華夏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親愛的延安,我要把你的魂,塑在家鄉的土地上,塑在工作崗位上,塑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塑在青少年的心中。 再見了,延安!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