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旭 初唐四杰,在刨作上逐漸擺脫了六朝時期形式主義的影響,而陳子昂則是自覺地反對齊梁詩風,高唱漢魏風骨,為唐詩高潮的到來掃清了道路。 陳子昂的思想性格及其經歷跟他詩歌的內容關系是非常密切的。他出身富豪之家,受家庭影響,年輕時就具有的浪漫豪俠性格和從事政事的熱情貫穿了他的一生。他二十四歲中進士,以后屢次上書指問政事,主張息兵、措刑、反貪婪、輕徭役,以安人保和。三十八歲時隨武攸宜東征契丹,因為前鋒大敗,陳再三請求作前驅,不但沒被采納,反而降為署軍曹,他痛感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主張不能實現,寫下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登幽卅臺歌》和《薊丘覽古》等著名作品。四十歲那年他辭官回家,四十二歲被誣害而死。 從陳子昂的生平可以看出,他胸懷大志,才情四溢,富有積極進取精神,但卻始終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激起他深沉的不平,對理想的熱切追求,以及理想不能實現的憤愾不平,就是貫穿他詩歌刨作中的主要內容。 下面分析一下陳子昂的詩歌革新主張,及他的創作實踐,對唐詩韻發展有什么影響? 陳子昂的詩歌主張見于他的《修竹篇序》,他明確反對“彩麗竟繁,而興寄都絕”的齊梁詩風,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以復古為口號,強調詩歌要反映現實政治。他在《修竹篇序》中提出“興寄”、“風骨”這樣兩個鮮明的觀點,興寄——要有政治寄托;風骨——建安風力。“建安風骨”(指描寫那種社會動亂,反映民生疾苦,歌唱自己的理想,歌唱自己的抱負,帶有悲涼慷慨,剛健有力的詩風的詩歌),是值得提倡的詩歌方向,然而“漢魏風骨晉宋未傳。”到了齊梁至隋唐時期,宮體詩盛行,更是“采麗竟繁”、“興寄都絕”。陳子昂著重從“風骨”、“興寄”提出問題,就是要從精神實質上變革五百年來的詩風,比起初唐“四杰”來,陳有更高的理想和更大的魄力。 初唐“四杰”和陳子昂都不滿于當時的宮體詩,“四杰”是改造宮體詩,試圖從中蛻變出一種新體詩歌,而陳子昂則根本拋棄了宮體詩,直接繼承了建安傳統,為盛唐浪漫主義詩歌開辟了道路。陳的革新精神既反映在他的詩歌主張里,也體現在他的刨作實踐上。他的《修竹篇》與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屈原的《桔頌》、建安詩人劉禎的《贈從弟》三首是一脈相承的,同時又開了張九齡《感遇詩》中《江南有丹桔》、李白《古風》中《松柏本孤直》等篇目的先河。可見陳的代表作,大多是感于政事而作,中心內容是抒發個人建功立業的理想抱負,以及自己怕理想抱負不能實現的慷慨不平。如《感遇》三十五,詩人塑造了自己的正面形象,生動地描繪出自己的精神面貌,有理想,有熱情躍躍欲試想做一番事業。“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這兩句詩表現了詩人為國建功立業的雄心。“蘭若生春夏”這首詩,用“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這幾句結束,慨嘆美好理想的不能實現。其三十四首,寫邊塞英雄的不平,已經帶有了盛唐邊塞詩的情調。 另外還有些直陳時政的作品,如二十九首,對武后修建佛寺,浪費人力進行了諷刺。 《薊丘覽古》七首和《登幽卅臺歌》是他《感遇》詩外的杰作,突出地表現出了他的雄圖壯志和慷慨不平。一首《登幽卅臺歌》成千古絕唱。他的浪漫主義光芒遙遙地照亮了盛唐詩壇。 中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優良傳統,從屈原到李白,從來是集中地表現政治斗爭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權貴的本質,舉賢授能的開明政治理想,一直是浪漫主義中心主題。在這條浪漫主義大道上,陳子昂是一位有重要貢獻的詩人,他的貢獻就體現在他以自己的詩歌主張、創作實踐,上追建安,下開盛唐,踏出一條浪漫主義的大道,通向了強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性和爽朗遒勁的藝術形式相結合的詩歌藝術境界。 文/肖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