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出版 我們提供知識 以應對變化的世界 1020篇原創(chuàng)內容 公眾號 佩內洛普 · 菲茨杰拉德 那么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究竟是一位什么樣的作家?以至于朱利安·巴恩斯、A·S·拜厄特都表達過對她的崇拜,拜厄特甚至認為她是“最接近簡·奧斯汀的文學繼承人”。 我們又為什么要讀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作品有什么獨特而令人折服的魅力? 為什么讀佩內洛普 · 菲茨杰拉德 文丨止庵 英國作家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大器晚成,晚到目前所見文學史著作還來不及提起她,晚到我們剛剛知道她,雖然她在英國文學中自具地位,而且卓爾不群——對于我們普通讀者,這一點特別重要。 即以英國女作家而論,讀過了奧斯汀、勃朗特姐妹、艾略特、伍爾夫、默多克和萊辛等等之后,為什么還要讀菲茨杰拉德呢。 如此提問或嫌太過實際,但這的確是個問題。不妨簡單地回答一句:因為她和她們不一樣,非但如此,在我看來,她和世上所有作家都不一樣。 《早春》 [英] 佩內洛普 · 菲茨杰拉德 著 黃建樹 譯 然而此種不同在微妙間。菲茨杰拉德無疑是睿智的,但她不像奧斯汀那樣借助某個人物表現(xiàn)一己的睿智,甚而讓這睿智凌駕于所有人物之上;她對于自然環(huán)境和人物心理總能體會入微,但這是一種坦然的、放松的體會,不像伍爾夫那樣始終處在緊張狀態(tài);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詩意,而不是詩的創(chuàng)造者,不像艾米莉·勃朗特那樣把小說寫成一首詩;她塑造的人物也以女性形象最具魅力,但不像夏綠蒂·勃朗特那樣安排女主人公作自己的代言人,張揚一種“女性立場”;對她來說,體驗總是勝于思考,所以不像默多克那樣通過作品闡述自己的哲學,作為一位作家,她其實并不關心哲學問題;她不止一部作品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但并非像艾略特或萊辛那樣關注社會問題或道德問題。 她僅僅是要做個好作家,此外別無野心;我們讀她,歸根到底也是因為寫得好。菲茨杰拉德自然不如上述幾位地位崇高,但她繼乎其后,卻未隱蔽在她們的陰影之下。 優(yōu)秀的作品或以情節(jié)勝,或以人物勝,或以主題勝,菲茨杰拉德所著則以風格見長,盡管風格離不開情節(jié)、人物甚至主題。 有了這些,還有如何看待、處理和表現(xiàn)的問題,對于菲茨杰拉德來說,這可能更為重要。 必須指出,風格有一部分關乎語言,在翻譯過程中總歸有所損失,倘若只看譯文,對于原著的語言風格最好三緘其口;而風格的另一部分,譬如菲茨杰拉德的優(yōu)雅沉靜,細膩而又簡潔,多少可以超越此種限制,讓另外一種語言的讀者所能了解。 《書店》 [英] 佩內洛普 · 菲茨杰拉德 著 張菊 譯 在中國,菲茨杰拉德的名聲大概起于她的《書店》的翻譯出版,譯者說:“這本小說,僅僅因為它的名字叫做《書店》,便值得付出。”這話很打動了一些有書店情結的讀者,但不無誤讀之嫌。《書店》并非《查令十字街84號》一類作品,菲茨杰拉德也不是那種津津樂道于現(xiàn)實生活中某一具體事物的作家。 顯然,假如主人公弗洛倫斯在“老屋”開的是別的什么店,最終也得照樣倒閉。書中寫道:“當火車開出車站時,她坐在那里,羞愧地低下頭,因為她生活了將近十年之久的小鎮(zhèn)并不需要一家書店。” 這里,弗洛倫斯同樣誤讀了自己的遭遇,而作者并未替代她看透這個小鎮(zhèn)與其之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問題。菲茨杰拉德塑造了弗洛倫斯,理解她,同情她,甚至贊許她,但弗洛倫斯并非就是作者自己。 《離岸》中的尼娜,《天使之門》中的黛茜,《藍花》中的卡羅琳,也都是作者著意塑造的女主人公,但她與她們同樣保持著恰當?shù)木嚯x。譯者談到弗洛倫斯起念開書店,“仿佛要尋求一種叫做'意義’的東西”,但是這種意義究竟為何,作者始終未予揭示。 她無意將一部作品歸結于一種道理。《書店》如此,后來更見特色、更具分量的《離岸》《天使之門》《早春》和《藍花》亦是如此。 《天使之門》 [英] 佩內洛普 · 菲茨杰拉德 著 熊亭玉 譯 菲茨杰拉德的風格,就體現(xiàn)于她與情節(jié)和人物之間這種關系,或者說,她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菲茨杰拉德習慣采用第三人稱寫法,也很好地發(fā)揮了這一敘述方式的長處——對于小說創(chuàng)作來說,這是一種便于調控、可近可遠的寫法。 作者既能真切體會某一具體情境之中的人物,也能置身此一情境之外予以冷靜觀察;不因過于切近而妨礙觀察,也不因過于間離而阻隔體會。 菲茨杰拉德是一位既充分,又克制的作家。 她的人物和情節(jié)總是“本來面目”,行乎當行,止乎當止,而她一視同仁,筆下波瀾不興。這最明顯地體現(xiàn)在取材于德國詩人諾瓦利斯生平的《藍花》中,有意見指該書“并沒有過多地進行文學意義上的創(chuàng)作”,殊不知以此要求作者,無疑求馬唐肆,她無非不制造、不渲染、不大驚小怪罷了。 菲茨杰拉德的作品,讀之如啜清茗,滋味徐生,《藍花》尤其如此,好處要讀完才能覺得。這個好處,是讀別的書不大容易見到的。 《藍花》 [英] 佩內洛普 · 菲茨杰拉德 著 熊亭玉 譯 對于菲茨杰拉德,很難講這一切是技巧所致,還是修養(yǎng)使然。有一點應該提到,即她是過了60歲才開始寫作的。 一位作家最初投身寫作所形成的態(tài)勢,也許會延續(xù)終生;很多人到老也擺脫不了粗糙、草率、幼稚和青春氣,就是這個原因。而我們常常把這種慣性看作作家的風格了。菲茨杰拉德則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已經汰盡了這些之后才從事寫作。 她不是要達到什么,而是在規(guī)避什么——前面我講菲茨杰拉德所塑造的人物都不是她自己,可以換個說法:他們是她,但不是現(xiàn)在的她;她歷盡人生之后,回過頭去看著過去的這些自己,其間的距離是一己的閱歷,是她對于這個世界的徹悟。 英國布克獎得主 中國首次譯介出版 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系列作品 打破歷史小說的桎梏,將目光投向人心的深處 作家顧湘創(chuàng)作封面 佩內洛普·菲茨杰拉德寫給俄羅斯的一封情書 愛與背叛,理性與心靈,欲望與信仰 我們還有這些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