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貴族得天下主要依靠武力,治天下當然也離不開武力,由一個人數很少的相對落后的民族統治人數眾多的先進民族,沒有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作后盾,這種統治恐怕連一天也難以維持。但元朝統一后,蒙古的軍事制度也隨著經濟情況的變化而發生了很大變化。 成吉思汗奪取天下,主要依靠蒙古的千戶軍和怯薛軍,后來又吸收與組成了被征服的各民族的軍隊:探馬赤軍、漢軍、新附軍等,但從軍隊的職守來講,仍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侍衛軍;一類是鎮戍軍。 突厥—蒙古語宿衛,漢語音譯為怯薛,因此成吉思汗時的中軍護衛又稱怯薛軍。由于怯薛軍分四班輪番入值,習慣上稱為四怯薛。其中的護衛人員稱怯薛歹,復數作怯薛丹。正在執行任務的護衛人員叫怯薛者,從事宮廷服役的怯薛歹稱為怯薛執事。 怯薛軍 選擇怯薛歹的范圍是從萬戶官、千戶官、百戶官、十戶官及自由民的兒子中挑選,這說明成吉思汗十分注意怯薛歹的出身成分,規定主要從各級那顏貴族及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自由民中選擇,目的是保證這支隊伍的政治可靠性。 選擇的標準則是有技藝、身強體壯、身材端好,適合到大汗跟前工作的人,目的是挑選能征善戰的精銳,借以增強這支軍隊的戰斗力。成吉思汗還規定,這些怯薛歹不僅本人被編入怯薛軍,還規定要根據出身的不同,分別帶弟弟一人,伴當若干人。這些怯薛歹的弟弟與其兄長一起入衛,大概帶有見習的性質,作為一支后備力量。而怯薛歹的伴當則只能充當隨從和后勤人員,這樣一來,中央怯薛軍的人數實際上已不是一萬人,而是達數萬人之多。 忽必烈時期的怯薛還依照成吉思汗時的制度,至元二十一年(1284)時的四怯薛是也可怯薛、忽都答兒怯薛、怗古迭兒怯薛、月赤察兒怯薛。四大怯薛人數有一萬二千左右。 成吉思汗規定,怯薛軍的主要職責有三個:一是護衛大汗的金帳。二是戰時在前為勇士,充當大汗親自統率的親軍。三是分管汗廷的各種事務。可以說,成吉思汗建立的大中軍既是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備武裝,又是一個分管中央日常事務的行政組織,它已發展成為蒙古國家中樞的龐大的統治機構。 怯薛軍中的宿衛人員可以說是成吉思汗的心腹,是成吉思汗的左膀右臂,因此成吉思汗十分重視宿衛人員,并特別發下一道詔旨說:我若不親征,宿衛不能離開我出征。尚有人違旨,嫉妒宿衛令其出征,則要向管軍的問罪。有人問,為什么不讓宿衛出征呢?因為宿衛是保衛我的大扎撒令的人。他們放鷹行獵時共受辛勞,讓他們管理宮室。移徙時,住時,又掌管車輛。夜間在我身邊宿衛,這本身就是很重的任務;執掌房車大營的移徙、安置,這件事也不容易。正因為他們有如此種種繁重的任務,所以才不讓他們離開我出征。 史學界認為成吉思汗直接掌握著這樣一支最強悍的親信軍隊,可以大大加強大汗的權力,保衛大汗的安全,借以制約任何一個在外的諸王和那顏貴族。同時,這又是一種“質子”制度,各級那顏的子弟被征入護衛軍,等于是充當“質子”,它有助于成吉思汗更牢固地控制各級那顏,使他們效忠于自己;使他們將自己子弟的安危與大汗的安危聯系在一起考慮,更樂于為保衛中央效力。 同時,怯薛軍又是成吉思汗培養各級首領的一個大學校,對各級貴族子弟也有很大吸引力。在經歷了長時期的氏族貴族相互爭戰之后,建立這樣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以維護最高的汗權,對鞏固新生的統一國家,防止氏族貴族的復活和重新發生內戰,是十分必要的。當然,它也是成吉思汗對外進行征服戰爭的有力工具。 忽必烈以前,怯薛還兼有行政的職能,自從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設立了中書省、樞密院負責行政和軍事以后,怯薛的職責主要是負責宮廷服侍與宿衛,然而,少數備受信任的怯薛仍然可以參與朝廷大事的決策。 除怯薛軍外,忽必烈還專門建立了一支保衛中央的侍衛軍,最初名為武衛軍,中統元年(1260)仿照金朝禁軍制度設立,士兵來源于漢地的世侯,將士逐步增加到3萬人。 至元元年(1264)十月,將武衛軍改編為左右翼侍衛親軍,設立都指揮使統領。征兵的范圍擴大到遼東、遼西女真及高麗、契丹等族,人數也達到4萬余。至元八年(1271)七月,忽必烈把左右翼侍衛親軍擴大為左、右、中三衛侍衛親軍都指揮司,士兵的來源又增加了蒙古族、阿速人、欽察人和南宋的降軍。 至元十六年(1279)后,全國統一,忽必烈把侍衛親軍改組成為兩大集團:一是以漢人、南人為主的五衛侍衛親軍,即所謂前衛、后衛、中衛、右衛、左衛,共五衛軍。其性質與歷代王朝的中央禁軍類似,五衛軍新增加的兩萬人主要是南方的新附軍;一是由蒙古衛和從西域來的各族人組建的侍衛親軍,其中有唐兀衛、欽察衛、康居衛、斡羅思衛、阿速衛等。蒙古衛始設于至元十七年(1280)八月;唐兀衛,又稱河西軍,由原來的西夏遺民組成,開始屬于蒙古軍隊,后由唐兀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來統領;欽察衛始設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是依照唐兀衛的例子設置的。 侍衛軍的總人數達到8萬左右,共有12衛。兵員的構成、番值、管理、職能等方面已經與怯薛軍大為不同,而和中原王朝的禁衛軍十分相似:其管理制度是蒙古、金朝制度的合二為一,長官仿照金朝體制設立都指揮使和副都指揮使,其下設立千戶、百戶、十戶,又是蒙古軍隊的傳統,其上隸屬于樞密院。 怯薛軍與侍衛親軍雖然都是中央宿衛軍隊,但在職能、隸屬關系和兵員征集等方面卻有著明顯的不同。從職能上講,怯薛負責皇帝的安全,掌管宮城和斡耳朵的防衛,一般不外出作戰。侍衛親軍則要負責元朝兩個都城大都、上都的安全和心腹地區的鎮戍,又是朝廷居重馭輕的常備精銳部隊,隨時可以派出去鎮壓地方的起義和抵御外來的侵擾。 從隸屬關系上說,怯薛由怯薛長掌管,直接聽命于皇帝。侍衛親軍由各衛都指揮使司掌管,除去東宮、后宮侍衛外,均隸屬于專掌軍政的樞密院之下。 在兵員征集上的差異更為明顯,怯薛主要來自蒙古各部,侍衛親軍則不僅來自中原、江南的探馬赤軍、漢軍的新附軍,原來附籍在蒙古軍中的色目人和流亡的蒙古子女,亦是重要的來源。按照元廷的規定,充當侍衛親軍的必須是各軍中的精銳士兵,因此侍衛親軍成為元軍中的中堅力量,取代了蒙古國時期怯薛作為全軍'大中軍’的軍事地位。”正因為侍衛親軍武器精良,糧草充足,戰斗力強,成為守衛大都,鎮戍心腹地區,征伐敵人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在以后爭奪皇位的斗爭中這些軍隊起了關鍵作用,在元朝末年鎮壓農民起義時,這些軍隊也曾成為作戰的主力。 參考資料 蒙古兵制 蒙元帝國 忽必烈大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