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都盼望著長大,因為“小孩子才需要等一等,成年人當然是立刻馬上”。 那些未經馴化的人類幼崽們,帶著不加掩飾的欲望向這個世界伸出雙手:“我要這個!我現在就要嘛!” 滿足不了就開始哭鬧。 這個時候你是不是開始擔心,擔心如果妥協的話,以后孩子會得寸進尺、無法無天、管都管不住? 這時候“延遲滿足”四個大字,橫空出世。 但是,這個被奉為鍛煉孩子自控力的“法寶”,你真的會用嗎? “延遲滿足”與“棉花糖”實驗 說到“延遲滿足”,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國外一項著名實驗——“棉花糖實驗”。 這項實驗是這樣的: 每個孩子的面前都有一塊棉花糖,孩子們可以馬上吃掉面前準備好的棉花糖,但沒有獎勵;如果能夠等研究人員回來再吃,會額外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等不及的話,可以按鈴讓研究人員返回,接著再吃掉糖,但同樣沒有獎勵。 實驗結束的18年后,研究追蹤發現,那些擅長等待的孩子,學習成績更好、未來的職業發展更容易成功。 依據這種等待中展現的自我控制能力,實驗提出了“延遲滿足”。 這個結果,讓很多人認定在孩子有需求的時候,應該適當地“延遲滿足”,試圖讓孩子更有自控力和遠見。 而在傳播的過程里,這個實驗也被總結成一句話,那就是—— 成功來自自控力。 這句話在很長一段時間,與“哭聲免疫””延遲滿足”一起,被用于很多訓練孩子情緒管理和自控力的家庭教養中。 比如:
可是,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這個為人熟知的棉花糖實驗是簡化之后,經過媒體宣傳、不斷變形后,被曲解了的版本。 真正的“棉花糖實驗”,有許多實驗,分許多階段,遠比傳播的版本復雜。 我們從三個實驗,說說“延遲滿足”的誤解和真相。 “延遲滿足”的誤解和真相
棉花糖實驗的教授在結束后,一位朋友找到他,詢問:“我孩子始終拒絕等待更多的餅干,他沒有延遲滿足的能力,他未來怎么辦啊?” 教授問:“孩子多大呀?” “4歲。” “哦,那沒關系的。” 為什么呢? 研究發現,大多數不滿4歲的孩子一般只能等待30秒。 一個4歲的孩子,無法等待,并不意味著“未來就完蛋了”。
源于天性?源于對獎品的渴望?源于成年人的獎懲? 都不是! 有許多針對“棉花糖”實驗的變形實驗: 有時研究人員只告訴孩子基本設置,等待就有獎勵。 有時他們會告訴孩子,等待的時候,房間里有許多玩具,你可以去玩。 有時他們會告訴孩子,你可以在等待的時候,想想那些有趣的事情。 結果的差距非常明顯,什么建議都未得到的孩子僅僅等了30秒。 而有玩具玩的孩子,平均等待了8分鐘;想一些有趣事情的孩子,平均等待了12分鐘。 也就說,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教給他們一些等待的策略,而不是冷眼旁觀,放任不管,這才是關鍵。
每一次實驗開始之前,研究人員都會向孩子展現許多獎品,并詢問孩子最喜歡哪一個。 孩子喜歡的那一個,將作為實驗時的獎品。 這和現在被推崇的“延遲滿足訓練育兒法”有什么區別嗎? 當然有!前者,獎品是什么,要不要等待,等待多久,全由孩子決定。 后者,獎品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一切標準由大人決定。 前者提升孩子的“自主感”,后者卻是剝奪“自主感”,將家長的意志美其名曰“延遲滿足”,強加給孩子。 家長認為哭,是不好的。所以孩子哭,家長就不抱不哄。 但孩子卻不知道,哭為什么不好? 變相的“延遲滿足教育法”,是家長利用強勢地位“欺負”孩子的一種做法,是家長不尊重孩子作為獨立個體的表現。 培養孩子自控力,可以這樣做
在3歲以前的孩子的生活中,如果他有足夠學習自主的機會,而且他的情感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回應,他的自控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情感的及時回應和滿足才是自控能力發展的關鍵。自控能力說到底是自己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的能力。 而孩子很小的時候還不具備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及時的回應和耐心的陪伴能幫助他們學會自控,能夠接受和承認自己的情緒,這些為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了重要的鋪墊。
孩子的成長有很多階段,在3歲以前,家長可以嘗試給予孩子正面的回應,就算是拒絕孩子的請求也要試著尊重孩子,這是他們學習認識情緒和平復自己情緒的關鍵時期。 如果在這個階段給孩子打好足夠的根基,在孩子5到6歲的時候適當限制他們的一些不當行為就不會那么困難。 如果你覺得孩子的行為已經影響到他人或者有可能傷害到他自己,完全可以讓他停下來。這時候孩子可能會哭鬧得很厲害,這也很正常,你只需要在旁邊陪伴等待他情緒平穩下來就可以了,不必為此心存愧疚。
國外“延遲滿足再研究”小組,把傳統的棉花糖實驗改為了兩步: 在第一步中告訴孩子,如果等待,將得到“更好的蠟筆”,第二步則沿用傳統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者把孩子分成兩組,A組由“可信的大人”主導,在第一步中兌現了承諾; 而B組孩子則由“不可信的大人”主導,無論孩子無論是否堅持到最后,都不會得到獎勵。 結果在第二步的實驗中,A組孩子延遲滿足的平均時間達到了12分鐘,而B組只有3分鐘。 結果是意料之中的,刻意的訓練破壞了孩子對世界的信任,也破壞了他們的自控能力。 家長守信,也是孩子能夠養成自控能力的關鍵。 家里溫暖了,才可能抵御外面的寒冷。 其實,愛,就是最好的“延遲滿足”教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