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夏天,在英國首相的回憶錄中,他形容二戰進入了“至暗之時”。 在亞洲,日本侵略者入侵了東南亞,已經征服了菲律賓、緬甸、馬來、法屬印度地區、荷屬東印度的4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日軍士氣達到巔峰;在歐洲,納粹德國未嘗一敗,東線德軍勢如破竹,俘虜了上百萬蘇軍,“南方軍群”即將進軍高加索。 但就在軸心國全面勝利,仿佛要征服世界的時候,在不被盟軍重視的北非戰場,英國人正在組織一場對德軍的反擊,這就是“阿拉曼戰役”。 阿拉曼戰役在1942年10月爆發,英軍以絕對優勢兵力,對埃及阿拉曼地區的德意聯軍發起進攻,擊垮了隆美爾的“非洲軍團”。 “沙漠之狐”隆美爾此前在非洲戰場上所向披靡,但是阿拉曼成為了他的“滑鐵盧”,阿拉曼戰敗后他無力回天,坐視自己的“非洲軍團”被盟軍擊垮。 德軍在非洲獨孤求敗,為什么在阿拉曼戰役卻被打得無法還手呢?在阿拉曼戰役結束僅幾個月后,隆美爾就逃往羅馬,德國非洲軍團徹底滅亡,德軍為什么會輸得這么慘? 一、英國的主場尊嚴1942年6月,加查拉戰役結束,英國再次戰敗,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占領了圖布魯克要塞。英國人再次撤退,從利比亞境內退到了埃及阿拉曼城到卡塔拉之間的防線。 憑借加查拉戰役的勝利,隆美爾之名傳遍歐洲,他被納粹元首封為德國陸軍元帥,達到了軍人榮譽的頂峰。 德國“非洲軍團”高歌猛進,在7月進攻英軍“阿拉曼防線”,史稱“第一次阿拉曼戰役”。英軍此時退無可退,在第8集團軍的頑強抵抗下,德軍的進攻才終于被死死攔下,英軍甚至組織了反攻,但沒能擊退德軍,雙方開始在荒漠中打消耗戰。 1942年8月,盟軍和德國“非洲軍團”在40多公里長的阿拉曼防線對峙,阿拉曼距離埃及首都開羅只有300公里,開羅一旦失陷,會導致埃及局勢的崩盤。
英國首相丘吉爾下令全面支援第8集團軍,英軍主場作戰又有制海權,各種物資和補給源源不斷從美國、印度、澳大利亞運來。到了1942年8月,英國第8集團軍人數近20萬,坦克、戰機、火炮數量都超過1000,是德軍的幾倍。 而6月剛剛上任的蒙哥馬利中將是主戰派,他一改之前英軍防守為主的戰術,力圖發起主動進攻,把德國人徹底趕出非洲。
此時的盟軍有一大優勢,那就是德國人的后勤線基本完全被切斷。地中海是英國皇家海軍的地盤,德軍的運油船、運兵船甚至商船都無法通航。 也正是因為補給困難,德意“非洲軍團”的10萬大軍在第一次阿拉曼戰役進攻乏力,德軍的坦克壞一輛少一輛,食物、淡水、油料都開始按量配給,并且不斷減量。 二、“沙漠之狐”的困局非洲軍團司令隆美爾深知自己的短板,在給納粹元首的信中,他把當時的北非戰役稱為“不可持續的消耗戰”。為了節約資源,德意聯軍士兵一天有時只能分到一杯水,大量士兵病倒。 隆美爾當時已經不再幻想“征服埃及”了,德軍80%的空軍都放在了蘇聯,缺少資源又沒有支援的“非洲軍團”能守住戰線就是奇跡。 與此同時,隆美爾手下雖有500多輛坦克,但其中300多輛都是意大利軍隊的脆皮,德國貨只有200輛。 比水資源更緊張的是油料,“非洲軍團”的油料已經不足以支撐裝甲部隊奔襲了,隆美爾不得不轉攻為守,在阿拉曼防線前布置了上百萬顆地雷,用地雷陣防御英軍的可能攻擊。 對此,隆美爾只能寄希望于德國A集團軍群在高加索的攻勢,A集團軍翻過高加索進攻波斯,英國人自然會“伸手去捂住屁股”,非洲的壓力就小了。 不過德軍缺水少油,還是讓隆美爾“壓力山大”,士兵也在大太陽下苦熬,但他們的對手英軍就舒服多了。 北非戰爭爆發的一年多以來英軍一直是負多勝少,但是蒙哥馬利此時胸有成竹。他仔細研究了德軍的布防,決定用一招“聲東擊西”的戰術,用隆美爾去年“昔蘭尼加戰役”使用的模型坦克來迷惑德軍。 蒙哥馬利在阿拉曼防線南部布置了大量充氣橡膠坦克和大炮,這些裝備外形十分還原,成功迷惑了隆美爾,使其認為盟軍的主攻方向在南部。 于是,隆美爾把德國裝甲師布置在南線,蒙哥馬利卻把大部隊集結在阿拉曼北部。他準備用步兵趟過雷區阻擊德軍前鋒,然后讓工兵帶著裝甲兵殺入地雷區,突擊德意聯軍。 1942年8月30日,德軍最后一搏,再次進攻阿拉曼,結果再遭失敗,進攻勢頭徹底被英軍打垮。 與此同時,英國士兵在戰場上發現,德軍使用的補給箱居然都寫著英文,是繳獲英軍的物資。第8集團軍參謀部分析德軍已經快彈盡糧絕,蒙哥馬利立即部署反擊。 三、阿拉曼戰役:戰爭沒有奇跡1942年10月23日,英軍準備完畢,盟軍開始進攻阿拉曼北部的地雷區,1000門大炮在夜間轟炸了德軍陣地,緊接著就是輕步兵趟過雷區進攻。因為德軍的地雷大多數是反坦克地雷,步兵踩上去不會觸發,所以該行動得名為“輕足行動”。 恰在此時,隆美爾正在歐洲“養病”,結果接替他的釋登姆將軍在前線暴死,“沙漠之狐”這才從歐洲飛回來接手這個爛攤子。 10月25日,隆美爾來到阿拉曼前線,面對德軍的處境,這位元帥第一次感受到了絕望:德軍大批士兵因為營養不良和過勞而生病,意大利人傷亡慘重,軍心渙散。而更嚴重的是,整個德意聯軍的燃油只能維持3天,這些油用完后,所有坦克都得趴窩,10萬大軍只能靠雙腳在沙漠里趕路。 此外,德意非洲軍團在開戰第一天就遭到了盟軍空軍1000多架次的空襲,而德國空軍對阿拉曼毫無支援,只有斯圖卡轟炸機在艱苦戰斗。 英國空軍空襲之后,英軍在北部瘋狂進攻,于10月28日打穿德軍防線,德軍付出3000多人的傷亡,隆美爾不得不犧牲寶貴的油料,把南部的坦克部隊調往北部。在德軍放松阿拉曼南部防御后,蒙哥馬利立即在德軍南部防線展開“增壓行動”,再讓坦克部隊前壓,德軍防線在11月初全線崩潰。 截止11月2日,盟軍和德軍還在進行激烈的拉鋸戰,但德國第15裝甲師、第21裝甲師、意大利里特瑞奧裝甲師幾乎被打光,軸心國戰前的500輛坦克只剩下30多輛。 意大利軍隊則再次遭到滅頂之災,8個師打光,德國也損失了4個師,軸心國軍隊3萬人被俘,傷亡2萬多人,其中陣亡近2000人。 雖然盟軍也付出了2萬人的傷亡以及500輛坦克的代價,但是此時美國的援助源源不斷,光第8集團軍接收的美國M3、M4坦克就接近500輛。
之后,隆美爾指揮德意殘軍開始撤退,非洲軍團丟掉了幾乎所有的武器和輜重,輕裝撤退。 11月6日,阿蘭曼地區天降大雨,英軍的裝甲部隊陷入泥潭中無法動彈,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下令停止追擊,第二次阿拉曼戰役宣告完結。 阿拉曼戰役的勝負在軍事史上一直有爭議,有人說蒙哥馬利得到了“不體面的勝利”,而隆美爾更是“雖敗猶榮”。畢竟,英軍的人數以及坦克、戰機都是德軍的一倍,而且完全切斷了德國人的后勤補給,但是仍然打出了1:1的傷亡戰績,實在算不上是“大捷”。 ![]() 作為幾萬人傷亡的小戰役,阿拉曼戰役的規模在當時的歐洲小得不值一提。但是放在全世界來看,北非戰場局勢扭轉對二戰居功至偉。在阿拉曼戰役勝利后,德國非洲軍團一瀉千里,更導致意大利徹底失去戰斗意志,“非洲軍團”在1943年舉手投降,盟軍占領了北非。 盟軍以此為立足點,開始北渡地中海進攻意大利,使得意大利法西斯在1943年投降,軸心國由此開始瓦解。因為巨大的戰略意義,阿拉曼、瓜島、斯大林格勒三大戰役被稱為“二戰反攻號角”,英國也因為此戰得到了盟軍內部的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