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位于埃及西北部,它只是非洲大陸的一個角落,卻因阿拉曼戰役而名聲大噪。1942年10月23日,在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十二天,英軍獲勝,德、意聯軍被迫退到突尼斯邊境。 1940年7月,意大利從埃塞俄比亞進犯東非英軍。1941年1月,英軍對意軍發動進攻,收復了東非的失地,并在北非重創意軍。2月,隆美爾增援意大利軍隊。1942年7月,德意聯軍自利比亞突入埃及,進抵距開羅只有350公里的阿拉曼地區。但由于盟軍控制了地中海的制空、制海權,駐北非德軍因兵力及裝備補給不足而無力繼續向前推進,被迫轉入戰略防御。 10月23日盟軍的“輕足行動”開始實施,八百多門重炮進行了連續五個多小時的炮火準備,“輕足行動”這個名字取得很精致。首先出擊的是步兵,他們不會觸發反坦克地雷, 因為他們的重量太輕了(所以作戰計劃叫做輕足行動)。在步兵向前推進的同時,工兵會為隨后的裝甲部隊開辟一條安全通道。這條通道剛剛好能讓坦克以一路縱隊前進。 對于德軍來說24日早晨簡直就是一場災難。盟軍的炮擊切斷了軸心國軍隊的通訊,與此同時,第30軍雖然清空了一片雷場,這還不能保證第10軍團絕對安全通過,所以在這一天里,盟軍使用了空軍來轟炸軸心國軍隊,共出動了一千多架次。 傍晚,德國第15裝甲師和意大利里特瑞奧裝甲師從基德尼山脊出發去迎擊澳大利亞裝甲部隊,阿拉曼戰役中的第一次坦克會戰就此開始。雙方投入了一百多輛坦克,到了晚上有半數坦克被擊毀,雙方仍在僵持。 隆美爾對戰役形勢進行評估,他發現意軍的特蘭托師損失了一半步兵,第164輕裝師損失了兩個營,其他大部分部隊也經過了高強度的戰斗,很多士兵只剩下了一半口糧,大群士兵生了病,而且整個軸心國部隊剩余的油料儲備僅夠用三天。 油料的缺乏導致隆美爾的部隊甚至都無法進行撤退,隆美爾對他的下級軍官們說“對我們來說撤退是很不可能的。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油料。現在我們只有一個選擇,就是在阿拉曼戰斗到底。” 10月30號的夜晚,澳大利亞第9師仍在進攻,這是他們突破敵軍防線的第三次嘗試,最終他們到達了沿海公路。在11月1日,隆美爾嘗試著將澳大利亞軍隊趕走,但是激烈的戰斗給他的部隊帶來的只有人員和武器裝備的損失。現在對于隆美爾來說失敗是顯而易見的了。 11月2日凌晨,盟軍在這一階段的目標是消滅德軍裝甲部隊,迫使敵人在開闊地上作戰,消耗軸心國軍隊的油料儲備,切斷敵軍補給路線,最終瓦解納粹軍團。這個行動首先攻占泰爾阿爾-阿恰齊爾——軸心國的最后一道防線。 同盟國空軍對該地區實施了連續七個小時的轟炸,然后是360門炮4個半小時的炮擊,它們一共打出了15000發炮彈。隨后的坦克大戰結果被后人稱作“徹底擊敗了德國坦克”。盡管雙方損失了大約同樣多的坦克,但是這個數量對于英軍來說只是一部分,對于隆美爾來說則幾乎是全軍覆沒。 隆美爾向希特勒發送電報說他的部隊現在不堪一擊,現在正在準備撤退,但是希特勒告訴他讓他再多堅持一下。馮·托馬告訴隆美爾說:“我現在就在戰場周邊。第15裝甲師只剩10輛坦克,第21裝甲師剩下14輛,里特瑞奧裝甲師還有17輛。”隆美爾給他看了希特勒的電報,于是他留了下來,繼續指揮非洲軍團。 馮·托馬與他那幾乎被全數殲滅的第15和第21裝甲師并肩作戰,他們迎擊的是英軍150輛坦克。他坐在指揮坦克中親臨指揮,一直到最后一輛坦克被摧毀。那個地方后來被稱為“德國坦克墳場”。 11月4日,戰役中最后的戰斗開始了。英軍第1,第7及第10裝甲師穿越了德軍防線,軸心國部隊正在崩潰。這一天,意軍的阿利埃特裝甲師,里特瑞奧裝甲師和特利埃斯特摩托化師全軍覆沒。在這次戰役中,隆美爾損失了12000人和350輛坦克,他的部隊只剩下少量坦克還可以使用。盟軍的損失也很慘重:有23500人傷亡或失蹤,這是第八軍團步兵人數的四分之一。 此次戰役,英軍以其海空優勢,封鎖和破壞德意聯軍后勤補給線,使聯軍兵力、兵器、油料、彈藥、糧食和飲水都得不到補充,終于被英軍擊敗。蒙哥馬利將這次戰役看作是一場消耗戰,英聯邦軍隊將炮火支援運用地很完美,但是他們的裝甲部隊卻還應用著騎兵戰術,這使大批坦克在步兵伴隨和空中支援不足的情況下在開闊地上向敵人發起攻擊,而造成很大傷亡。盡管如此,盟軍最終獲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戰爭主動權落到盟軍手里。 阿拉曼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這次戰役從1942年10月23日一直持續到1942年11月3日。盟軍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形勢。使納粹德國占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了。此場戰役后軸心國在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戰役的勝利保證了盟軍從中東通往蘇伊士運河這條供應線的暢通,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評價說:“在阿拉曼戰役前,我們從未打贏過一仗;但在阿拉曼戰役后,我們所向無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