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從來沒有得到荊州全境。 不過,孫權確實一度考慮過將重點轉移到荊州方向。 只是立刻被殘酷的現實打醒:搞合肥要有一點希望,在荊州搞一點機會都沒有! 荊州北伐:殘酷的現實 三國鼎立時期,孫權一度考慮將重點轉移到荊州。 226年八月,趁曹丕去世,孫權發起了三道攻魏。 其中:孫權親率主力圍攻江漢重鎮石陽(湖北應城東南),諸葛瑾、張霸等人進攻襄陽、尋陽(今黃陂蔡山鎮一帶)。 但是,開戰僅僅20天,襄陽、尋陽方面軍迅速被司馬懿、曹真擊敗,張霸被斬!孫權自己也無法攻取石陽,只好退軍。 來勢洶洶的北伐,僅僅20天就崩盤,沒有效果不說,還損兵折將,簡直不要太丟人! 這是孫權唯一一次嘗試在荊州方向發起主攻。 此后,孫權老老實實把重點調回了淮南。 毫無希望的荊州北伐 孫權之所以放棄以荊州為主攻方向,是因為看清了現實。 曹魏在荊州的力量是相當雄厚的。 襄樊、石陽等地皆駐重兵且有文聘這樣的名將常駐,東吳不可能快速破城。 而且,這些城市多是一面臨江,東吳以水軍只能圍其一面,如果以陸軍圍困就要顧慮援軍。 而魏援軍要支援荊州戰場的效率是極高的。 魏中軍自洛陽到南陽再入荊州,速度極快。前文提到的北伐,僅20日,魏軍即擊敗吳兩路軍隊,效率極快。 由于東吳陸戰遠不及對手,一旦魏援軍靠近,東吳只有撤退的份。如果對手行動迅速,東吳搞不好還要損兵折將。 更重要的2點是:勝利成果不易保持,而失敗風險極大! 曹丕接班之處,曾放棄襄陽,東吳曾短暫控制襄陽。 但是,當曹丕決心拿回襄陽時,東吳立馬退出! 襄陽距離南陽、許昌極近,曹魏調集力量極其方便,東吳與之以力抗衡非常吃力! 同時,一旦失敗,撤退的風險也不小!尤其是在枯水季節! 在荊州戰場,東吳船只只能走江河,一旦到了枯水季節,連安全撤退都成問題。 在234年的北伐中,陸遜、諸葛瑾發起策應性進攻。在淮南主攻方向失敗后,陸遜需要憑借其杰出將略,故作從容,假作進攻,敵人為陸遜名聲所憚,東吳才安然撤退。 可以說,在荊州戰場發起攻勢,東吳機會小、風險大,且勝利成果不易保持,態勢非常不利。 淮南:曹魏的薄弱環節 相比之下,淮南戰場發起進攻,則稍有機會。 曹操曾遷徙淮南人口(這些人口大多都投孫權了),導致淮南地區人口稀少,難養大軍。 曹軍在淮南方向,只有在距離合肥200余里的壽春才能駐扎一定規模的軍隊。合肥駐軍則長期不足。 東吳每次來犯,曹魏都需要從兗州、豫州等地調集大軍,需要時間較長。 因此,自曹操時代開始,東吳屢屢能獲得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窗口,可以對合肥駐軍以多打少。 而且,淮南方向,東吳所借助的水路是巢湖。 所以,即便在枯水季節,東吳依然可以借助水路保持后路,進退自如。 因此,東吳在合肥屢屢進攻,即便不能得手,也不必擔心路之虞。 230年十二月的北伐很有代表性。 東吳揚言進攻合肥。曹魏緊急動員兗州、豫州等地兵馬支援。 可是,曹魏剛集結大軍,孫權就退了。 滿寵指出:孫權只不過是詐退,企圖等我罷兵后再掩我不備!不能罷兵! 雖然孫權的企圖因被滿寵識破而未能得逞,但是,這也說明:淮南戰場,東吳進退自如,掌握主動。即便不能取勝,也足以迫使魏國大舉調動,達到一定的疲敵效果。 所以,在淮南戰場作戰,東吳可以擁有一段時間以多打少的機會,而且,進退自如、風險小。 合肥為淮南薄弱環節 合肥,在由江入淮的水道上,上下系芍陂和巢湖,是淮南要害。 而東吳進攻合肥,態勢是比較有利的。 東吳進攻,借助長江、巢湖,進退自如。而他北距壽春200余里,曹魏救援效率受到極大影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