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建中湯 【正宗配方組成劑量】芍藥18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棗4枚,飴糖30克。 【用法用量】水煎2次,取汁,對人飴糖,分早晚2次溫服。 【方歌速記歌訣】 小建中湯芍藥多,桂枝甘草姜棗和; 更加飴糖補中氣,虛勞腹痛服之瘥。 【功用】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主治】虛勞里急而腹中痛,溫按則減,舌淡苔白,脈細弦而緩,或心中悸動,虛煩不寧,面色無華,或四肢酸楚,手足煩熱,咽干口燥。 【加減】自汗者,加黃芪;盜汗者,加浮小麥、茯神;胃納不佳,食欲停滯者,加雞內金、黨參、白術、炒谷芽;有痹痛者,加桑寄生、姜黃;有虛秘者,加生地、火麻仁、肉蓯蓉;有咳者,加五味子;心煩不寧者,加酸棗仁。 【方論】本方為中陽不足,心脾兩虛,氣血虧損,虛勞病陰陽不足之證治。虛勞里急而腹中痛,溫按則減,是勞傷內損,中氣虛寒,肝來乘脾之故。脾為生化之源,散精歸肺,主肌肉四肢,脾虛氣寒則生化之源不健,氣血俱乏,營衛失調,故四肢疼痛,手足煩熱,咽干口燥。是以治當補脾為主,溫建中陽而兼養陰,和里緩急而能止痛。 方中重用飴糖為主藥,合甘草、大棗以甘溫補中;重用芍藥以柔肝和脾;桂枝配甘草,以辛甘化陰,再合芍藥,以調營衛;芍藥配甘草,以酸甘化陰,緩急止痛;桂枝配生姜,又有辛散外邪之功。六味相協,中焦之氣得復,土能培木,則腹痛自止,氣血得充,虛煩心悸得寧。 【醫論】本方首載《傷寒論》。《金匱要略》中加黃芪,名為黃芪建中湯,治虛勞里急,諸不足。《醫宗金鑒》吳謙曰:“是方也,即桂枝湯倍芍藥加膠飴也。名日小建中湯者,謂小小建立中氣也。蓋中氣雖虛,表尚未和,不敢大補,故仍以桂枝和營衛,倍芍藥加膠飴,調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溫復令汗者,其意重在心悸中虛,而不在傷寒之表也。中州建立,營衛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悸煩可除矣。”《傷寒貫珠集》尤在涇曰:“傷寒里虛則悸,邪擾則煩。二三日悸而煩者,正虛不足,而邪欲人內也,是不可攻其邪,但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中氣立則邪自解。”總之,本方證為中虛,氣血不足,營衛失調,陰陽不和。小建中湯有溫養中氣、平補陰陽、調和營衛之功,為補中妙劑。 【驗案】 張x,男,57歲。1985年4月12日診。患十二指腸潰瘍3年余。常飲食欠佳,胸口悶脹,噯氣,甚則嘔惡,饑、寒則痛,反復難愈,秋冬較甚。曾鋇餐檢查為十二指腸潰瘍。經中西藥治療罔效。診見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緩。為陽氣虛衰,邪犯中土,脾不健運,肝失疏泄所致。治應緩其肝急,用小建中湯加味治之。處方:芍藥40克,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生姜30克,大棗30克,飴糖80克,烏賊骨30克,丁香12克。水煎3次,去渣,下飴糖,溫分服。2劑病減,8劑痊愈。隨訪年余體健如常。 【研究】根據《中成藥名方藥理與臨床》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315~316,陳奇:經藥理研究證實,小建中湯具有:①抗實驗性胃潰瘍作用:本方具有滋養強壯、健胃的作用,其中黃芪具有抑制胃酸、健胃和促進潰瘍愈合作用;②解痙、鎮痛作用:芍藥、甘草具有緩解肌肉痙攣、解痙及鎮痛作用;大棗可激活細胞,具有促進物質代謝、鎮痛及抗變態反應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