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 述 椎體成形術(PVP)是在影像引導下,將穿刺針經皮穿刺到病變椎體后,向椎體內注入骨水泥,以達到增強椎體強度和穩定性、防止塌陷、緩解腰背疼痛,甚至部分恢復椎體高度的一種微創脊柱外科技術。 由Deramond于1984年首先應用,他以經皮椎體內注射骨水泥的方法對1例C2椎體血管瘤患者進行了治療。 1988年,Duqusnal等首先應用PVP治療骨質疏松壓縮骨折。 1989年,Kaemmerlen利用PVP治療脊椎轉移瘤。 (二)適應癥 (1)椎體腫瘤:是經皮椎體成形術最早的使用對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適用對象主要有:椎體血管瘤、骨髓瘤、椎體原發及轉移性惡性腫瘤、部分椎體良性腫瘤。 (2)新鮮骨質疏松椎體壓縮骨折(OVCF)是最佳適應癥。 (3)椎體的其它病理性骨折,如:椎體血管瘤、骨髓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椎體轉移瘤。 (三)椎體成形術 (1)鎮痛機制 1)固定椎體內微骨折,使力學穩定,防止微動; 2)骨水泥聚合過程產熱毀壞椎體感覺神經末梢; 3)骨水泥部分承擔椎體負重,降低椎體負荷; 4)PKP可恢復椎體高度,矯正脊柱畸形,使力學平衡。 (2)PVP 1)高壓向盲端注入低粘度骨水泥; 2)“井噴效應” 具有一定危險性; 3)滲漏可能導致各種并發癥; 4)不能將骨折復位。 (3)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 PKP則是將一個可膨脹性球囊導管置入椎體,加壓注入造影劑使球囊膨脹擴張,將壓縮性骨折的椎體復位并制造出一個安全空間,放出造影劑后退出球囊,在低壓狀態下注入骨水泥。1999年,由美國發明生產。 PKP工作原理 (4)PKP 1)內擴張,升舉上終板,矯正后凸畸形 ; 2)產生空腔, 并將松質骨擠壓致密; 3)低壓注入粘稠填充物,規避風險,更加安全可靠。 (四)禁忌癥 1)相對禁忌癥:椎體后壁破壞者(因骨折或腫瘤)、成骨性腫瘤、椎體壓縮>75%。 2)絕對禁忌癥:未糾正的凝血障礙和出血體質的患者、嚴重心肺疾患者、椎體或進針點急性感染者、對手術所需要的任何物品過敏、無癥狀的穩定骨折 。(五)手術技術 (1)手術工具 (2)造影劑 離子型:泛影葡胺 須做碘過敏試驗 非離子型:歐乃派克 可不做碘過敏試驗 (3)C型臂(最好2個) (4)術前注意事項 1)術前必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疼痛,需仔細查體,確定壓痛或者叩痛椎體,是否和影像學檢查相吻合。 2)術前必須行壓脂像MRI檢查,明確定位新鮮骨折的椎體。因為骨質疏松骨折的病人往往存在多處骨折,X線上變扁的椎體并不一定就是新鮮骨折的椎體,也可能是陳舊的,需要MRI鑒別。 T1低信號,T2與STIR高信號,提示新鮮骨折 3)必須定位準確,尤其對于胸椎骨折的病人。做錯節段并不少見! 4)疼痛部位:疼痛部位總是低于骨折的部位; 上胸椎骨折--胸腰段或者下胸段,可伴有肋間痛; 下胸椎骨折--上腰段,可伴有季肋部疼痛。 5)懷疑骨質疏松壓縮骨折的患者,需與原發或繼發椎體腫瘤鑒別,必要時準備活檢。 6)術前行X線、CT、MRI檢查,定位骨折的椎體;充分評估:壓縮程度、椎體后壁完整性、上下終板完整性、是否存在開合征、kumell病、是否存在神經壓迫等。 (5)圍手術期評估 影像學評估:X-ray,MRI,CT 1)椎體骨質疏松程度; 2)椎體壓縮程度; 3)骨折時間估計; 4)骨折性質; 5)椎弓根立體解剖學評估。 (6)術中要點 體位:俯臥位 。 局部浸潤麻醉(0.25%-0.5%利多卡因)。 單雙側選擇:單側選擇壓縮嚴重側。 骨水泥稠度選擇: 1)椎體爆裂骨折合并椎體后壁骨折者:稠; 2)血管瘤椎體皮質骨完整者:稀 (7)定位技術 1. 術前預定位(很必要,有誤差):透視定位并標記病椎椎弓根體表投影 1)減少術中盲目穿刺; 2)避免椎體選擇錯誤; 3)減少椎體附件損傷。 目標椎體定位 2.長針定位(準確) 1)創傷小; 2)時間短; 3)操作簡單; 4)注意深度。 (8)穿刺進針技巧 選點:根據麻醉長針頭的位置、方向進針。 正位透視,穿刺點位于椎弓根10-11點或1-2點位置,注意正側位上椎弓根內側壁與椎體后緣的對應關系,寧上勿下,寧外勿內; 初試深度不宜超過5mm,目的: 1)便于入點和方向調整; 2)減少椎弓根破壞及神經脊髓誤傷。 (9)穿刺針置入技術 1)松質骨落空感提示在骨質內; 2)置入困難提示選點或方向錯誤; 3)注意控制力度(錘擊法),避免過深誤傷血管。 直線瞄準法 取出穿刺針芯 放入導絲 放入導絲后 透視確認位置 導絲導引下 放入工作通道(錘擊法) 用鉆頭擴椎 建立球囊的椎體內通道。 (10)骨水泥注入 時間:過短則稀,過長影響注入 在正側位透視引導下將合適粘稠度的PMMA注入椎體內,注意避免PMMA外漏; 注入量:5ml±,(管道內1.5-2ml) 速度:先快后慢,隨時透視 尾絲控制:插入推桿,待骨水泥凝固后拔出工作通道和套管。 停止注射: 1)感到阻力增大 2)骨水泥到達椎體邊緣 3)有滲漏跡象。 (六)術后處理 1.切口不縫或縫合1針; 2.5分鐘后搬動患者; 3.特殊患者用止血藥物; 4.術后第二天早期活動,必要時佩戴腰圍或支具; 5.術后應用治療骨質疏松藥物(或內科治療)。 (1)重點強調 1)在側位透視下,穿刺針尖通過椎弓根進入椎體之前,正位透視下針尖絕不可以越過椎弓根內緣; 2)椎弓根的內緣是穿刺過程中最重要的骨性標志,在穿刺過程中針尖切勿侵犯該結構,以免造成椎弓根內壁骨折,引起骨水泥滲漏至椎管內,導致嚴重的并發癥。 (2)并發癥 1)脊髓或神經根損傷(穿刺傷或骨水泥滲漏); 2)肺栓塞及深靜脈血栓形成; 3)毗鄰椎體骨折; 4)心血管系統反應; 5)腰背痛復發。 骨水泥的滲漏是主要的并發癥之一!! 1)直接滲漏到椎旁軟組織中,包括進入椎旁軟組織、椎間盤、椎間孔、椎管內,進入椎旁軟組織、椎間盤一般不會引起臨床癥狀,而進入椎間孔、椎管內,有可能引起神經損傷; 2)注入椎體中央靜脈后進入各級靜脈血管引起血管栓塞及肺栓塞。 骨水泥滲漏:椎旁、椎間盤、椎管、靜脈 防治滲漏的技巧: 1)工作通道的安放:建議用錘擊的方法將工作通道置入椎體。因為用手推進的方法會出現通道的搖擺和晃動,從而使骨道與金屬通道間出現間隙,導致滲漏。 2)分期、分批注入骨水泥:先將少量骨水泥(稠)注入至椎體的薄弱處,稍后,再另外調和骨水泥(稀)注入椎體。 3)明膠海綿的應用。 4)骨水泥推進的過程中,嚴密觀察正側位圖像,一旦出現滲漏,則立即停止注射。 (七)幾大常見問題 (1)單側還是雙側注射? 目前尚無定論,可以通過調整進針角度,采用單側注射多可獲得較好的雙側分布,如單側注射彌散效果差,可行雙側注射。 對于壓縮骨折偏向一側的患者,MRI顯示骨髓水腫信號偏向一側,可采用單側注射。 實際應用中,可先對把握較大的一側穿刺,然后根據骨水泥分布情況再決定是否需要對側穿刺。 骨水泥至少要越過椎體中線,否則應再次對側穿刺。在單側穿刺時,應盡量加大外展角,而使骨水泥能填充到椎體對側。 加大穿刺外展角意味著增加破壞椎弓根內側壁的風險。因此,手術不應刻意追求外展角的增加,而應以安全為首要考慮因素。 (2)PVP還是PKP? PKP(Percutaneous Kyphoplasty),屬于PVP的改進技術,適用于OVCF。在注入骨水泥前,椎體內形成一個骨腔,因此注入骨水泥時可以減少注射壓力,降低骨水泥發生滲漏的可能性,安全性較高 。 PVP費用較低,操作相對簡單,但PVP是在高壓力的條件下向無空間的椎體內注射稀薄的骨水泥,骨水泥滲漏的發生率相對較高(11%-76%),需要透視下密切觀察。 手術醫生自身的經驗可以避免骨水泥滲漏。 如果病例選擇適當,嚴格操作技術,PVP目前仍不失為一種安全、有效、經濟的方法。瑞士Heini總結2000多例PVP經驗,并發癥很低。 (3)注入骨水泥的量? 研究顯示,骨水泥的注射量與鎮痛效果無直接關系。近年文獻報道骨水泥注射量(4~6ml)較以前(8~12ml)有減少的趨勢,這可以有效地降低滲漏的發生。 聲明:本文為原創內容,原課件作者侯勇老師,僅用于學習交流,更全面詳細的視頻講解,可前往好醫術app觀看! 侯勇 山東大學齊魯醫院 副主任醫師 副主任醫師,博士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