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海關 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明洪武十四年筑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 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2.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長城城臺、墩臺、堡城星羅棋布,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體系。 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 3.潼關 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潼關設于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里,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乾隆皇帝游歷帝國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關之險峻,并于城樓外橫額上留下“第一關”的鎏金御書。 4.友誼關 友誼關 位于廣西崇左市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距憑祥市區18公里。 友誼關始建于漢朝,原名雍雞關,又名大南關、界首關。明洪武元年名雞陵關,永樂五年更名鎮夷關,宣德年改名鎮南關,1953年更名為睦南關,1965年正式命名為“友誼關”。 友誼關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墻,右側是右輔山城墻,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