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孫子兵法》的小伙伴都知道,越是險要的地方越是成為兵家的必爭之地,尤其是那些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關要隘更是古時候戰爭的優勢地形! 那些古時候兵家必爭之地,而今不僅雄奇險要依舊,而且風景也不是一般的美。站在這些險關之上,俯瞰大地,想象著千軍萬馬兵臨城下,影視劇般的畫面在腦海里浮現,那一刻就感覺自己穿越了! 嘉峪關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 明代東部的吐魯番日漸強大,常引兵進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為必經之地。自建成嘉峪關后,這關便為西部國防重地,對保障河西地區的安全起著重要作用。 潼關 潼關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北,北臨黃河,南踞山腰。《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196年)。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居中華八大名關第二位,素有“第一關”的美譽。 明清的潼關城池,除城墻上的宏大建筑而外,在關城內外,山上山下,還建有30多外庵堂寺為廟以及木石牌坊,這些古建筑物,雕梁畫棟,飛檐疊嶂,,古色古香,構筑精美,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山海關 在中國,唯一一個以山、海、關合并命名的地方就是山海關。 五千年前,中國的先祖在這里繁衍生息;兩千年前,秦始皇第四次東巡,在這里設下國門。 六百多年前,一代名將徐達在這里筑長城、建關隘,山海關從此名揚天下。山的險峻、海的寬廣和關的雄偉,在這里渾然一體,形成了自然風景與人文歷史合而為一的壯麗景觀。 劍門關 劍門關風景區地處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城南15公里處,東經105゜35'08',北緯32゜148'05',居于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 李白《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贊譽讓劍門關名揚海內,集三國文化、蜀道文化、關隘文化、紅色文化為一體,融雄、險、奇、幽于一身。 雁門關 雁門關,位于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娘子關 娘子關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城堡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建有關門兩座。東門為一般磚券城門,額題“直隸娘子關”,上有平臺城堡,似為檢閱兵士和瞭望敵情之用。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于山西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于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 友誼關 相對于以上北方地區的關隘,友誼關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該關設立于漢代,曾被稱為鎮南關。 友誼關已有2000多年遭受摧毀復又重建的歷史進程,素有“中國南大門”之稱。清朝末年的中法戰爭——“鎮南關大捷”就發生于此。 居庸關 居庸關在距北京市區50余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其名稱開始于秦朝。 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實天下之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