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氏全息湯 ” 基礎方: 柴胡12克香附,桂枝,陳皮,牡丹皮,白芍,生甘草,白術,生地,茯苓,杏仁,制首烏,半夏各10克 一 方解: 李氏全息湯 用藥輕靈,符合久病胃氣虛弱的這一的配伍特點,同時也符合中焦若衡,非平不治的原則, 桂枝湯調和陰陽,實是立乾坤之位三陰與三陽,宣通陽氣于上,使君火以明,相火以位,離陽當空,陰霾乃散,主明則下安,桂枝湯為中醫群方之祖,尤為傷寒諸方之魁,歷代醫家稱譽此方為仲景“群方之冠”。 讓桂枝湯立于勝算之妙,內安外攘,有者去之,無者安之,桂枝湯者,調和陰陽氣血營衛者,乃我身之陰液與陽津是也。內經曰:陰陽者,水火之征兆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上下者,陰陽之天地也。數之千,推之萬,萬之大不可勝數者,三陰與三陽是也。 此符合陽生陰長,陽主陰從之象,藥雖輕漂虛靈,但卡中病機,神當暢,氣當順,血當行,且上焦若羽,非輕不舉,因于上者越之,定其血氣,各守其鄉,最重要的是更符合內經之理,有者求之,無者求之,舒其血脈,令其調達。 二陳運化于中樞之氣,以復升降與出入斡旋之氣機,全息者,全憑之息而不息是也.且柴芍草者,四逆散之義,三陰極而一陽始發,三陽弱有賴一陽初生,中間起手者更重要的是加強了乾坤卦的根基,這是最重要的,乾坤是歸卦,本是先天卦,后天卦讓給了坎離卦。 蓋中氣者,交濟水火之樞,升降金木之軸,中氣健旺,樞軸輪轉,水木升而火金降,寒熱易位,精神互根,自然邪去而正復,是強中御外之良規也。 二陳湯既是治療痰濕的主要方劑,又是調理中焦之圣劑。 中醫認為痰之本為濕,濕聚而停留則為水,濕不能氣化則為飲,飲似痰而稀,可因氣化不利而停滯,濕受氣火之灼,可被煎灼變稠而為痰。所以前人說“稀者為飲,稠者為痰,水濕為其本也”。痰本為病理產物,但也可作為第二病因,直接或間接作為機體的某些臟腑組織變生多種病癥,故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說。如痰在肺則咳喘,在胃則嘔逆,在頭則眩暈,在心則悸怔,在背則冷,在脅則脹,在四肢則肢節沉痛而類似痛風證,臨床上尚有高血脂,肥胖,腦栓塞,動靜脈血栓,心律不齊,胸悶胸痛,冠心病心梗,濕濁下注之帶下經病,痰氣瘀互結之梅核氣,痰核,瘰疬,骨質增生,息肉,腫瘤,癌癥等。正如清.沈芊綠說:“人自出生以至于死皆有痰,而其為物,則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巔峰,下至涌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變怪百端”??芍抵疄椴。m名稱各異,其因則一,故皆可用二陳湯化裁治之?!夺t方集解》曾說:“治痰通用二陳”。二陳為治痰之妙劑,其于上下左右無所不宜。(《古今名醫方論》卷1) 先立陽后通陽再用陽,吾輩者,世世代代都賴以生存之陽嗎,內經云,陽氣者,若天與日,陽氣者,柔則養筋,靜則養神。此陽被輕輕的撥動而無聲息,猶如潤物細無聲,在上則主明則下安,在下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茯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后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 白芍、丹皮、何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陳皮、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諸藥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 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處處無方,處處法,從上到中至下,從氣到血,從陰到陽,從里到外等不是在示人以規距,活潑潑的讓你去從中填空與補竅。 人有病無非是升降入出,正邪斗爭,陰陽盛衰,全方君臣佐使,劑量的變化,主藥的應運。正符合醫圣心法中的,臟腑相連,其痛必下之至理,且中僦若衡,可是非平不治,治之以平劑,渾身是膽阻礙中樞之機,中樞者,升降出入之勢是也,葉天士用藥無不是處處在格守著胃氣的通順,脾氣的升發,我人者,無不時時刻刻秉承著二陽之氣嗎?否則真臟脈現也。且中焦若衡,非平不治 此處方正是平中見奇,妙筆生花,臨床更是左右逢源。也符合輕可去實之理論。 臨癥者臨陣,不親自去實踐,是沒有此心得與體會的。 藥雖平淡無奇,然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內傷雜病,切病機而效可觀。所以然者,內傷雜病,多系多臟腑功能之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尤著者。病機為中氣不健,肝膽郁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而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上顯標之虛熱,下顯本之濕寒。此方和中調郁,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不助脾濕,降濁陰而去其上壅,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癥自可向愈也。 撥千鈞之舟者,一捋之木也。 俱健脾和胃、升清降濁功能,生氣血而調陰陽,是為扶正,為御邪之本,與各癥各病所加祛邪之味相合,抵達病所,共奏愈各癥各病之功。 病機相同或相近,雖病癥病名不同,治可相同,異病同治也。 而現代人的體質與疾病,多臟腑功能失調,升降紊亂者,是其大率也,即病機相同相近也。升降紊亂,均當復其升降之常;而復其升降之常的關鍵,重在調理脾胃。 本方以健脾和胃為本,兼調肝腎心肺,切中各種疾病之主要病機,具有 升陽理氣,疏散風寒,調和營衛,開胸化痰,化濕運脾,利水清熱,疏肝和胃,升肝降肺,補益精血,滋補肝腎,調和五臟等具有整體帶動局部,病理轉化生理的作用。從現代醫學角度看 具有解熱鎮痛,抗菌抗病毒,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癌抗腫瘤,抗氧化抗衰老,改善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的功能,促進有害物質排出體外等多種作用,適當加減,可治療各種疾病,使身體恢復到一種最利于疾病康復的最佳內環境,使病程縮短,療效提高 ,所以靈活加減化裁,用治各種疾病,具有見效快,痊愈快的特點?!?/p> 二 加減: 分享 李芳祥 “李氏全息湯” 基礎方 (部分) 加減法: 1.發熱。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輕度發熱一概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發熱無汗 去何首烏 加麻黃(10克), 中度發熱加車前草(10-30克); 高熱脈洪、汗出不解、面紅舌赤、煩渴引飲者加 石膏(15-100克),知母10克(白虎湯意)。 仍高熱不退,伴有抽搐神昏者,適加羚羊角粉(1-3克), 乏力加黃芪15克。 其余按癥加減。 2.低溫畏寒。 指體溫在36℃以下,不論何種疾病引起,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嚴重者加附子10-15克(桂枝附子湯意)。 手足厥逆,可再加黃芪(15-20克),當歸,細辛(各10克)(當歸四逆湯意), 腿腳獨冷者,生甘草改為 炙甘草(20-30克),白芍加量至(20-30克)其余按癥加減。 3.自汗盜汗。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 黃芪、浮小麥(15-20克) 或加 龍骨牡蠣 (15-30克); 自汗淋漓者加制附子,其余按癥加減。 陰虛,脈細數,手足心熱重加生地(15-20克),山藥,山萸,澤瀉(各10克)(六味地黃丸意) 或地骨皮,知母,鱉甲(各10克)等,其余按癥加減。 4.乏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黃芪15-20克。 如出現納差、腹瀉、浮腫、黃疸等癥狀,按相應癥狀加減。 5.身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痛重合當歸四逆湯(當歸,細辛各15克); 惡寒甚者重加桂枝(18克) 或加附子(10克)(甘草附子湯意); 肩背痛甚者加羌活(18克)、片姜黃(18克); 身刺痛,面紫舌暗脈澀,夜間痛甚者,加乳香(10克),沒藥(10克), 其余按癥加減。 6.浮腫。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輕者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去甘草 治療, 腫甚,身重惡寒者加附子(10克)(真武湯意); 乏力甚者加黃芪(20克); 關節積液加澤蘭,澤瀉(10-12克); 小便不利加當歸,車前子(各10-15克); 喘滿者加麻黃(10克); 有熱者加石膏(10-18克); 咽喉腫痛或有瘡瘍者加銀花,連翹(各10克); 其余按癥加減。 7.黃疸。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陰黃、陽黃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茵陳,龍膽草,梔子,金櫻子(各10克), 大便干者加大黃(10-20克)。其余按癥加減。 8.嗜睡。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嚴重者加石菖蒲(后下) 或白芷(10-15克); 畏寒重加附子(10克); 乏力甚加黃芪(20克)。其余按癥加減。 9.失眠,多夢。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15-40克), 嚴重者再加酸棗仁(10-18克),知母,川芎(各10克)(酸棗仁湯意)。 神經質嚴重者加遠志,郁金各10克 百合30克等,其余按癥加減。 10.心驚不安。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15-30克)(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意)。 心煩懊惱 加梔子,豆豉(各10克);其余按癥加減。 11.頭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頭痛嚴重者 加當歸,細辛(當歸四逆湯意),川芎,蔓荊子(各10克); 伴頭暈甚 加 天麻(半夏白術天麻湯意)(15克); 兼頭脹或煩躁不安者加龍骨、牡蠣(15-20克)。其余按癥加減。 12.頭暈。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兼惡心嘔吐者加蘇葉(10克), 頸椎不適加 葛根(18-30克),麻黃(10克) 兼心煩不安者加龍骨、牡蠣(15-30克), 嚴重者加天麻(15克)。其余按癥加減。 13.口渴。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方加麥冬,玄參(各10-20克)治療; 煩渴多飲者合白虎加人參湯[石膏,知母、人參、粳米]; 兼納差,舌淡苔少而燥者加黨參,花粉(各10克); 兼舌干而裂者合增液湯(玄參、麥冬)(各10-20克)。其余按癥加減。 14.口中異味。 指口澀、口膩、口苦、口臭、口酸、口甜、口辣、口咸等。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口澀不再加藥; 口膩不再加藥; 口苦者加當歸、梔子(各10克); 口臭者加藿香、佩蘭(各10克);口酸者加黃連,吳茱萸(各10克); 口甜者合瀉黃散(藿香、石膏、山梔、防風)(各10克); 口辣者合瀉白散(桑白皮、地骨皮)(各10克)。 口咸者加當歸,黃精,黃柏(各10克)。 其余按癥加減。 15.項強。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葛根湯(葛根18-30克,麻黃10克)。 連及后背加羌活(10克-15克), 肩胛疼痛 加片姜黃(18-25克), 頸痛壓迫手臂神經痛 重加白芍(18克) 加黃芪(15-20克),丹參,或再加雞血藤(各10-15克); 其余按癥加減。若現神昏譫語、四肢抽搐等,不可視為一般項強,進一步明確診斷。 16.肩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痰、濕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嚴重者 加當歸、細辛(當歸四逆湯意),羌活(各10-15克),片姜黃(不低于18克); 再加雞血藤,丹參 (各10-15克)或 乳香 沒藥(各10克); 麻木加黃芪(20克)。其余按癥加減。 17.四肢疼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濕、熱、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嚴重者合當歸四逆湯(當歸,細辛各15克) 或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知母、防風、附子各10-15克)。 下肢痛加川牛膝(15-20克)。 下肢酸脹沉重,痛感少者加木瓜(10-15克) ; 麻木或不耐久立加黃芪(20克) 。其余按癥加減。 18.腰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濕、熱、腎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茯苓,白芍加量至20克) 加炒杜仲(各15-20克); 中間痛重加 續斷,狗脊(10-18克); 兩側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各10克); 腰酸為主,不痛者加淮山藥,山萸肉各10-20克 疼痛嚴重者合 桂枝芍藥知母湯(麻黃,附子,防風,知母)(各10克); 兼痛瀉者加防風(10克); 泌尿系統結石者再加金錢草,海金沙(10-30克)。其余按癥加減。 19.咳嗽。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肺燥、痰濕、陰虛、肝火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干姜、五味子, 咳不止再合止嗽散(荊芥、紫菀、桔梗、百部、白前各10克); 咽喉不利、干咳無痰者再加麥冬、玄參、貝母。 咽癢而咳或聲音嘶啞者 加蟬衣(10-30克)。 夜間咳甚 加當歸。 咳痰帶血 重加生地。 其余按癥加減。 20.喘促。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治療。 兼咳嗽者,加干姜、五味子, 胸滿悶者,去白芍 或易赤芍 喘甚者再加葶藶子; 哮喘者合定喘湯(麻黃、桑白皮、白果、蘇子、黃芩、款冬花); 發熱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湯(麻黃,石膏)。其余按癥加減。 21.胸悶。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去白芍 或易赤芍治療, 嚴重者 重加全瓜蔞30克(便秘者可用瓜蔞子),丹參; 兼咳喘脅痛者,按相關癥狀加減。其余按癥加減。 22.胸痛(含乳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胸陽不振、心血瘀阻、肝郁氣滯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嚴重者 加瓜蔞10-30克,薤白6-10克(瓜蔞薤白半夏湯),丹參10-20克。 乳腺增生 加青皮,昆布(攻堅散意),老鸛草各15克 其余按癥加減。 23.心悸。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心陽不振、心血虧損、痰濕內阻、血脈阻滯等, 心動過快者,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嚴重者加苦參。 心動過慢或脈結代者 合炙甘草湯(生甘草加量,或易為炙甘草;生地加量)加丹參,麥冬,火麻仁; 兼肢冷 加附子(四逆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24.噯氣呃逆。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食滯停胃、肝氣犯胃、脾胃虛弱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治療, 噯氣呃逆嚴重者合旋覆代赭湯(旋覆花,黨參,代赭石)。 心緒不寧者加龍骨、牡蠣;其余按癥加減。 25.惡心嘔吐。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胃寒、胃熱、肝郁、痰濕、食積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蘇葉, 合并便秘加大黃。其余按癥加減。26.反酸燒心。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氣犯胃、寒濕內阻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合左金丸(黃連,吳茱萸), 重者加烏賊骨、瓦楞子。 黏膜糜爛,潰瘍加白芨,貝母;其余按癥加減。 27.食欲不振。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氣犯胃、濕困脾胃、胃陰不足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雞內金, 嚴重者合焦三仙或 參苓白術散。 苔厚黃膩者合黃連解毒湯; 其余按癥加減。 28.胃脘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虛實寒熱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量白芍。 脘腹痛甚合脘腹止痛湯; 其余按癥加減。 29.脅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氣滯、肝陰不足、瘀血阻絡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牡蠣,白芷各15-20克; 右脅痛者再加青皮,左肋痛者再加郁金; 腋下肋間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其余按癥加減。 30.腹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濕熱、膀胱蓄血、下焦虛寒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量白芍治療 小腹痛(肚臍中間以下):加量白芍,再加當歸、川芎(當歸芍藥散意)。少腹痛(小腹兩側):加川楝子、元胡(金鈴子散)。 炎癥明顯加敗醬草,紅藤各15-30克。其余按癥加減。 31. 腹脹。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氣滯、血瘀、食積、水停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治療; 嚴重者,再加澤瀉,枳殼,木香,烏藥,厚樸,藿香各10-15克(排氣飲意), 舌瘀斑嚴重或腹有積塊者 加桃仁,三棱,莪術; 其余按癥加減。 32.腹瀉。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濕、濕熱、脾虛、肝郁、腎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去或減何首烏,杏仁) 加赤石脂、禹余糧(赤石脂禹余糧湯); 痛瀉腸鳴加防風, 久病體虛者加黃芪。其余按癥加減。 33.大便秘結。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虛實寒熱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何首烏加量) 加當歸,瓜蔞子; 便如羊糞成球者 加阿膠,肉蓯蓉; 排便無力 加黃芪或黨參20克; 口干渴兼大便燥結者 加麥冬,玄參各10-20克 生地加量至20克或合麻仁丸(麻仁,大黃)。 其余按癥加減。 34.小便澀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下焦濕熱、心火熾盛、肝氣郁結、下焦血瘀、腎陰虧虛等,(公眾號:五味學苑)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車前子,金錢草各15克。 有熱象者加梔子10克。其余按癥加減。 35.睪丸脹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凝、氣滯、濕熱、毒邪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川楝子10克, 延胡索(金鈴子散),麥芽,虎杖各20克,烏藥,當歸,細辛(當歸四逆湯),橘核,荔枝核各10克; 疼痛嚴重加 乳香,沒藥或三棱,莪術各10克; 睪丸紅腫者再加銀花,連翹各15克。其余按癥加減。 36.陽痿早泄。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減治療, 陽痿 病久者加 枸杞,菟絲子,淫羊藿,附子,熟地 各10-15克治療。 早泄 一般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30-60克),當歸,黃芪,山萸肉,五倍子,五味子各10-30克治療 失眠多夢心煩易怒重加夜交藤,合歡皮; 伴口苦者加當歸,梔子; 納差 加雞內金; 兼會陰脹痛者加川楝子、元胡; 兼小便不利或尿頻者加當歸、車前子; 其余按癥加減。 37.遺精。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心火旺盛、心脾兩虛、心腎兩虛、相火妄動、腎氣不固、濕熱下注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加龍骨、牡蠣 治療, 嚴重者加芡實、金櫻子(水陸二仙丹),蓮須。其余按癥加減。38.尿血。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重用生地, 嚴重者再加小薊、竹葉,白茅根。 伴輕度尿蛋白者再加老頭草。其余按癥加減。 39.月經量少。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合烏陳湯(當歸,川芎,烏藥)熟地(四物湯) 黃芪(當歸補血湯)加 川牛膝,益母草(八珍益母丸意)各15-20克,雞內金10克(研粉服)。其他隨癥加減。 40.月經先期。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血熱、陰虛、肝郁化火、氣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乏力加黃芪; 口苦心煩脈弦者加當歸、梔子(丹梔逍遙散意); 陰虛潮熱,其他癥狀不顯者加地骨皮、青蒿、黃柏(清經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41.月經后期。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虛寒、肝郁、血瘀、痰濕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川芎,紅花。 舌瘀斑嚴重者加桃仁,三棱,莪術。其余按癥加減。 42.月經先后不定期。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腎虛、心脾虛弱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山藥、菟絲子、荊芥(定經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43.閉經。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腎氣虧損、氣血虛弱、氣滯血瘀、痰濕阻滯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川芎,紅花,烏藥,益母草,川牛膝各10-15克。 舌有瘀斑嚴重者或子宮附件處腫瘤包塊導致者,加桃仁,三棱,莪術各10克(桂枝茯苓丸意)。 其余按癥加減。 44.崩漏。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血熱、脾不統血、濕熱下注、肝腎陰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生地用量,加地榆,仙鶴草各20克; 兼口苦,色暗者加梔子; 兼小腹、少腹痛者加當歸、川芎、川楝子、元胡; 兼婦科腫塊 合李氏消瘤湯; 兼小腹痛出血多者加當歸、川芎、阿膠、艾葉(膠艾湯意》小腹痛兼惡心納差者合溫經湯(吳茱萸、當歸、川芎、黨參、阿膠、麥冬)。其余按癥加減。 45.經行腹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肝郁氣滯、胞宮瘀血、濕熱郁結、氣血兩虛、沖任虛寒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重白芍用量, 小腹痛者再加當歸、川芎, 少腹痛者加川楝子、元胡。其余按癥加減。 46.經行腰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杜仲; 中間痛甚加菟絲子,狗脊; 腰兩側痛者再加川楝子、元胡。其余按癥加減。47.經前乳房脹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青皮治療; 疼痛嚴重者加瓜蔞、乳香、沒藥(瓜蔞散意)。 腫塊嚴重者加 玄參,貝母,夏枯草,海藻,牡蠣(消瘤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48.白帶異常。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脾虛、腎虛、濕熱、痰濕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減治療 白帶 加量白術,再加山藥、烏賊骨。其余按癥加減。黃帶 合易黃湯(山藥、芡實,黃柏、白果、車前子); 赤帶 加重生地用量,再加當歸、阿膠、黃柏、牛膝、黑豆(清肝止淋湯意)。 青帶 加茵陳,梔子; 黑帶 合利火湯(大黃,王不留,黃連,梔子,石膏,知母,劉寄奴,車前子)。 氣味惡濁者加當歸、梔子, 陰癢者 加黃柏、蛇床子。其余按癥加減。 49.癥瘕積聚及結節等贅生物。 不論屬何種疾病,也不分氣滯、血瘀、痰濕等, 體積小者,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治療 也可加薏米或白芥子(各10-30克); 體積大者,加三棱、莪術、桃仁各10克(桂枝茯苓丸和化堅丸意)。 嚴重者再加玄參,貝母,夏枯草,海藻,牡蠣各15克。 氣虛乏力 加黃芪15-20克 伴失眠多夢 心煩易怒者,可重用龍骨牡蠣(15-40克)治療,二者兼能軟堅散結。其余按癥加減。 50.陰癢。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濕熱、腎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公眾號:五味學苑) 合李氏止癢湯(荊芥,僵蠶,白蒺藜,苦參,蟬衣,防風,當歸,丹參,雷公藤各10克 地膚子,白鮮皮各20克)。其余按癥加減。 51.盆腔炎。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桃仁,赤芍各10克, 紅藤,敗醬草(15-30克); 宮頸糜爛,加地膚子,白鮮皮,白芷,防風(10-20克),其他隨癥加減。 52.小兒發熱。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劑量約為成人的1/3~1/2(下同), 個別高熱脈洪面赤口渴者加石膏6~12g,知母3~6g。 骨蒸潮熱 重加牡丹皮,嚴重加地骨皮。其余按癥加減。 53.小兒哮喘。 不分冷哮、熱哮,腎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合定喘湯(麻黃、桑白皮、白果、蘇子、黃芩、款冬花各4~6g), 多汗或不安者加龍骨、牡蠣各5~10g; 發熱而喘者合麻杏石甘湯(石膏6~12g,麻黃3~6g), 喘甚者合蘇葶丸(蘇子、葶藶子各3~6g)。其余按癥加減。 54.睡中磨牙。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 一般李氏全息湯基礎方重加龍骨牡蠣(30-40克)治療 55.小兒疳積。 指形體瘦弱、毛發干枯、頭大頸細、腹脹肚大、大便不調或時發熱等癥狀。不分寒熱虛實等,(公眾號:五味學苑)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 雞內金 治療。食欲不振加 焦三仙。其余按癥加減。 56.小兒尿頻。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膀胱濕熱、脾肺氣虛、腎氣不固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當歸、車前子各4~6g, 嚴重者合縮泉丸(山藥,益智仁,烏藥)加桑螵蛸; 氣虛乏力 ,排尿無力加黃芪(黃芪建中湯意); 排尿不利嚴重加川牛膝,益母草,澤蘭,澤瀉; 心煩不安者加龍骨、牡蠣各6~8g。其余按癥加減。 57.小兒遺尿。 不分腎陽虛、腎陰虛、脾肺氣虛、肝經濕熱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石菖蒲6~8g,麻黃5-7g; 嚴重者合閉泉丸(益智仁、白蘞、山梔各6~8g)。其余按癥加減。 58.小兒夜啼。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肺經風寒、心經積熱、心虛稟弱、受驚恐懼、傷食積滯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各5~6g, 不眠者再加酸棗仁4~6g,知母、川芎各3~5g(酸棗仁湯意)。其余按癥加減。 59.咽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濕熱、郁火、陰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桔梗10~12g, 急性腫痛者再加銀花12~15g,連翹10~12g,薄荷10g; 慢性者合養陰清肺湯(玄參、麥冬、貝母、薄荷各10g)。其余按癥加減。 60.咽喉梗阻。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氣滯、痰阻、陰虛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合李氏消瘤湯加蘇葉,生姜(半夏厚樸湯意); 嚴重者加石菖蒲,郁金; 兼咽干者加 麥冬,玄參; 咽喉充血紅腫,加白芍易為赤芍,加金銀花; 兩種癥狀同時存在,兩方同時加入。其余按癥加減。 61.聲音嘶啞。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重加蟬衣20-30克治療, 咽干口渴加 麥冬,玄參各10克; 喘者加麻黃, 有熱者重加生地 或加石膏, 咽喉腫痛者重加生地 或加桔梗,銀花,連翹各10-15克。其余按癥加減。 62.牙痛。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風寒、風熱、胃火、虛火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升麻,當歸,黃連,細辛10-15克(清胃散意,當歸四逆湯意)。 痛處燒灼明顯者加石膏20-100克,其余按癥加減。 63.口腔潰瘍。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減治療; 急性者合口瘡立驗湯(石膏、麥冬、知母、梔子、黃連、大黃、綠豆衣、錫類散(或青黛)); 慢性者 (桂枝 易為 肉桂4克 生地加量至30克),再加熟地,龍骨,牡蠣各30克 懷牛膝15克 附子5克(導龍入海湯意), 其余按癥加減。 也可用生綠豆或黑芝麻生嚼15分鐘,必要時結合外用治療。 64.鼻炎。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加 桔梗,玄參 治療(玄參桔梗湯意); 鼻塞多涕者加 生姜,蒼耳子,辛夷; 鼻塞 濁涕粘黃者 加五味子,石膏,生姜(各10克); 鼻孔發熱生瘡者 加五味子,貝母,黃芩; 鼻塞聲重,語言不清者 加澤瀉,蘇葉。其他隨癥加減。 過敏性鼻炎 再加烏梅,防風,柯子各10-15克 黃芪20-30克; 小兒多涕癥 加 羌活,獨活,防風,黃連,生姜,大棗各10克 黃芪,黨參各20克 65.痔瘡。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 加 赤石脂,干姜,升麻 治療; 肛門灼熱加黃連,便燥加阿膠。其他隨癥加減。 66.皮膚瘙癢。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減治療, 輕者加地膚子,白鮮皮各20克治療; 嚴重者合李芳祥自擬止癢湯(荊芥,僵蠶,白蒺藜,苦參,蟬衣,防風,當歸,丹參,雷公藤各10克 地膚子,白鮮皮各20克 ) 67.耳鳴耳聾。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龍骨、牡蠣, 嚴重者再加石菖蒲,響鈴草,磁石(耳聾左慈丸意)。 日久加山藥,山萸,澤瀉(六味地黃丸意)治療。 頭脹,心慌心煩,失眠多夢等加龍骨牡蠣各20克; 頭暈加 天麻10-15克。 其余按癥加減。 68.高血壓。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原發性繼發性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去甘草)合用李氏降壓湯(石決明,龍骨,牡蠣各20-30克 葛根,菊花,當歸,川芎,黃芩,杜仲,懷牛膝,決明子,夏枯草,天麻各15克鉤藤10克)。內熱甚,苔黃膩,合黃連解毒湯(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其余隨癥加減。 69.色斑。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均以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減治療; 雀斑 加(生地加量至20克) ,丹參,浮萍,雞血藤各30克 連翹15克 ,紅花,川芎,荊芥穗各10克 黃褐斑 加 熟地,山藥,山萸,白芷,白鮮皮,黃柏,當歸,川芎,白蒺藜各15克 70.扁平疣。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合復方馬齒莧合劑(馬齒莧60克,蜂房9克,大青葉15克,生苡仁30克)或李氏消瘤湯。其他隨癥加減。 71.產后缺乳。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 肉豆蔻6克 通草,漏蘆,穿山甲,核桃,黑芝麻,當歸各10克 王不留,路路通,黃芪各30克; 乳房干癟 加豬蹄。其他隨癥加減。 72.糖尿病。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生地加量至50克 桂枝易為肉桂3克) 再加 蠶繭50克 黃芪,僵蠶,丹參,仙鶴草20克 黃連10克 73.脫發。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白芍,茯苓,生地加量至15克) 再加 熟地15克, 當歸,桃仁,夏枯草,紅花,側柏葉,黑芝麻,枸杞各10克, 桔梗6克。 其他隨癥加減。 74.白發。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茯苓,生地,何首烏加量至15-20克)加 女貞子,旱蓮草(二至丸意),補骨脂(青娥丸意),懷牛膝(二靈丹意),枸杞,菟絲子(七寶美鬢丹意),黑芝麻,黑豆各10-18克。其他隨癥加減。 75.中風后遺癥。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白芍易為赤芍), 黃芪120克, 當歸,地龍,川芎,紅花,桃仁各10克(補陽還五湯意) ,僵蠶,附子,沒藥各10克 蜈蚣2-3條 (僵蠶丸意) 。 其他隨癥加減。 76.打鼾(打呼嚕)。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玄參,貝母,牡蠣,夏枯草(李氏消瘤湯意), 桔梗,花椒,當歸,五味子,防風各10-15克 。 其他隨癥加減。 77.痛風。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土茯苓100克 五加皮50克 萆薢40克 車前草,板藍根,威靈仙各30克 澤瀉,澤蘭,細辛,當歸各10-15克。其他隨癥加減。 78.強直性脊柱炎。 一般予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減治療; 急性期加 烏頭湯 或 附子,防風,麻黃,知母(桂枝芍藥知母湯意),細辛,當歸各15克(當歸四逆湯意) ,加雷公藤10-15克(配伍甘草解其毒性)。 慢性期合 獨活寄生湯(獨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秦艽,肉桂,防風,人參,川芎,當歸,細辛10-20克(當歸四逆湯意))加雷公藤10-15克(配伍甘草解其毒性)。 其他隨癥加減。 79.白細胞減少(含粒細胞降低)。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合李氏升白湯(黃連,升麻,當歸,(清胃散意)黃芪(黃芪當歸補血湯意),黨參(補中益氣湯意),補骨脂,五味子(生脈飲意),防風(玉屏風散意),枸杞子,黃精,雞血藤各10-15克。其他隨癥加減。 80.淚囊炎。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白酒或黃酒,全蝎18克(研末分2次服用); 眼睛發癢加白鮮皮,地膚子,蟬衣各10-15克。 81.角膜混濁。 不論何種疾病引起,也不分寒熱虛實等, 一律以 李氏全息湯基礎方加蟬衣30克 水蛭6克。 眼脹痛加牡蠣20克,夏枯草10克; 羞明畏光加夏枯草,細辛各10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