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天氣熱,扇子借不得;雖然是朋友,你熱我也熱。 還記得兒時的童謠嗎?竹床、扇子、酸梅湯,武漢度暑三件寶。一本記載武漢童謠的好書—— 彭翔華《武漢童謠縱橫談》出版 彭翔華,男,1954年生于漢口,祖籍湖北漢陽縣。中學高級教師、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武漢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武漢童謠”代表性傳承人,民間文史、民俗學者,曾任漢網人文武漢版主。16歲離家到湖北蘄春縣插隊知青2年,后到宜昌從教多年直至退休。曾任葛洲壩三中校長、葛洲壩明珠學校黨總支書記等。自幼熱愛鄉邦,收集、挖掘、研究與傳播武漢民俗文化,數十年來初衷不改,鄉音依舊。 出版專著有《大城小巷》、《武漢民間童謠輯注》、《武漢歌謠故事》、《武漢民眾樂園故事》、《武漢童謠縱橫談》等。主編書籍有《川漢鐵路在宜昌》,《初中生成長指導(上、下)》、《講故事,學做人》等。參與編寫的書籍有《辛亥革命百年祭·紅樓卷》,《江漢地名尋蹤》等。在各類報刊發表史學文章、散文、詩歌、文學評論等多篇。 2018年6月在武漢市及武昌區文化館的大力支持下,獲選武漢市市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典型項目“武漢童謠”代表性傳承人。 “天上嗚嗚神,地下打麻城,麻城打不開,獨要賤貨來。” “雞子吃蟲子,蟲子蛀杠子,杠子打老虎,老虎吃雞子。” “扇子扇涼風,時時在手中,誰個來借扇,先問土地公。” 這些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前,老武漢耳熟能詳的童謠在當今社會漸漸淡忘乃至失傳了。為了挽救、傳承本土文化,彭翔華通過多年來專注于武漢童謠收集、發掘與整理,再次推出了關于童謠的專著《武漢童謠縱橫談》。此書完稿于2018年11月,2019年3月由長江出版社出版發行。本人作為彭老師的粉絲,有幸在第一時間拜讀大作。全書120篇文章,分為八個板塊,即“韻味無窮的游戲謠、五彩斑斕的生活謠、千景萬象的風土謠、承載記憶的歷史謠、風趣搞笑的滑稽謠、蒙以養正的教誨謠、追尋理想的寄托謠、益智增能的訓練謠”等,44萬余字,百余幅插圖,選錄和解讀的武漢童謠有740余首。 早在2015年7月,彭翔華的首部童謠專著《武漢民間童謠輯注》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已故“武漢通”徐明庭先生說過,童謠“是和方言、民俗、社會、教育、兒童文學、民間文學等等有關的學科,是囊括古今'文史中外一體收’的博大精深的學問”,著名作家、評書藝術家何祚歡先生則贊道:“武漢的兒歌童謠,原來有如此之大的庫藏,這是多大的一筆財富。做這件事的彭先生,功德無量,當增壽一紀!” 關于本書,曾有多家報紙報道和幾十家網站轉載,如《湖北日報》、《楚天都市報》、《武漢晚報》、人民網、鳳凰網、新華網、中國臺灣網、和訊新聞網等。本書在網絡上也受到廣泛關注和贊許,相關帖子的點擊量高達600多萬人次。2015年,長江出版社與彭翔華簽約出版了民謠童謠類第二部專著《武漢歌謠故事》。 《武漢童謠縱橫談》是彭翔華第三部關于“武漢童謠”的研究專著。“以謠記事,以謠說情,以謠證史”,是其研究途徑和寫作思路,也是其特色和亮點。本書將大俗大雅的武漢童謠同武漢地方風情,歷史文化,社會風俗,特色方言等放在一起述說、研讀,有考證、解說,有評價、欣賞,有比較、議論,旁征博引,內容豐富,行文流暢,引人入勝,具有較強的資料性、知識性、文學性和可讀性。 圍繞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做好大文章,彭翔華還多次應邀在武漢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江漢關博物館、東亭社區和多所中小學校舉辦講座,組織相關研討會,接受報刊采訪,利用網絡、媒體、校園等各種文化平臺,講述、教授、宣傳武漢童謠,開展了“非遺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弘揚正氣,煥發正能量。彭翔華還開始了組織編寫、傳唱“武漢新童謠”的創造性工作,武漢已有不少學校已經將它納入新的課程資源,成為校本課程、課外活動的重要載體。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武漢童謠是武漢人割舍不掉的集體記憶和彌足珍貴的文化財富,是武漢民間文學中的精華,也是“武漢地方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本書,有助于了解武漢本土文化的特色特點和深厚內涵,有助于感悟武漢城市的歷史的厚重和城市品質的卓越。 有鑒于此,在此向讀者隆重推薦彭翔華的這部人文力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