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醫,一般是先學經典的理論,然后再看醫家經驗、案例。 比如,先學傷寒論的條文,然后再看醫家使用某個方劑的經驗、案例,這樣慢慢地上手。 這個學習過程非常依賴于醫生的個人臨床經驗和直覺,不一定要有嚴謹的反復論證的證據。 比如,有個病人,有一只手掌一直出冷汗的病例,遇秋用桂枝湯之后,病好了。遇秋覺得挺特殊的,就把它記錄下來了。但是,遇秋這輩子再也沒碰到過第二例這種病例。可能過了兩三百年之后,有個人看到了遇秋寫的這個病例,不久之后就碰到了同類的病例,于是用了桂枝湯,也治好了。這個就叫經驗的傳承。 這也是中醫的特色。 但是,現在流行循證醫學,什么都要講證據。 比如,有個病人,有一只手掌一直出冷汗的病例,遇秋用桂枝湯之后,病好了。按循證醫學的證據思維,就得先思考這些問題:桂枝治愈手掌出冷汗的案例,遇秋還治好了幾例?如果沒有治好第二例第三例,怎么證明桂枝湯能治愈手掌出冷汗?其他醫家有同類的病例嗎?治療有搞雙盲試驗嗎?回訪跟蹤的時間足夠長嗎?…… 這些問題,可能一個都回答不了。既然回答不了,說明不一定是桂枝湯治好的,那寫出來還有什么價值呢?所以就不要寫了。 以前的中醫寫經驗都是分享個案。現在的中醫寫經驗,都是寫實驗研究,文章寫得很嚴謹的樣子,但是看的人學不會。 桂枝湯治療自汗,就變成了“桂枝湯治療自汗1024例療效觀察”、“桂枝湯治療自汗108例臨床體會”等等。文章里再也沒有實例了,都是干巴巴的實驗數據分析,證據很充分。 遇秋認為,初學中醫,還是要以案例的學習為重。看前人的醫案,要看細節豐滿,有聲有色的案例,容易記住。而且要多讀,疑難奇雜的個案,也要記心里。 臨床上,經常會碰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病,是不能用辨證論治方法來治療的,純粹是看醫生的見識廣不廣,讀的醫案多不多。 至于循證思想,多少也要懂一點。有時可以用來自我排查審核,以免整理自己的醫案的時候盲目自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