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德國就擁有龐大的研究機構和許多杰出的理論物理學家,核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然而,由于法西斯當局大肆推行種族歧視,殘酷迫害有獨立思想的人,致使一大批專家、學者背井離鄉,逃亡國外。象哈恩、施特拉斯曼、邁特納、愛因斯坦、賴納、弗里施這樣一些知名的大科學家紛紛離開德國。與此同時,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恩里科·費米也離開法西斯統治下的意大利,移居美國芝加哥。在這種情況下,柏林“德國鈾協會”的物理學家魏茨澤克教授接管了德國“原子俱樂部”的科研工作。 以愛因斯坦為首的一批流亡學者離開德國不久,便鄭重地向白宮發出警報,提請美國當局注意正在日益迫近的來自法西斯德國的原子威脅。這些學者比美國人更清楚希特勒距離造出第一顆原子彈的時刻已經多么靠近。 美國政府對科學家的這一警告十分重視。在1940年底至1941年初就組織制訂了代號為“曼哈頓”的研制核軍備的計劃。這項計劃的理論研究工作由伯克利大學的約翰·西博格教授領導。同一時期,德國物理學家魏茨澤克、梅森貝格、布雷格、施羅德等也制訂了德國的核軍備計劃。美國物理學家在政府支持下能夠暢通無阻地實施自己的計劃:德國物理學家在當局指令下也忙得不亦樂乎。這期間,同盟國加緊對德國進行空襲,實行閃電的地毯式轟炸,這使德國的研究小組總是不斷搬家,試驗設備常常是裝好又拆,拆了又裝,很難找到一個絕對安全的角落。毫無疑問,這種空襲明顯妨礙了德國原子彈的研制工作。然而,這一事實并沒有最終改變事態的發展進程。正如愛德華·特勒的一篇文章所說,德國人本來在1942年就應該能夠造出原子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當時的德國未能達到已經那樣臨近的目標呢?事情是這樣的: 德國物理學家布雷格教授根據自己的理論推斷和計算結果,得出這樣的結論:黏結電子的最好物質,也就是最理想的減速劑是炭,更精確地說是炭的一種—石墨?;谶@一論斷,布雷格教授研究所的領導機關找到馳譽全球的德國西門子公司,請它生產這種減速劑片。西門子公司把這項任務下達給位于拉齊布日的“普拉尼亞工廠”(拉齊布日現在是波蘭卡托維茲省的一座小城;“普拉尼亞工廠”就是現在的“炭極廠的前身)。工廠領導在接受這項“罕見的”訂貨時,感到十分意外和驚訝。因為這項訂貨的數量很大:總共100塊炭片;規格也很特殊:每片的大小均為3×0.6米;而最令人費解的是完成這項任務的緊迫期限。這家工廠的職工中一直存在一個強有力的反法西斯的“反對派”,廠里的反法西斯思想比較活躍。正是在這一基礎上,總工藝師埃爾溫·施密特決定“破壞”這些炭片的化學成分。結果,他們生產出的炭片全是不純的,其化學成分除石墨外,混進了一些二硫化鐵、鈣和硫的雜質。這些“不純凈”的減速劑按時運到布雷格教授的研究所,絲毫也未引起教授的懷疑。很快就被投入黏結電子試驗,其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多次試驗全都失敗了。面對這場失敗,布雷格教授開始思索:要么是他的計算出了差錯,要么是他的理論推斷有毛病。與他共事的海森貝格教授對布雷格一向沒有什么好感。他把這場失敗看成是布雷格教授無知和無能的表現。海森貝格認為炭是不適宜作減速劑的,于是便著手從其他途徑探索新的減速劑。經過多次試驗分析,最后確認“重水可以充當減速劑。于是德國人便開始了一場“重水之戰”,以獲取足夠的重水。這樣一來,原已臨近的制成原子彈的日期便大大推遲了。 與此同時,在世界的另一半球上人們正在加緊實施“曼哈頓計劃”。1942年,著名物理學家恩里科·費米在實驗室范圍內成功地利用減速電子進行了一次核反應試驗。有趣的是:費米的試驗同布雷格的試驗一樣,也是使用炭片作減速劑,試驗十分成功。只不過費米使用的減速劑是純凈的石墨而已。 1945年7月,美國成功地進行了世界上首次核爆炸。同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 1954年,美國物理學家、氫彈之父奧本海默在《紐約時報》上寫道:“本來布雷格教授是會比美國早兩年出原子彈的,只是由于他的一個差錯,才使人類免遭一場全面的浩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