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在核技術領域一度領先于全世界,極有可能第一個造出原子彈,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卻在關鍵時刻,推遲了德國原子彈研發進程,使德國直到戰敗也沒有將這種可怕的武器制造出來。 這個小人物名叫埃爾溫·施密特,是一位石墨生產方面的專家,介紹他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當時德國的原子彈研發計劃。 ![]()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科學家發現利用鈾或者钚的原子裂變,可以制造出一種跨世代的且威力巨大的武器。 很多國家紛紛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進行相關武器的研究,德國自然也不例外,據說,當希特勒知道這個消息時,興奮地滿面紅光,大叫道:“一定要造出這種具有報復性質的恐怖武器!” 在希特勒的干預下,德國科學家捷足先登,率先取得驚人成就。 1938年,德國威廉大學化學研究所的著名科學家奧托·哈恩和施特萊斯曼經過長達6年的努力,終于掌握了分裂原子核的方法。 ![]()
第二年4月,希特勒邀請6位德國原子科學家組建“德國鈾協會”和德國“原子研究所”,其中,“原子研究所”專門負責核武器研發,由著名物理學家魏茲澤克教授主持。 經過幾年的試驗,到了1942年,德國人取得長足進展,開始進行原子彈反應堆的建設。 原子彈反應堆需要一種減速劑,經過德國科學家的反復計算和試驗,他們認為最理想的減速劑就是石墨,而且他們還設計出石墨的規格和數量,即3米*0.6米,共需要100塊。 生產減速劑的訂單交給位于拉齊布日的普拉尼亞工廠,這家工廠的石墨總工藝師就是埃爾溫·施密特。 接到訂單之后,施密特雖然不知道德國用石墨來制造原子彈反應堆的減速劑,但他綜合各方面的信息,認為德國是在制造一種新式武器。 ![]()
施密特有強烈的反法西斯、反納粹傾向,他決定暗中動手腳,讓德國的新武器流產。 于是,他偷偷在生產的石墨中加入二硫化鐵、鈣和硫等雜質,身為總工藝師的他,可以輕易完成這一切,而且不會被人懷疑。 含有雜質的石墨被送到德國“原子研究所”后,使試驗失敗了一次又一次,科學家們絞盡腦汁改進,卻依然失敗,他們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試驗失敗的原因出自石墨。 屢次失敗之后,德國科學家竟然認為石墨作為減速劑行不通,開始尋找吉他減速劑替代,如此一來,德國原子彈研發的進程被大大延遲了。 ![]()
有美國“原子彈之父”美譽的奧本·海默后來說:“本來德國人能比美國至少早兩年制造出原子彈,但由于埃爾溫·施密特的破壞,讓他們走了很多彎路,也使人類避免了一場全面浩劫。” 德國人雖然在減速劑方面走了彎路,但并未放棄,經過不懈努力,又發現重水可以充當減速劑,于是在挪威建立重水工廠,但遭到盟軍特種部隊襲擊和飛機轟炸,這又是令一個傳奇故事了,我們明天繼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