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許多出生在貧苦家庭的開國將軍不同,陳賡大將出生在湖南湘鄉市龍洞鄉的一個將門之家,陳賡的祖父陳翼懷曾是清末湘軍副將,封武顯將軍,祖父也是陳賡崇拜的第一個人生偶像,他從小不愛讀書,一心想要投筆從戎,就是受了祖父潛移默化的影響。 陳翼懷功成名就后榮歸故里,在泉湖村建了一所占地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有著40多間房屋的豪宅,少年時代的陳賡就是在這樣優渥的環境中無憂無慮地長大,家中排行第二的陳賡,被仆人們稱呼為“二少爺”。 在陳家這個大家庭里,除了主人居住的房間,還有專門給長工們居住的房間,賀龍的愛將盧冬生、曾擔任紅二軍團師長盧冬生,小時候就曾住在這里。盧冬生7歲就到陳賡家中放牛,但作為少爺的陳賡,卻完全沒有把盧冬生當作仆人,而是將他當親兄弟一般對待,兩個人也因此結下了一生的友誼。 陳賡骨子里的善良跟陳家的教育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陳家雖然是當地的大戶人家,但一直是樂善好施,戰亂年代,許多人都是背井離鄉、食不果腹,陳家就專門留出了3間房,給無家可歸的老人、孤兒和乞討者居住,還長期無償提供衣食。 盧冬生出生在湖南湘潭史家坳的一個佃農家庭,家中有6個兄弟姐妹,靠租種地主家的田地為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常年都是靠天吃飯,因為生計艱難,無法供養一大家子人,盧冬生的父親只好另謀出路,帶著大兒子去千里之外的江西安源煤礦打工。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剛剛長到7歲的盧冬生,雖然還是一個孩子,也要開始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但是一個才7歲的孩子能干什么呢?身子骨還算硬朗的外婆,帶著小小的盧冬生,走了四十幾里路,來到了湘鄉市泉湖村,讓盧冬生在陳賡的家中當了一個放牛娃。 7歲的盧冬生,就這樣被外婆丟在了人生地不熟的陳家,然而在這里,盧冬生卻并沒有受到什么打罵欺負,也沒有感受到寄人籬下的凄涼,反而每天過得不亦樂乎,甚至都有點樂不思蜀了,這一切都是因為他認識了一個只比他大了5歲的好伙伴,陳家的二少爺陳賡。 和貧苦人家出生的盧冬生相比,陳賡毫無疑問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家少爺,然而他卻絲毫沒有覺得自己就高高在上、高人一等,對于盧冬生這樣可憐的孩子,陳賡的心里充滿了同情,對于他們的苦難,陳賡也是感同身受。 不上學的時候,陳賡經常去找盧冬生一起玩耍,陳賡不僅幫著盧冬生一起放牛割草,還當起了小老師,教盧冬生讀書識字。時間一長,兩個人就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陳賡也成了盧冬生在陳家的快樂源泉。盧冬生沒有上學讀書的機會,見多識廣、學識淵博的陳賡,就成了盧冬生最崇拜的對象。 陳賡考上東山高等小學堂后,學習到了許多在私塾里面學不到的新思想、新知識,一回到老家,陳賡就迫不及待地把這些新見聞講給盧冬生聽,慢慢地盧冬生的思想境界也開闊了許多。 陳賡和盧冬生之間的關系,早已經超越了主仆,而是親如兄弟一般,為了給在學校住宿的陳賡送一些衣服和日用品,盧冬生經常要走二十多里路,看著風塵仆仆的盧冬生,陳賡非常心疼。 一個七八歲的孩子獨自在二十多里的山路上來回奔波,難免會遇到一些意外和危險。有一次,盧冬生在去學校送衣物的路上,遇到了一只非常兇惡的狗,不幸被咬傷了,盧冬生從小為人就質樸實在,雖然腿受了傷,但是也沒有折返回去療傷,而是堅持一瘸一拐地走到學校,完成主人家交代的任務。 當盧冬生一路奔波,好不容易走到東山小學堂之時,天都已經完全黑了,沒有時間再走回陳家去,陳賡趕緊給盧冬生包扎好傷口,讓他在學校住了一個晚上,還把自己的衣褲和鞋子送給他穿。 不過陳賡和盧冬生的這段少年時代的純真友誼,卻只維持了短短兩年的時間。1916年,13歲的陳賡也遇到了那個年代許多人遇到的人生難題,父母給陳賡定下了一門包辦婚姻,逼著他娶一個比自己大兩歲的女子為妻,加上這一年夏天陳賡最尊敬的祖父也撒手人寰,這讓他更加心灰意冷,沒等從學校畢業,陳賡就離家出走,到湘軍中報名當了兵。 陳賡離開家以后,盧冬生在陳家也失去了最親愛的兄長,物是人非,盧冬生開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獨感,沒過多長時間,盧冬生也離開了陳家。 9歲的盧冬生繼續開始了自己的流浪打工歲月,被父親送到了湘潭縣城的一家鋼坊當學徒,當學徒就是拜師學藝,每天起早貪黑,干十幾個小時的活,卻拿不到一分錢的工資。好不容易熬滿了3年的學徒期,老板看盧冬生是一把干活的好手,故意延長出師期不放他走。盧冬生受不了這份氣,離開鋼坊到煤棧當了一名賣力氣的挑夫。 煤棧的老板經常克扣工人的工錢,盧冬生看不下去,帶著工人們和老板斗爭,警察和老板沆瀣一氣,下令抓捕盧冬生,盧冬生逃回了老家,思考新的出路。這個時候,盧冬生想到了兒時的玩伴陳賡,自己不如效仿他也去參軍。 1925年,17歲的盧冬生投到湘軍第四師當了兵,也正是這個決定,讓成年后盧冬生和陳賡有了再一次相逢、延續兒時友誼的機會。在少年時代,是陳賡幫助了盧冬生,而在重逢之后,盧冬生又在機緣巧合之下,救了陳賡一命,讓他們這段主仆之情、戰友之情,更加傳奇動人。 2 陳賡之所以投筆從戎,是因為抱著一腔富國強兵的遠大理想,他離開舊軍閥,投入到了革命的洪流當中,后來又考入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三杰”之一。 1926年,北伐戰爭爆發后,盧冬生所在的唐生智部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后擴編為第二方面軍,1927年,陳賡被派到第二方面軍特務營當營長,見到了兒時的伙伴盧冬生。酒逢知己千杯少,陳賡和盧冬生重逢之際,卻不是把酒話桑麻,而是并肩作戰,共同揮灑熱血。 陳賡和盧冬生是自小相識,深知盧冬生的人品踏實可靠,就將他調到了特務營當副營長,駐守漢口。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盧冬生跟隨陳賡護送周恩來到南昌,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八月烈日當空,起義軍頭冒著炎炎酷暑行軍,錢大鈞的部隊在瑞金前方的會昌山陳列重兵,攔住了起義軍前進的道路。千鈞一發之際,在二十軍第三師擔任教導團團長的陳賡,臨危受命,帶著隊伍前去啃下會昌山這塊硬骨頭。 '萬里碧云凈天宇,千山木葉墮霜紅',山幽林深、巍峨崎嶇的會昌山,易守難攻,要攻下會昌山談何容易,陳賡帶領部隊乘夜占據了會昌城東北的一塊高地,作為攻占會昌山的據點。 陳賡 天剛破曉,陳賡發現敵人正在集結,決定先發制人,下令對敵人發起了突然襲擊,面對從天而降的奇兵,敵軍毫無招架之力、四散而逃。但是這喊殺聲驚動了漫山遍野的敵軍,敵人調集了四個團的兵力重重包圍了過來。敵眾我寡,情勢危急,陳賡命令營長們盡量保存實力,等待后續部隊的救援。 然而沒想到的是,援軍因為走錯了路耽誤了救援時間,陳賡帶著部隊從早晨打到下午,始終孤立無援,犧牲的敵人炮火下的戰士越來越多,還有些戰士因為整天滴水未進,在烈日暴曬下暈倒。 陳賡不得不下令撤退,突然,走在隊伍后面的陳賡感到腿部傳來一陣劇烈的疼痛,敵人的子彈打中了他的左腿,盧冬生作為警衛員一直緊跟在陳賡的身后,當即驚呼一聲:“不好了,團長受傷了!”趕緊伸手去扶跌倒地陳賡站起來。 但是腿骨被打斷的陳賡不僅無法繼續走路,連站也站不起來了,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捕,陳賡馬上脫掉制服,翻身一滾,從山坡上滾了下去,滾到了長滿雜草的田溝里。為了貼身保護陳賡,盧冬生也緊隨其后滾下了山坡。 盧冬生爬到陳賡身邊,想要給他包扎傷口,陳賡卻連連擺手,命令盧冬生趕快離開,免得敵人搜山時,發現了他,盧冬生卻執意不肯獨自一個人逃命,而是斬釘截鐵地說道:“要死,我們就死在一塊”。 盧冬生 向來機警的陳賡,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趕緊將腿上的血抹到臉上身上,一動不動地躺在了田溝里,盧冬生則躲進了附近的草叢中,觀察情況。很快搜山的敵人就發現了躺在田溝里的陳賡,看他滿身是血,以為已經死了,就踢了兩腳,罵了句“一個死鬼”,揚長而去。 陳賡心里暗自慶幸自己命大,躲過一劫,擔心敵人去而復返,陳賡一直在田溝里躺到了很久,都不讓盧冬生過來。不久后,陳賡聽到山上槍聲響起,猜想肯定是我軍又和敵人打了一仗,大概過了一個小時,槍聲停止了,又有部隊走了過來,就是不知道現在過來的是我軍還是敵人呢? 陳賡心里正在納悶,突然過來了兩個士兵,用槍托撥了他一下,陳賡仍然屏住呼吸,不敢亂動,等他們走過去之后,陳賡才悄悄睜開眼睛,發現兩個人脖子上都掛著紅領帶,興奮異常地陳賡馬上爬起來大喊:“我是自己人”。起義軍發現了陳賡,陳賡說自己是二十軍教導團團長,大家半信半疑地問他:“誰能證明?”這時候盧冬生從草叢里跑出來大聲說:“我能作證”,還拿出了藏在口袋里的紅領帶,證實了兩個人確實是起義軍。 陳賡當時失血過多,危在旦夕,盧冬生和同志們一起用擔架把陳賡抬到了會昌城,正在憂心如焚的周恩來,看到陳賡回來了,緊緊握著他的手說:“我們找了你好久了,真是把人急死了。還好現在平安歸來了,我們就放心了。” 盧冬生不離不棄、冒死營救戰友的故事,一時間傳為美談。盧冬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他一直記得小時候陳賡大哥對自己的悉心照顧,在陪著陳賡一起躲過了敵軍的搜捕之后,盧冬生又擔任起了千里護送陳賡的任務。 起義軍突圍成功后,轉戰到福建,盧冬生一路上抬著陳賡翻過了武夷山,來到了武夷山脈南麓的汀州城,由英國教會福音醫院院長傅連暲給陳賡做了腿部手術,陳賡的腿才總算保住了。 部隊一路行軍,盧冬生擔心陳賡受不了長途顛簸,找來一只船,從汀江順流而下,途中,遇到土匪搶劫,盧冬生伏在船艙內射擊土匪,堅持到二十五師師長周士第派來援兵,才終于將土匪打跑。 到了廣東以后,山路更加崎嶇難行,賀龍勸陳賡留在當地治療,陳賡不愿意離開部隊,盧冬生站出來說不管千辛萬苦,都會把陳賡抬到目的地。陳賡看到一路抬著擔架的盧冬生大汗淋漓,心里非常過意不去,說自己連累了他,盧冬生卻是一笑而過,反過來安慰陳賡不要多想。 部隊到達汕頭后,陳賡住進了一家日本人開的醫院,盧冬生跟隨到醫院護理。9月,起義軍撤離汕頭,周恩來派人給陳賡送信,送信人沒有找到醫院,陳賡和盧冬生不知道部隊已經撤退。街上已經到處都是國民黨的軍隊,醫院不敢再收留陳賡,盧冬生帶著陳賡在一位姓李的護士幫助下,躲到了工人的家里,才沒有被逮捕。 之后盧冬生又帶著陳賡坐上了去香港的輪船,到了香港,因為是槍傷,醫院怕被牽連不敢收留他們,沒有立足之地的兩個人,只能在馬路上徘徊,看到路邊有個廁所,陳賡便讓盧冬生背著他進去休息一下。 陳賡天性樂觀,愛開玩笑,摸著前胸貼后背的肚子,陳賡笑著對盧冬生說:“這時候要是能有一份西餐吃就好了!”為人老實的盧冬生以為陳賡真的想吃西餐,就跑出去叫了一份,送餐的人跟著盧冬生走到廁所邊,才發現不對勁,不僅不給西餐吃,還沒好氣地將兩個人臭罵了一頓,陳賡拍著盧冬生的肩膀,哈哈大笑。 在香港沒有立錐之地,盧冬生又一路護送陳賡到了上海,在這里終于找到了黨的地下組織,住進了牛惠霖的骨科醫院,牛氏兄弟是宋慶齡的表兄,宋慶齡聽說陳賡受傷,叮囑表兄一定要治好他的腿傷。 當時陳賡因為一路奔波傷勢嚴重,醫生說要截肢,陳賡堅決不同意,牛氏兄弟盡了最大努力,終于把陳賡的傷腿接好了。至此,盧冬生的千里護送任務終于算是圓滿完成了,在陳賡和妻子王根英的介紹下,盧冬生加入了共產黨。 盧冬生對自己的這段恩情,陳賡經常對別人講起,他總是意味深長就地說,“沒有盧冬生,就沒有我陳賡。”從此之后,盧冬生和陳賡又各自踏上了革命的道路,走路還在一瘸一拐的陳賡,就要求分配工作,化名王庸,在上海擔任中央特科情報科長。 1928年,盧冬生護送賀龍回湘鄂邊繼續領導紅軍斗爭,英勇善戰的盧冬生,從連長升任營長、團長,1934年10月任紅2軍團第4師師長,當初來跟著外婆到陳家來放牛的那個小小的放牛娃,如今已經成長為了一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紅軍戰將。在1935年的湖南后坪戰斗中,盧冬生腿部負傷,從此也和陳賡一樣,落下了腿部殘疾。 盧冬生和陳賡一樣有著堅強不屈的毅力,拖著殘腿帶領紅軍渡過金沙江,勝利走完了長征路。1936年,盧冬生在河連灣和陳賡久別重逢,兩個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太好了,太好了,我們終于又走到一起來了!” 抗戰期間,盧冬生因為多次負傷,被安排到蘇聯養病,后又進入軍事學院學習,學會了俄語。1946年,盧冬生在哈爾濱參加接受東北的工作,在街上遇到幾個蘇軍士兵攔路搶劫,盧冬生出示蘇聯紅軍的軍官身份證,用流利的俄語狠狠地批評了士兵的行為。 士兵擔心盧冬生告發后遭處罰,趁著他轉身離開的時候在背后開了黑槍,可惜年僅37歲的盧冬生,就這樣倒在了血泊當中。雖然之后槍殺盧冬生的兇手被依法處決,但卻再也換不回他年輕的生命。 陳賡聽說盧冬生英年早逝的噩耗后,悲痛長嘆,賀龍得知盧冬生血染哈爾濱,郁悶地一袋接一袋地抽煙。新中國成立后,陳賡見到賀龍,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聊起盧冬生:“如果他還活著,至少也要授個將軍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