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自驅型成長》這本書。 我才發現,隨著經濟發展,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父母居然都有過為了孩子的學習和成長焦慮的過程。 這些年來,雞娃父母遍地,好像沒有為孩子的學習焦慮過的父母,都沒有資格做父母似的,不管是一線、二線、還是十八線的城市、鄉鎮,但凡是個父母都在焦慮著,也必須在焦慮著。 不管是有文化的、學霸型的父母還是初中文化水平的父母,都不可避免地卷入了目前瘋狂內卷的教育競賽。 每個父母都在念叨著,不焦慮能行嗎?中考只有50%的升學率,如果不逼著孩子好好學習,怕是連個高中都考不上,要是考不上高中,那么小的孩子能干什么? 但是我們做父母的,以前上學的時候,差不多也是50%的中考升學率吧。 當年,可沒有幾個父母去焦慮的。 這看著經濟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為孩子的學習,父母倒是焦慮起來了,這也許就是馬斯洛需求五層次中我們已經從最基本的吃飽飯的生理、安全需求,上升到了要有成就、名聲、地位和晉升機會的第四層尊嚴需求吧。 這是好事情,說明我們富了,我們強大了。 但是再焦慮的父母,再怎么樣逼迫孩子學習的父母,都應該明白,父母最重要的事不是讓孩子取得成功,而是讓孩子努力活出自己人生的意愿,這個應該是馬斯洛需求中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吧。 作為父母,盲目的焦慮,盲目的逼迫孩子學習,隨大流跟風報班,跟風超前學習,為了孩子暫時的成績而損害他們長期的驅動力,真有些得不償失甚至后患無窮。 如果大家經常看新聞,是否覺得現在抑郁的孩子怎么那么多? 前一段時間,播放《小舍得》的時候,有很多人強烈呼吁停播《小舍得》,為何? 只因《小舍得》過于真實,可把頭埋在沙子里的應該是鴕鳥,而不是我們人類啊,逃避問題,不敢直面問題有用嗎? 沒用,記得《小舍得》里有一集,風帆小學要召開一場“無用更有用”的主題活動,是啊,無用更有用,這句話應該是出自莊子的“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吧,意思是:有人自認為在做有用的事,卻收效甚微;有人看似在做“無用”之功,結果卻為大用。 所以,焦慮的父母,孩子最好的成長是自我成長,最好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如果父母總想著安排孩子,規劃孩子,用威逼利誘的方式驅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那么孩子很難成長為一個有著自驅型成長的孩子。 最終,孩子需要用一輩子去和童年的自我和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