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歷史:廢墟中重生的“獨立戰爭”
前因 《色佛爾條約》:1920年,英國推動協約國通過《色佛爾條約》,給予土耳其東部的亞美尼亞省以獨立地位,把土耳其西部城市伊茲密爾劃撥給希臘。此舉引來以凱末爾為代表的民族主義者的反抗。 ▲《色佛爾條約》分割土耳其圖 后果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1923年,在獨立戰爭中取勝的土耳其,跟協約國簽訂《洛桑條約》,確定了現代土耳其的邊界。幾個月后,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凱末爾當選為第一任總統。 ▲《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土耳其和約》 過程始末 1920年到1922年,凱末爾領導民族主義者,一一擊退土耳其境內的法國、希臘部隊,以及亞美尼亞獨立分子,保護了土耳其的獨立和完整。 作為一戰戰敗國,奧斯曼土耳其幾百年來擴張占領的土地,基本被協約國瓜分完畢。但讓土耳其人不能忍受的是,他們世代生存的土耳其固有領土,也通過《色佛爾條約》,被大大削弱:西部城市伊茲密爾被劃給希臘,東部亞美尼亞省也在法國支持下獨立。 而一戰結束后,新組建的土耳其政府,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敢違背協約國的意愿。以凱末爾為首的民族主義者,聚集在東部城市安卡拉,召集大國民議會,組建反政府政權,組織力量,志在用武力驅逐進犯者。 但凱末爾開始的力量很弱,畢竟剛經過戰爭洗禮,他沒有足夠的經費購置先進的武器,最多只能招募一萬多士兵。所以他開始的策略,是先以小股軍隊各個擊破。當時所有進犯者中,實力最強的是希臘,他們在西部伊茲密爾駐有10萬軍隊,而且裝備精良。凱末爾不急著跟他們兵戎相見,而是先對付勢力較弱的法國和亞美尼亞。 ▲凱末爾(土耳其共和國第一任總統) 當時法國的主要精力用來處理敘利亞內亂,只在土耳其東部的奇里乞亞派有少數部隊。凱末爾攻克法國的兩個要塞后,法國再不愿意為支持亞美尼亞投入太多精力,交出1萬支步槍和500箱彈藥,跟土耳其握手言和。 法國退出后,亞美尼亞失去外援。凱末爾又派出外交人員,聯絡剛建立的俄國布爾什維克政權,約定夾擊亞美尼亞。亞美尼亞經不住雙重打擊,兵敗投降。協約國曾幫助俄沙皇對付布爾什維克,凱末爾又放棄被俄國占領的亞美尼亞兩個省,所以布爾什維克政權愿意給凱末爾提供金錢和武器援助,用來對付協約國。 清除了法國和亞美尼亞勢力,又獲得布爾什維克的支持,凱末爾開始招兵買馬,聚積實力,準備對付實力雄厚的希臘。然而凱末爾還沒準備好,一次擦槍走火,卻讓戰爭提前到來。 事情是這樣的。凱末爾的軍隊追擊一小股叛亂分子,偶遇一處希臘軍駐扎地。兩軍交火,希臘軍戰敗,炸毀儲備物資后撤退。此舉引發希臘軍報復,遂從西部伊茲密爾出發,向東一路攻向凱末爾的駐地安卡拉。 ▲戰場上的凱末爾 希臘10萬大軍長驅直入,還沒做好準備的凱末爾節節敗退。好幾個重要的歷史名城,如土耳其第一個首都布爾薩,第二個首都阿德里安堡,都先后落入希臘人手里。 凱末爾開始轉變策略,不再與希臘軍硬碰硬。他讓人挖掘多重戰壕,讓士兵一跟希臘軍接觸,就沿著戰壕撤退,把希臘軍引入安卡拉西側面積廣大的荒漠。 凱末爾卻在后方招募士兵,儲備糧草。希臘軍穿過干燥的沙漠來到安卡拉城下,已經筋疲力盡,迎戰的卻是兵精糧足的土耳其軍。土軍一舉反擊,希臘軍一潰千里。土軍傷亡800人,俘獲希臘軍1.4萬,還奪回不少城市。希臘軍按原路撤退,回到西部據點。 ▲土耳其獨立戰爭 此役之后,希臘全軍士氣低落。最高指揮官看不到希望,離開前線,躲到后方。其他軍官更無計劃,怕土耳其進攻,被動地搞一些破壞,比如在公路上挖壕溝。士兵無斗志,很多人請假回希臘不再回來。剩下的人到處搶文物,打算撤退時帶走。 但凱末爾卻漸入佳境。俄國的物資援助分批送到,他們還釋放大批俄土交戰時俘虜的土耳其軍官,給凱末爾補充了大批兵員。凱末爾為了鼓勵更多人參軍,免除很多罪犯的罪行,用來鼓勵罪犯的親人入伍。所以經過一年的休整,凱末爾已經擁有20萬人的隊伍。 1922年8月,凱末爾秘密來到希土前線,隨即發動對希臘軍的全面進攻,希臘毫無防守能力,僅一星期,就宣布投降。隨后,希臘軍退出伊茲密爾,分批回國。 一年后,土耳其重新跟協約國坐在談判桌上,雙方簽署《洛桑條約》,推翻兩年前的《色佛爾條約》,土耳其今天的領土范圍,就這樣確定下來。幾個月后,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凱末爾當選為第一任總統。 ▲土耳其獨立戰爭 結論 凱末爾經過獨立戰爭,讓一戰后支離破碎的土耳其重新以完整的姿態獲取獨立地位。所以土耳其獨立戰爭,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事業之一。 【參考文獻】:《中呂底亞的考古遺產與土耳其獨立戰爭》《土耳其獨立戰爭》 【文案編輯】:解小史 【圖片來源網絡】 【欄目寄語】帶你走進歷史,了解歷史真相 |
|
來自: 昵稱55301288 > 《土耳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