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不愿摧眉折腰事權貴的九江人陶淵明,登上鄱陽湖畔的一葉小舟,高唱《歸去來兮辭》,回到了家鄉廬山腳下,開創了田園詩派,過上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愜意田園生活。 一千多年以后的1978年,李見深第一次“漂”到了景德鎮,從此與陶瓷結緣。十幾年后的1995年,他再次回到景德鎮,開啟了他心中“烏托邦式”的嘗試,造村三寶村,用藝術與理想打造了又一個世外桃源。 李見深老師和中國最浪漫的文人陶淵明都是江西九江人。從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到現實版的“三寶村”,李見深化身“村長”,賦予了三寶又一個新的身份。 藝術家,造村制陶李見深 1982年,李見深從景德鎮陶瓷學院畢業,1995年又在美國紐約州陶瓷學院獲陶藝碩士學位。從1997年開始,他先后在日本、加拿大、美國、荷蘭等國舉辦個人陶藝作品展。2006年12月19日,他又在故宮博物館舉辦了一場“新官窯”陶瓷概念展。 1973年他的油畫作品就參加過全國美展,但從小的一些經歷卻讓他有些自卑。“小時候被抄家,因為自己祖父是九江的土豪,但自己根本沒見過他。沒辦法,出身不好,好多條道肯定沒戲,不服輸,只好學畫。” 當時間回到1986年,那時的李見深是個不折不扣的當代藝術熱愛者,曾在“85新潮”湖北青年美術節上,用展覽表現著他對當代藝術的追崇與思考。正是藝術給他新的生活與新的認知。 出國留學后,從東飄到西,正如他所說的,西方的藝術給了他一定程度上的感染。1995年,從加拿大留學回到景德鎮,李見深做了一件事:用DV拍了一部紀錄片《景德鎮,我在中國的家》。 由于骨子里就有著對傳統文化與新藝術的狂熱。這部紀錄片也呈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點。反而鎖定的不是新崛起的高樓,而是沿河有著曖昧店招的夜店和窯磚頭鋪就的弄堂小路。 這部DV電影當時讓一位名人大吃一驚,認為是在給發展中的景德鎮丟臉。誰也沒有想到,這部紀錄片在世界陶藝電影節上獲得了銀獎,并成為當年法國電影節的開幕電影。 《景德鎮,我在中國的家》之后,李見深又拍了《筆王》《泥的輪回》《尼西藏陶》《陶窯》等多部影片,用鏡頭記錄中國傳統的陶瓷文化。 其中,《泥的輪回》成為加拿大路易斯堡國家公園博物館專題片,《尼西藏陶》入闈2006法國國際陶藝電影雙年展,《陶窯》在法國國際陶瓷藝術電影節上連獲兩獎(文化遺產獎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但拍電影還遠遠不是李見深所要的。搞陶藝的李見深所熱衷的,是電影里與陶瓷相關的文化而非電影本身。接連幾部影片的成功,給了李見深巨大鼓舞。 ![]() 三寶村 由此,他開始了另一個烏托邦式的實驗:用這座城市廢棄的“垃圾”,在三寶建陶藝村。 ![]() 景德鎮三寶村 三寶強調的是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正如哈佛大學教授紐瑟姆所言,三寶是一個讓人放慢腳步和思想的小村莊。 最終,三寶做到了!幻想千年前五柳先生采菊東籬下的那種悠然自得,如今的三寶可以說是它的現代版。這樣的“世外桃源”在我們中國有很多,但是三寶又和它們不一樣! “三寶的概念就如同一朵形而上的云,它下了幾滴雨,濕了一地,就不知道能不能形成雨季。”李見深說,他對自己做的事情深信不疑,絕不后悔,并充滿熱情。 ![]() 三寶村 李見深一邊砍柴,一邊指著旁邊的黑公雞說:“我覺得它長得不錯,就坐長途車從貴州把它帶了回來。” 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的伙伴,都是三寶必不可少的藝術品,也都成為李見深的標志之一。怪不得,李見深還有一個名字——李三寶。 ![]() 李見深在三寶村 三寶村,世外“陶”源一瓷一罐,一草一物,都充滿著原始的味道,在此繁衍演變了上千年的瓷文化,散發出它獨特的令人難忘的氣息。 如今的三寶村已經成為了來景德鎮必打卡的地方。相信來過此處的人,一定不會失望! 三寶就是這樣,借來一處江南的山水,在景德鎮的清靜一隅構筑起的一塊詩意棲息之處。什么樣的人賦予了它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它又能夠吸引什么樣的人對此憧憬與流連。 可以說,三寶村是藝術工作者和愛好藝術的人的“世外'陶’源”。 澳大利亞陶藝家兼作家凱文曾說:“在我去中國之前,我希望發現中國;當離開三寶,我發現了我自己。” 三寶村在景德鎮的東郊,距市區有10余公里。是一片依山傍水而建的老式農宅陶瓷作坊院落。 1995年,李見深用自己積蓄的1萬美元買下這個叫“四家里”的幾幢農舍。將它改造成兼具陶藝創作、研修、食宿、美術館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三寶國際陶藝村。 其實在這之前,這里本就是有人居住的。只是這些土墻、木頭搭建成的房子,早就不適合人居住了,村民也正計劃如何從這里搬離。 在李見深及同伴的打理下,這座不知已存在多久了的村子又煥發了新的活力。于是,溪邊開始有了用水作動力的舂瓷土的水碓、做坯的轆轤、燒瓷器的柴窯…… 當你走進三寶,你會發現:房子里看不到鋁合金或者塑鋼門窗,很多墻面還是原始的干打壘,甚至連柱子、板壁、桌子、木凳上都看不到一點油漆的痕跡;橫梁上到處可見民間已經不再延用的竹制菜架,上面擱著造型各異的碗盤; 板壁上,隨意地掛著幾件蓑衣、斗笠,還有一兩盞未擦凈油跡的馬燈;還有混雜著石塊的黃泥地、用廢棄門板改造成的笨拙飯桌、滄桑的陶缸和陶缸里面隨時會粘上衣服的蘆花…… ![]() 三寶,提供了除了鋼筋水泥之外的風景 這樣的設計,也為那些因為速度過快而喘不上氣來的人,提供了除了鋼筋水泥之外的風景。 除了生活區之外,這里還有工作室、陶藝館。這里有當地最好的瓷土、傳統的制瓷工具、燒木柴的窯,還有教你手藝的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似乎濃縮了這座城市所有還能感受到的歷史。 曾經那個原生態、依山傍水且只有四戶人家的小自然村,經過李見深漫不經心的改造,如今成了一個“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驛站”。 如今這里已吸引數千名各國陶瓷藝術家交流創作,成為景德鎮陶瓷文化走向國際舞臺的一張閃亮的名片。 對于“村長”李見深來說,三寶更像是一個生活博物館,當質樸的磚木房和滿是陶瓷與綠植的院落出現在眼前,人的心情也隨之變調為鄉村頻率。 行走在青石板路上,間或有陶瓷碎片組成的圖案鑲嵌其中,石礅和房瓦上長滿青苔,愈加增添古樸、寧靜的氣息。 悠悠的小河、微暖的輕風、打在土墻上的柔光,這一切都讓你不管不顧就想慢下來,喝口茶,曬曬太陽...... 這樣的三寶,這樣的生活,也許正是現在很多人所追求的理想生活。 現在,三寶也成了名副其實的世外“陶”源,完全達到了李見深當初的目標,但這一切絕非“偶然的沖動”后的結果。 從七十年代,經歷了不一樣的中國發展歷程,到1978年第一次“景漂”,再到回國后景德鎮造村制陶......如今的這一切,與李見深的個人經歷是分不開的。
![]() 李見深(左二)在藝術展現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