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毛澤東《論持久戰》有感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深刻分析了抗日戰爭的形勢和特點,科學預見戰爭的前景和進程,明確指出了戰爭勝利的道路和方法,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很強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今天讀起來,其中蘊含和科學方法仍然具有極強現實指導意義。 一、 “立足客觀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礎 文中,毛主席綜合分析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中國和日本國情,將這場戰爭界定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 針對“敵強我弱、敵小我大、敵退步我進步、敵寡助我多助”的特點,推導出“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后勝利屬于中國而不屬于日本。”的結論。 文中,毛主席不厭其煩地梳理出一個問題清單:戰爭的過程究竟會要怎么樣?能勝利還是不能勝利?能速勝還是不能速勝?為什么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為什么會有最后勝利?怎樣爭取最后勝利?等等 毛主席沒有回避任何問題,而是逐一進行剖析并解答。 二、“把握發展進程、動員全體力量”的方法是成功的保障 文中,毛主席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進行了的深入的分析,總結出“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等一系列規律性的科學辨識。 精準地預見戰爭必將經過的三個階段:“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御的時期”“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的時期”“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的時期”。 文中,毛主席提出“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兵民是勝利之本”等論斷。 著重強調了政治動員的重要性,強調“動員了全國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敵于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彌補武器等等缺陷的補救條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論持久戰》發表后,提振了全民族的精神和信心,對奪取抗戰勝利產生了巨大作用。 毛主席在文中專門闡釋了抗戰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強調“坐著不動,只有被滅亡”。 還指出:“指導戰爭的人們不能超越客觀條件許可的限度期求戰爭的勝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須在客觀條件的限度之內,能動地爭取戰爭的勝利。 三、“學用結合,靈活運用”是《論持久戰》現世價值 《論持久戰》中蘊含的實事求是、對立統一、主客觀統一等一系列哲學思想,對今天的我們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現羅列簡析幾點,以求拋磚引玉,供大家參考。 1.在工作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用《論持久戰》中的戰略思維,想一想事物產生—發展—消亡的亙古不變規律,保持戰略定力,沉靜凈靜應對,世上沒有過不去的河、沒有跨不過的坎、沒有翻不過的火焰山,調整好自我心態,一切困難終將逐漸土崩瓦解。 2.在生活中,遇到情商低下處處懟天懟地、杵倔橫喪的上司時,用《論持久戰》中的戰略思維處理。不必與其針鋒相對,按其如此低下的處事方式,其必然會生成一個產生——相持——快速消亡的過程,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將會迎刃而解。 3.在學習中,遇到自己學不下去的時候,用《論持久戰》中的戰略思維處理。1%的天才一目十行、過目不忘、融匯貫通,99%的凡人需要遵循初學——鞏固強化學習——和知識相互熟識而融匯貫通。保持戰略定力,功夫下到自然會水到渠成。 4.在孩子教育中,看到別人家孩子“雙100”“三100”的孩子,看自家孩子“雙90以下”“三90以下”無比焦躁,甚至有“平時母慈子孝,輔導做作業時雞飛狗跳”的段子,用《論持久戰》中的戰略思維處理,把握孩子學習時習慣初養成——全面打基礎——實現全超躍的實踐規律,保持戰略定力,方可始終“母慈子孝”,靜待花兒綻芳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