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號稱八百萬大軍,而這么一支龐大的隊伍,自然首先要面臨的就是部隊編制的問題。于是,便誕生了一些讓人百思不解的番號。 在著名的歷史文學據《亮劍》中,對于國軍的新奇編制也有所展現。如有一段情節,就是李云龍活捉了暫七師師長常乃超,而常乃超即便是被俘,對李云龍的態度也是十分不屑。 這個“暫七師”的番號中有個“暫”字,就令人十分疑惑,有“暫七師”,難道還有“正七師”不成?劇中的常乃超在被俘時依舊能保持相當的氣魄,這種類型的部隊到底是什么來頭呢? 一、“暫編師”的出現 實際上,類似“暫七師”這種類型的部隊形成是有歷史原因的。 在抗日戰爭之前,國民政府控制著裝備精良的中央軍,這些部隊的編制很清楚,基本都有規律可循。然而,在當時還有很大一部分部隊在地方軍閥手中掌控著。這些部隊雖然名義上也屬于國民政府所統轄,但是實際上卻是各個軍閥的“私軍”,因此在部隊編制以及番號命名上,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特色。 等到抗日戰爭爆發之后,南京國民政府發現因為各地的部隊番號各不相同,甚至在不同的地區,軍、旅、師、團各級編制的人員都不相同,給軍令的制定帶來很多的不便。因此在抗日戰爭初期,南京國民政府將全國軍隊指揮權收歸政府,將各支部隊的番號進行了統一編排,在軍隊編制、兵員招募、后勤供應等方面實現了統一調度。 雖然說部隊的指揮權名義上歸國民政府所有,但是地方部隊的長官任命權依然被各個軍事集團掌控著,例如閻錫山的晉綏軍、李宗仁的桂軍,西北的馬家軍等等。 因為日本軍隊的強大戰斗力,這些部隊連同中央軍不得不進行人數的擴張。但是在抗戰初期定下的部隊番號已經容不下這么多人了,在這時,便出現了“暫編師”這樣的番號。 “暫編師”的意思就是暫時性的部隊編制,并不是正式的部隊編制。因為國民政府正式承認的“暫編”部隊番號就那么幾個,而地方要想自己擴軍,必須得到國民政府的同意。畢竟,番號也意味著軍餉,如果國民政府支持這類的不規范擴軍,需要付出的軍餉就太多了。 因此,國民政府對這類“暫編師”的“轉正”申請把控十分嚴格,很多“暫編師”一直都沒能“轉正”,以致于到了抗戰末期,這些“暫編師”已經成了部隊的主力,卻依舊只是暫時編制。 更令人意外的是,在當時擁有最多“暫編師”的并非是地方部隊,而是國民政府直接控制的中央軍,這又是為什么呢? 二、“暫編師”的戰斗力 在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對各地的部隊編制進行了統籌,限制了全國部隊的編制數量,其中也包括了中央軍自己。但是中央軍背靠國民政府,在當時的各支部隊中是最為財大氣粗的,所以在抗戰八年期間,中央軍的擴張速度也是最快的。 例如作為中央軍三大主力集團之一的胡宗南部,在抗戰勝利之前,已經控制了17個軍、43個師,其中使用“新編”、“暫編”、“預備”等非正規番號的部隊足足有24個師,超過了一半。 既然連中央軍都有這么多“暫編師”,那么這一時期的“暫編師”戰斗力如何呢? 實際上,“暫編師”的戰斗實力要分類來看。 胡宗南所部的“暫編師”就完全與中央軍嫡系部隊沒有差別,戰斗力極為強悍。而陳誠部的“暫編師”則主要都是原先的地方保安部隊轉編,戰斗力就很差。在后者中,暫編第6師前身是湖南地方部隊,第197師是湖南保安部隊,暫編第32、第35師是浙江保安部隊,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 所以說在抗戰時期,即使同樣是“暫編師”,戰斗力也各不相同。但是“暫編師”越來越多,也帶來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編制嚴重超載。等到抗戰后期,國民黨的軍隊數量已經將近600萬人。 這600萬人雖然并未完全掌控在國民政府的手中,但是名義上卻還是國民黨軍隊中的一員,所以都指望著國民政府發軍餉。奈何戰爭透支了國力,軍餉連年下降,就連中央軍自己的官兵待遇都無法保障,更別提地方部隊了。 正所謂“番號雖增, 戰力反遜”,在當時,官兵的士氣一度十分低落,戰斗力急劇下降。 為了解決這一頑疾,在1945年初,國民政府就開始進行部隊的整編工作,將原來極具擴張的軍隊進行重新的梳理。這一整編工作持續了將近一年時間,有很多支部隊遭到了裁減,但是也出現了很多新的部隊番號。在這個過程中,就有“暫編師”這一非正規番號也得到了國民政府的承認,成為了正式番號之一,《亮劍》中所出現的“暫七師”便是在這一時期正式列編的。 三、“暫七師”的強大背景 要是說在抗戰時期,“暫編師”多少還有點“雜牌軍”的味道,但是經過整編之后,還能保留番號的“暫編師”無一不是具有深厚的背景和顯赫的軍功。因為國軍在進行部隊整編時,第一個裁剪掉的便是在抗日戰場上沒有立下軍功的部隊。 到了解放初期,能保留下來的“暫編師”已經不再是原來的“雜牌軍”了,而是名副其實的精銳部隊。《亮劍》一劇中的“暫七師”也是如此。 在抗戰時期,“暫編第七師”乃是原先的廣東保安部隊組建而成,按照國民政府在1945年初制定的裁剪計劃,“暫七師”是應該被撤銷番號,并入其他部隊的。但是由于這支部隊的長官乃是陳誠的親信羅卓英,因此“暫七師”的番號得以保留下來,并且還并入到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搖身一變成為了國民黨軍隊的嫡系。 原先處于邊緣地位的“暫編師”,在成為國民黨軍隊的嫡系后待遇立馬就不一樣了。《亮劍》劇中“暫七師”師長常乃超也說了,“暫七師”全部裝備了美式裝備,論單兵素質和戰術水平,都遠高于李云龍的部隊,可見在解放戰爭初期,“暫編師”的待遇有多好。 而且能指揮“暫編師”的將領,在戰術水平上也差不到哪里去,因為這是國民黨的嫡系部隊,所以一般也是由接受過正規軍事教育的將領來擔任指揮官。 但即使這些 “暫編師”在裝備的先進程度、兵員素質以及戰術水平上都要比解放軍要強,缺少了人民支持的他們,也缺乏了道義,最終也只有得到一個失敗結局。 文/樂宇 參考資料:《1945 年國民革命軍的整編》,李寶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