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1日,寇深矣,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政部明令發布,即日起廢止所有“路軍”番號,同日改授我黨領導的第八路軍為“第18集團軍”,原轄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的番號不變。許多年以來,各類軍史文獻幾乎一致認定,八路軍(第18集團軍)的這三個師均為“丙種師”編制,包括一些著名的軍事專家,也基本持此觀點。 (朱總司令) 應該承認,國民革命軍歷史上確實出現過“甲、乙、丙”三類步兵師的編成方式,其中“丙種師”作為其中最末的一檔,當然是額定兵力兵器最少的一種。所以絕大部分軍事文獻和軍史研究者,將國民政府給八路軍三個“丙種師”的編制,歸結為老蔣對紅軍的某種“歧視行為”,是故意為之,以此來限制八路軍的發展,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這么多年來研讀抗日戰爭史,從筆者到眾多歷史愛好者,應該注意到一個歷史事實:八路軍各師采用“二旅四團”編制(另師部直轄一個獨立團或教導團),而最先投入淞滬會戰的國軍精銳第87師、第88師也是“二旅四團”的編制。以孫元良第88師為例:當時下轄第262旅(第523團、第524團), 第264旅旅長(第527團、第528團)。 問題來了,作為中央軍嫡系精銳的德械師,難道也被“歧視”了嗎?顯然,事情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簡單。 (彭副總司令) 一、國民革命軍早期是“三三制”。 國民革命軍在1926年7月誓師北伐時,師級作戰單位并沒有分檔,在最先完成編組的六個軍中,完全模仿蘇軍的“三三制”原則,即何應欽第1軍、譚延闿第2軍、朱培德第3軍、李濟深第4軍、李福林第5軍和程潛第6軍。理論上每個軍轄三師、每個師轄三團,編成時間從1926年1月開始。 不過由于派系之間的壁壘,實際上在出征之前,第1軍增加到五個師、第4軍增加到四個師、而第5軍卻只有兩個師。但是這六個軍所轄的20個師,卻都是下轄三個團的,所以總數為60個步兵團(欠第27團)。至于從1926年3月開始“加盟”的李宗仁第7軍和唐生智第8軍,干脆有點自行其事了,桂軍編成了九個旅、而唐部湘軍編成了六個師。 北伐軍本來就是南方各派軍隊捏合起來的,部隊編制不完全統一可以理解,但是師級部隊轄三團及團以下建制的“三三制”原則,確實是總司令部的規定軍制。 (第115師師長) 北伐戰爭期間,大批原北洋系部隊、云貴川軍閥部隊、馮玉祥的部隊、閻錫山的部隊紛紛宣布效忠國民政府,搖身一變也都成為了“國民革命軍”。但是這些軍隊的編制堪稱五花八門,各有各的編組規則和作戰序列,有的師上萬人、有的師幾千人,屬于事實上的歷史混亂時期。 尤其是老蔣在招降納叛過程中,軍銜和番號隨意亂授,如今根本沒有討論的必要,比如周鳳岐的浙軍第3師投蔣后,立馬給了國民革命軍第26軍的番號,全軍不過10000余人,那么臨時增編的兩個師級番號,想想就知道每師能有幾個兵。其他馮、閻、李等幾個軍頭也是這么干的,因此這一時期的“軍”、“師”究竟額定編制如何,只有天知道了。 東北易幟后,國民革命軍在表面上完成了“統一”,至1928年底,老蔣終于騰出手來可以裁減和整編軍隊了。 (第115師副師長) 二、“甲乙丙”三種師級編制的出現。 1929年1月,蔣馮閻李等人在南京召開了“編遣會議”,商定把全國軍隊縮減到65個師約80萬人的規模,并出臺了《民國18年陸軍暫行編制表》。不過老蔣把持的軍事委員會嚴重“走私”,編遣方案明顯的偏袒中央軍,另外幾個當然不干,于是爆發了一系列新軍閥混戰,既然都刀兵相見了,什么編遣什么編制也就不了了之。 直到中原大戰結束的1930年底,南京方面在戰爭中勝出,總算可以繼續整編軍隊了,于是把1929年的陸軍編制表又修改了一番,發布《民國19年陸軍師暫行編制表》,決定取消“方面軍”、“集團軍”、“軍團”、“軍”等亂糟糟的戰時高級編制。全國軍隊縮減規模后,以“師”為基本作戰單位,以“路軍”為高級編成單位。 第八路軍的番號就是這一時期出現的,只不過,當時還屬于陳濟棠的粵軍,直至該部發動“兩廣事變”被撤番。 (軍事委員會政治部副部長) 并且在《民國19年陸軍師暫行編制表》中,首次將師級編制劃分為三種:甲種師,三旅六團制;乙種師,二旅六團制;丙種師,二旅四團制。此間四川、云南和新疆等三省地方軍編制保持不變,并一直維持到抗戰爆發前,而其他包括中央軍在內的各派系軍隊,陸續實施了“路軍”和三類步兵師的整編,絕大多數軍級番號同時被撤銷。 也就是說,“甲乙丙”三種師級編制的出現,是在1930年到1931年間,產生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將“軍縮編為師”,同時在整編過程中,各派系軍隊的原有各軍充實程度也不盡相同,既然“師”的來源不太一樣,那么在進行縮編和整頓的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兵力規模肯定也不同。 (朱總和彭總) 既然是要將絕大部分的軍改為師,就涉及到裁汰比例的問題,比如一個雜牌滿編軍40000多人硬給縮成一個師,怎么也得給個“甲種師”的編制,否則非得嘩變不可;那么一個不滿員的雜牌軍,給你個“乙種師”的編制就燒高香吧,至于嚴重缺額的雜牌軍,要么裁撤、要么至多給個“丙種師”。 所以要改變一個認知誤區,“甲種師”并非蔣系中央軍專屬(數量肯定最多),它還必須考慮整編之前的實際狀態,是所屬派系和兵員數量兩項因素疊加的結果。事實也很清楚,“甲乙丙”三種師級編制,是為了滿足當時軍隊的不同情況而設置的,當然也要給老蔣無論的暗箱操作留出空間。 (賀總和聶總) 三、對于“甲種師”普遍存在的誤解。 根據1930年整編的規定,三類師具體的額定編制如下: 甲種師:編組三個步兵旅,每旅轄二個步兵團,師直轄炮、工、輜各一營。 乙種師:編組二個步兵旅,每旅轄三個步兵團,師直轄炮、工、輜各一營。 丙種師:編組二個步兵旅,每旅轄二個步兵團,師直轄炮、工各一個營。 (第120師首長) 有讀者一定會提出質疑,怎么甲種師和乙種師都是六團制呢?出錯了吧,筆者很負責任地說:沒錯,《民國19年陸軍師暫行編制表》就是這么規定的,“甲種師”理論上也是六個團的編制,只是比“乙種師”多了一個旅級番號和司令部而已,甚至連師部直屬隊的編成也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雖然都是六個步兵團的編制,但是“甲種師”是有三個旅部的,隨時可以在每個旅內增設一個團,而“乙種師”則沒有這個上升空間了,因為只授予了兩個旅的番號。比如為了“率先垂范”,老蔣的起家部隊第1軍,即在第一次編遣會議之后的1928年7月25日,以原第2師、第22師、第71師等三個師,在徐州就地縮編為新的“第1師”。 人家那是嫡系中的嫡系,所以第1師當然是按“甲種師”的編制,下轄第1、第2、第3旅共六個團23342人(并非九個團),師長則由原第一軍團總指揮劉峙降任。 (德械師) 但是該師畢竟有三個旅的編制(期間裁撤第1旅旅部,后納編獨立第2旅為師屬獨立旅),所以到了1930年11月8日,代師長胡宗南轉正時,第1師正式改為三旅九團制的甲種師,兵力已接近30000人。所以嘛,理論是理論,實際是實際,這就是中央系甲種師的貓膩所在,但是這不代表“甲種師均為三旅九團制”。 如果通讀國民革命軍發展歷史,當知1930年的這次整軍,跟后面1946年的“整編”其實大同小異。在之前關于“整編師”的專文中,筆者曾特別說明,30年代早期的甲種師和乙種師,其實跟1946年的整編師性質是完全相同的,無非是稱謂不同罷了。 比如我們熟知的整編第74師,在1946年初完成整編時,只下轄三旅六團30000余人,但是在孟良崮戰役之前,已經獲準每個旅再增編一個團,實現三旅九團的超大編制。如果九個團全部納入戰斗序列的話,幾可達到36000余人甚至更多,這跟胡宗南當年的第1師幾乎沒有區別。 不過在1947年5月初,這三個團的新兵剛剛補充完成,尚在臨沂整訓,故未在孟良崮被華野殲滅,后來也成為整編第74師重建的重要力量。 (調整師士兵) 三、“丙種師”含義的變化。 正是因為在1930年出現了二旅四團制的“丙種師”編制,造成許多軍事文獻簡單地認為,八路軍的三個師因為也是二旅四團制,當然就是“丙種師”,其實謬也。實際上,“丙種師”這個編制的具體釋義是發生過變化的,并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消失了。 有一個軍事常識大家要理解,從現代戰爭形式的發展來看,步兵師絕非簡單的“人數越多越厲害”,它需要考慮指揮能力、士兵素質、裝備水平和步炮比例等諸多因素,所以師級作戰單位的具體編制,也是隨著實戰中得到經驗和教訓,來不斷進行調整和發生變化的。 因此到了1932年5月12日,軍事委員會以減少數量增加質量為目標,再次修訂了陸軍師編成方案。根據是年6月頒布的《民國21年陸軍師暫行編制表》,現行編組的甲、乙、丙三類師的編制即行取消。 ![]() 同時以“軍”為基本編成單位直屬軍委會指揮,國民革命軍擬整編為48個軍96個師。其中陸軍各師按步兵二旅四團(師直包括騎兵連、炮兵團、工兵營、通信營、輜重營、衛生隊、特務連)的編成原則,逐步定編,這是第一次宣布取消甲、乙、丙三種師的分檔,理論上應該不再有“丙種師”的概念, 然而這次公布的編制并未得到切實執行,隨即爆發的長城抗戰以及需要大規模對紅軍用兵,讓此番調整又成為了“馬歇爾計劃”。到了1933年9月間,攏共只完成了41個軍的改制和整編,并且各軍以下的編制仍然五花八門,甲、乙、丙三種師的編成依然如故,甚至還有番號重疊的現象,一個字賊亂,二個字特別亂。 ![]() 無奈之下,在1933年的晚些時候,為了適應與紅軍之間的作戰,軍委會再次決定精簡編制,推出了《民國22年“剿匪軍”編制》:將步兵師的編制又重新劃分為甲、乙、丙三種:甲種師為二旅五團制(含一個補充團);乙種師為二旅四團制;丙種師為三團制(不設旅級司令部、同時增編特務營)。 期間各師的炮兵編制也被大大壓縮,有的部隊甚至取消了師屬炮兵團營。究其原因,是為了應對紅軍機動靈活的游擊戰法,人數過多的重裝師完全不夠適應。比如前述的胡宗南所屬第1師,1936年9月調回陜西后,即在咸陽以獨立旅為基干擴編為第78師,而第1師則縮編為二旅五團制的新式“甲種師”。 換言之,1933年“丙種師”的含義,已經不再是二旅四團制,而是師直屬三個團的“三角師”標準。比如王耀武的第51師、甘麗初的第93師,雖然皆為中央軍嫡系,但當時都還是三團制的“丙種師”, ![]() 五、抗戰爆發前“丙種師”編制取消。 自1935年3月起,隨著日本侵華的步伐加快,國民政府的抗戰準備工作也逐步推進,軍政部又一次著手對陸軍進行整理和整編。在德國顧問的建議下,通過購買一批歐洲各國武器裝備,準備分五年時間共十期編練60個“國防師”,而國防師只有一種標準編制:二旅四團。 在國防師的編組過程中,又出現了“調整師”和“整理師”兩大類型(其實還有少量新編師,略過)。所謂“調整師”,是指在1935年下半年開始進行第一批國防師的整編時,由于此時采購的德械裝備尚未運抵中國,各部隊只能先在編制體系和武器裝備方面進行一些內部調整,故稱調整師。 根據這一規劃實施整編的部隊稱為“二十五年調整師”,第一批入選的調整師有第2師(師長黃杰)、第11師(師長黃維)、第14師(師長霍揆彰)、第25師(師長關麟征)、第36師(師長宋希濂)、第57師(師長阮肇昌)、第67師(師長李樹森)和第87師(王敬久),以上總計8個師,另有教導總隊和鐘松的獨立旅。 ![]() 所謂“整理師”,是指列入計劃但是尚未輪到編組的各師,暫以二旅四團制為標準進行整理,故名整理師。同時規定:在編制上除了使用軍委會統一頒授的番號、統一規定的調整師和整理師、新編師編制結構外,其他編制、名目、番號一律不予承認。 因此到全面抗戰前夕,國民革命軍已經不再有什么“丙種師”的編制,理論上(注意這個詞)只有調整師和整理師兩種,且統稱為“國防師”。 ![]() 當然,這次整軍是有一個過程的,不可能一下子把183個師全部在短時間內完成改編,至1937年7月,蔣系中央軍共調整了35個師、整理了24個師,東北軍調整了10個師,運用調整方式而未完成的有5個師。另有粵軍10個師、川軍26個師、9個獨立旅被整理,在中央系的30個師里,基本上都接受了一些德式裝備,其中還有一些是全部實現了德式裝備。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國防師”一律采用二旅四團的編制,但是在早期的“調整師”當中,還增編了兩個由師部直轄的補充團,使用換裝德式裝備時淘汰下來的舊式武器,以備戰場上的傷亡補充。如此,就使額定兵員不足11000人的調整師,總兵力卻達到了14000余人,比如第87師、第88師等。 某種意義上說,大部分調整師可以視為之前的“甲種師”標準、整理師可以視為之前的“乙種師”標準。 ![]() (第129師師長)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派系的軍隊,由于之前兵員數量過于膨脹,不可能一下子縮編到位,所以仍然保持著三旅六團的編制,比如馮治安的第37師、張自忠的第38師、馬步芳的第100師、李家鈺的第104師等等。也有一些還維持著三團制的師,這都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上述不符合國防師編制的部隊,本來也需要排隊分批進行“整理”,但是抗日戰爭的爆發,打斷了這個進程。 歷史上,國民革命軍的四次大整編,受限于政治環境和軍事形勢的紛亂,沒有一次徹底完成過,所以在不同時期,編制不完全統一并不奇怪。我們強調的是,自1935年“整軍”開始,已經沒有了甲、乙、丙三類步兵師的分類,那么“丙種師”也就成為了歷史。 ![]() 六、第八路軍的真實編制標準。 早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的1936年底,國共雙方即開始在西安進行關于紅軍改編問題的談判,期間整整談了三個多月,而談判的時間點,也是在取消了“甲乙丙”師的編制之后。直至1937年3月8日,談判雙方才終于達成一致意見,史稱“三八協議”,這個協議的主要內容有五條,其中第三條內容為: “(三)紅軍改為國民革命軍,取消紅軍名義,服從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其編制人員和給養補充,按國軍同等待遇。紅軍中最精壯者改編為三個國防師,計六個旅十二個團及其直屬工兵、炮兵、通信、輜重等四萬五千人。在三個國防師上設總指揮部。各級人員由自己推選,報南京批準,政訓工作人員可由中央派人聯絡”。 特別注意,“三八協議”里已經明確表述,紅軍是擬改編成為三個國防師,而不是什么甲乙丙種師。 ![]() (賀龍和兩位獨臂將軍) 另附一例,就在紅軍準備實施改編奔赴抗日前線之際,由于在南京的老蔣中途變卦,朱德、彭德懷等前線將領,曾于7月26日聯名致電中央軍委,認為南京方面對紅軍改編所提條件苛刻,“超過我們統一戰線的最低限度原則,如果接受,紅軍有瓦解危險”,他們在電文中指出: “我們改編三個國防師一個軍部及若干地方武裝,是最低限度的原則與要求”,如果南京方面不同意則拒絕談判,必要時準備將談判經過公布,他們主張“我們利用現在有利形勢,立即自動地編為三個師一個軍部,向全國公布”。建議應采取必要準備“使全體將士了解爭取抗日斗爭的艱苦,使全國人民了解紅軍抗日真誠”。 看見了吧,關于八路軍改編后的編制問題,雙方一直談的都是“國防師”,那么國防師的標準編制是什么呢?當然是二旅四團制,哪有什么“丙種師”的字樣?這么多年以訛傳訛罷了。 ![]() (八路軍女戰士) 淞滬會戰爆發后,老蔣迫切需要紅軍開赴抗日前線,遂有妥協,于是8月間第八路軍完成了改編,三個師分別為“二旅四團”制,其中第115師15500人、第120師14000余人、第129師13000余人。我們以第115師為例,下轄第343、344旅共四個步兵團,另師部直轄獨立團,全師五個團15500余人,是不是超過了孫元良第88師的六個團14000余人? 因此,關于八路軍三個師為“丙種師”的結論是非常輕率的,那就是三個標準編制的“國防師”,當然,由于國民政府不可能給紅軍提供什么德式武器,所以它們無法稱為調整師或者整理師。準確點說,八路軍的三個師是按照“國防師”的標準,由紅軍主力所編成的正規步兵師,并且肯定是足額的。 而南京方面真正企圖限制的點,第一是不想給總部的編制,打算將三個師分拆使用,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第二是企圖插手軍政主官的任命,陰謀改變部隊的性質;第三是要求朱毛“出洋”,使八路軍失去正確的指揮。當然,這三點都遭到延安方面的斷然拒絕,最終服軟也的是老蔣。 ![]() (八路軍主將東渡黃河) 尾聲。 全面抗戰爆發后,在第一次南岳軍事會議上,軍事委員會根據抗戰第一階段的經驗教訓,決定將陸軍師的戰時編制仍然改回“三角師”,也就是取消兩個旅部,由師直轄三個步兵團和一個野戰補充團,師司令部另增設少將步兵指揮官一名,必要時擔負起原旅長的指揮之責。 再不久又在大后方成立補訓處(嫡系部隊有師管區來訓練和補充新兵),遂又撤銷師屬野戰補充團,徹底改為一師三團的“三角制”,這一制度一直延續到1946年。此改編計劃并沒有同時實施,比如山西、浙江、山東的部分軍隊都遲至1942年才開始陸續實行,但既然明令改制,也就標志著,“國防師”的編制形式再次發生了變化。 而我八路軍挺進敵后,在廣袤的華北地區打擊日寇,自身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至1940年以后,基本擺脫了重慶政府在軍制方面的束縛。比如第115師自建了七個“教導旅”、第129師自建了七個“新編旅”等等,更不能用什么重慶方面的軍制標準來衡量,屬于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情況,就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