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斬關湯:此方系南山先生早年創制治療嚴重血崩證驗方,有“補氣血而驅余邪,祛瘀而不傷正”之功。原方組成:大黃炭3g(大黃就是那個將軍)巴戟天18g 仙鶴草18g 茯神9g 蒲黃炒阿膠9g 黃芪4.5g 炒當歸9g 三七末0.9g 紅茶汁送服。作用化瘀生新,固本止血,現也被廣泛用于再生障礙性貧血,過敏性紫癲等治療。 后經朱南孫師“治血證以通澀并用為宜”的經驗,將“失笑散”合用為君,配“通幽煎”“血竭散”化裁成“加味沒竭湯”(即化膜湯),也是岳陽醫院制劑痛經三號的主要組成。 加味沒竭湯(經安片):組成生蒲黃(包煎)24g 炒五靈脂(包煎)15g 三棱12g 莪術12g 炙乳香3g 沒藥3g 生山楂12g 青皮6g 血竭粉2g(沖服)。主治婦女痛經,尤其膜樣痛經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經。月經間期起服,連服10帖,膜散經暢,其痛自止。 朱氏三豆飲(加減扁鵲三豆飲):“扁鵲三豆飲”《本草綱目》記載其由綠豆、赤小豆、黑豆、甘草節組成,治瘡毒初起,又治“天行痘疹,預服此飲,疏解熱毒,縱出亦少”。故歷代醫家多將此方用治痘疹、瘡毒之癥。 朱小南先生認為婦人妊娠后皮膚色素沉著,是由于血虛生風,熱毒蘊血,脾虛生濕所致。組成:赤豆9g 稆豆衣12g 生甘草3g 生地12g 茯苓皮9g 忍冬藤12g 嫩鉤藤9g 地膚子9g 蒼耳子9g 黃芩9g 當歸身9g 白術6g。水煎服。 后來朱南孫師將其化裁為:綠豆12g 赤豆12g 黑豆12g 生甘草9g,可加生地、白芍等,有消除黃褐斑之功效。 神奇送子湯——朱氏調經促孕方 朱南孫有個著名的“朱氏調經促孕方”,此方來自其祖父朱南山,已傳承了150多年。朱南孫為人慷慨,她把朱氏婦科經驗和驗方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潞黨參15克,生黃芪、全當歸、大熟地、巴戟天、肉蓯蓉、女貞子、桑葚子、仙靈脾、石楠葉、石菖蒲各12克,川穹6克。每次于排卵前5天開始服用,連服12劑,能全方位益氣養血、補腎助孕。 主治:不孕癥,排卵欠佳、黃體不健者。 按:受孕之要,在于精、氣、血、神充滿協調而無疾。腎藏精,乃生殖之本,“結胎者,男女精血也。”清·張曜孫《產孕集》謂“孕者,始于神而終于形,……”、“兩氣相感,合而生神”。明·萬全《戶嬰秘訣》也謂:“兩情欣洽 ,自然精血混合而生子也”。古有“神交”之說。鑒此,本方以參芪等加補腎藥,再輔以石楠葉、石菖蒲、川芎醒腦怡情,共奏益氣養血、補腎助情、促卵助孕之效。每于排卵前5天始服,連服12帖。囑患者擇期合房。 朱小南用方經驗一、加減固本湯 組成:潞黨參9g 焦白術9g 茯苓9g 牛角腮9g 杜仲9g 五味子4.5g 淡遠志9g 陳阿膠9g 炒貫眾9g 烏賊骨9g。水煎服。 功效:填補肝腎,塞流固本。微信搜索 行之醫話 公眾號關注更多秘驗方 臨床應用:主治肝虛腎虧的頑固性崩漏。本方系取傅青主固湯本去當歸、山萸肉、甘草3味、加入牛角腮、陳阿膠、炒貫眾、烏賊骨等化裁而成。朱氏認為當歸性溫動血,故不用。方中遠志既可寧心安神,又止胞宮出血。由于頑固性崩漏流血無度,肝腎均虧,八脈空虛,故參入牛角腮、阿膠類血肉有情、原膠質之品,填補沖任之脈。貫眾能清熱解毒,與遠志同用,其止胞宮出血具有卓效。朱氏經驗,逢久崩久漏者,囑病家于隆冬封蟄之際,取阿膠、龜板膠、牛角腮等原味膠質藥物,加用健脾和胃之品,熬煎成膏滋藥,每日進服,則崩漏未止者可截止,已止者可鞏固療效。 二、止崩湯 組成:潞黨參9g 當歸身6g 生地9g 白芍9g 山茱萸肉9g 女貞子9g 焦白術6g 青蒿6g 鹽水炒黃柏9g 蒲黃炭9g 熟軍炭3g 陳皮6g。水煎服。 功效:補養陰血,清熱調經。 臨床應用:主治陰虛血虧,內有瘀熱的崩漏,伴有頭暈腰酸,顴紅口燥,午后潮熱,脈帶數,苔黃等癥。朱氏認為崩漏一癥的治療,雖以補充氣血,塞流止血為主,但若辨證為陰虛陽亢,內有瘀熱者,縱用補澀法,亦無濟于事,必須在補澀之中酌加清理瘀熱之品,方能中鵠。《濟陰綱目》眉批中謂:“愚謂止澀之中,須寓清涼,而清涼之中,又須破瘀解結。”故朱氏對這一類型的崩漏患者,常在養陰柔肝法中加入清熱涼血,祛瘀行滯之功的熟軍炭,蒲黃炭兩味。尤其是熟軍炭是必用之品,既能推陳出新,引血歸經,又腹痛便瀉之副作用。但兼有便秘一癥,則熟軍炭用量加至4.5g。朱氏遇崩漏日久,尚有瘀熱未清,應用補澀藥無效者,也于補養藥中熟軍炭一味,每能應手而止。 三、加減艾附暖宮丸 組成:陳艾葉6g 制香附9g 當歸6g 續斷9g 白芍6g 熟地9g 煨木香4.5g 臺烏藥6g 川楝子9g 黃芪9g 肉桂2.4g。水煎服。 功效:養血溫經,理氣止痛。 臨床應用:治胞宮虛寒,沖任氣滯的痛經。本方是由《沈氏尊生書》中的艾附暖宮丸加減而成。方中用黃芪、熟地補氣血,當歸調經,續斷調肝腎,香附理氣行滯,肉桂、陳艾葉等溫宮暖胞。氣血因寒而滯,得溫暖而行,通則不痛。如經水夾有瘀塊,可加山楂、青皮、紅花、枳殼等以使化瘀行滯而止痛。 四、黃帶方 組成:焦白術6g 茯苓9g 陳皮6g 白芍6g 川黃柏9g 黃芩9g 樗白皮12g 白槿花9g 白果(打)7粒。水煎服。 功效:健脾化濕,清熱束帶。 六、白帶方 組成:淮山藥9g 焦白術6g 山茱萸肉9g 石蓮肉9g 生米仁12g 砂仁2.4g 川黃柏皮6g 海螵蛸9g 茯苓9g。水煎服。 功效:健脾化濕,固帶。 臨床應用:主治因脾虛生濕,帶脈失固的帶下色白而無臭味,連綿不絕者,伴有精神疲乏,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舌苔白膩,脈象緩弱。本方系由《和劑局方》參苓白術散化裁而出。方用淮山藥,白術,茯苓,砂仁健脾和胃;苡仁培土化濕;萸肉補肝腎,固帶脈;蓮肉、海螵蛸固澀止帶。朱氏認為白帶雖為脾虛濕滯,但帶有殘熱內戀,故酌加川黃柏清余熱,化濕濁。如有腰酸者,加菟絲子9g 杜仲9g 如陰部有浮腫,加白芷炭2.4g 車前子9g。 七、青帶方 組成:黃柏9g 黃苓9g 焦梔子9g 苦參9g 蛇床子9g 金銀花9g 茯苓9g 生地9g 樗白皮12g。水煎服。 功效:清熱殺蟲。 臨床應用:主治帶下青綠色或菜黃色,質稠而有泡沫,流出后常刺激外陰皮膚而引起瘙癢感。朱氏認為本癥也由脾虛濕熱,下注帶脈所致。治療之時,應配合外治法,常用野菊花,生百部、白槿花、韭菜煎湯熏洗外陰部,或用黃柏末、枯礬研勻外敷。 八、白崩方 組成:鹿角霜9g 狗脊9g 白蘞9g 陳艾葉6g 潼蒺藜9g 杜仲9g 五味子4.5g 淮山藥9g。水煎服。 功效:峻補奇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