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6月蘇聯坦克裝甲兵總局收到了鼠式重型坦克的確切情報后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另外,在奧地利俘獲的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也給蘇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蘇聯重型坦克的設計指標被大刀闊斧地修改了:正面要求能夠有效防護鼠式和獵虎裝備的128mm火炮 KwK44以及Pak 44,這意味著裝甲需要更厚更重。 1945年6月11日,新坦克的技戰術需求確定下來,重量限制放寬到了60噸,乘員增加到5人,多出來第二裝填手。正面裝甲要能抗住128mm火炮近距離直射,火力系統選擇122或130mm的加農炮,穿甲彈炮口初速要求達到1000m/s。 1945年末,蘇聯科京設計局就開始著手制定一項代號為“260工程”的重型坦克研制計劃。總設計師雖然仍由科京擔任,但實際的項目設計師則由IS-2主任設計師,在蘇聯有著“天才坦克設計師”之美譽的尼古拉·沙什穆林擔任。在研制IS-7的過程中,他一直將KV系列的失敗作為反面教材,旨在生產一種集重裝甲、重火力、高機動等特點于一身的新式重型坦克,以超越以往的重型坦克。據現有的資料顯示,他在IS-7開發期間,在莫斯科紅軍裝甲兵軍事學院進行了裝甲鋼板和裝甲防御相關的研究,并提交了以此為題的博士論文。在論文中,他對以往單純的“厚裝甲=裝甲防御力“的傳統設計構想進行了嘗試性的挑戰。他認為,通過增加坦克裝甲板厚度導致坦克重量大增,從而大大降低了機動能力的情況是可以避免的。 1946年,沙什穆林回到列寧格勒。開發出全新的“260工程”。同年9月8日進行了成功的樣車測試,12月25日,第2號樣車順利通過45公里行駛測試,1947年,他對整體外形又進行了重新設計:大而扁平的新式炮塔和具有斜面的車體大大改善了它的避彈性能。樣車最終于1948年初完成,不久,蘇軍將其正式命名為IS-7。 火力搭載S-70型130毫米54倍口徑坦克炮火炮源自海軍B-13艦炮,B-13炮曾經于1944年1月改裝為S-26型反坦克炮搭載于ISU-130坦克殲擊車,后改裝為S-70型坦克炮,發射33.4公斤的БР-482型穿甲彈時初速950米,1000米距離垂直穿深240毫米。火炮俯角3度,仰角15度。 采用分裝式裝填,為了彌補自IS-2開始射速低的問題,并且考慮到重達33公斤的彈丸基本不可能人力裝填而加裝了半自動輸彈機(兩名裝填手從彈藥架上分別取出彈頭和藥包安置在裝彈機托架上,由機械完成裝)。從而保證每分鐘戰斗射速可以達到6-8發。受制于 1945 年的技術水平, IS-7 的的自動裝填機遠比 T-64, T-72 的全自動裝填機龐大,且無法很好的整合進炮塔,130毫米炮彈和裝填機占據了太多地方,最終定形的 IS-7 備彈量30 發。 輔助武器方面到達了豪華的8挺機槍。2挺14.5毫米КПВТ機槍 備彈1000發 6挺7.62毫米СГМТ43機槍 備彈6000發。 火控系統 IS-7試驗搭載了主動式紅外夜視儀,大幅提高了坦克的夜間戰斗能力。此外為了更好的發揮S-70火炮的精確射擊能力, IS-7還搭載“Гроза”(暴雨)火控系統,增配了體視式或合像式測距儀和以凸輪等為函數部件的機械式彈道計算機。成為了世界上首批搭載第二代火控系統和偵查系統的坦克之一,成為坦克進入自動化時代的先驅者之一。 裝甲選擇箭簇車首,車體側裝甲采用船型構造,側下主裝甲向下傾斜,外部用薄鋼板焊接構成三角形橫截面的儲物結構來放置隨車工具等雜物,而真正的車體側面垂直面則幾乎全被履帶和負重輪擋住,這種車體設計在擊穿實驗中效果良好。并吸取了IS-3由于沿用戰時較低的工藝標準而導致裝甲焊接質量較低的教訓之后, 科京設計局對IS-7的工藝標準定的很高,實驗中樣車的正面裝甲,特別是焊縫附近反復承受了多發穿甲彈攻擊而沒有被擊穿, 車首前上裝甲 150毫米 傾角65度,車體側面最厚處 150毫米 傾角45度,炮塔正面 210毫米 傾角30度。 機動最大公路時速 59千米/小時(自燃時所達到的最大速度 59.6個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 300千米,過垂直墻高 1.5米,最大爬坡角度36° ,最大側傾行駛坡度30°,單位壓力 0.9千克力/平方厘米。 使用海軍輕型艦艇的1050匹馬力的M - 50T 12缸V型水冷4沖程柴油機,拜其所賜 IS-7 的單位功率為 11.3KW/T,與以機動性著稱的 T-34-85 中型坦克的 11.5KW/T相差無幾。但設計組給 IS-7 定下了令人吃驚的機動性目標:時速 70KM/H!雖然稍后該指標降為比較實際的 60 公里/小時。但眾所周知,坦克車輛的極速并不是簡單的取決于單位功率高低,更主要是取決于變速系統與懸掛系統的設定,而后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預定的使用環境和需求而非機械本身。動力測試的目的是驗證動力系統設計是否合理,動力分配設定是否合適,在完全發揮發動機和變速系統能力的條件下跑出的極速雖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實驗數據,但和最后進入部隊的正式生產車輛卻幾乎毫無關系,因為最終量產車型的最大速度取決于最后變速器等設備的設定和使用手冊的規定,并且各國軍隊出于裝備壽命和經濟性考慮以及場地條件限制,在實際操作中極少使用最大速度。 測試1946年9月 8 日 1 號原型車抵達測試場開始測試, 2號和3號稍后抵達,同年12月 2 號原型車開始接受打擊測試,雖然裝甲在繳獲的德軍各型反坦克炮和 IS-7 自己預定使用的130毫米炮的打擊下表現出色,但整體上260 工程的初期實驗不是那么令人滿意。 130 毫米炮彈和裝彈機使得內部空間太擠了,彈藥擺放位置也不合理。遙控機槍塔和同軸機槍占用了不少空間,裝填非常困難。極速測試時更發生了嚴重事故導致一輛原型車損失:加速到 59千米時負重輪膠圈不堪重負自燃導致試驗終止,火災波及了測試用其他設備并最終導致油箱起火,措不及防的實驗人員沒有事先安排救火車跟隨,結果車組只能跳出坦克然后眼睜睜的看著樣車焚毀, IS-7 能否跑出設計團隊最初理想中的70碼時速(哪怕只是個實驗數據),恐怕沒人知道了。 蘇軍對初期 260 工程樣車的評估報告(1 )車內過于狹窄致使乘員不得不“前胸貼后背”地工作,嚴重制約坦克戰力的發揮 (2)彈藥架設計不合理,乘員在搬運炮彈時多次被砸傷 (3)機槍太多,機槍位置放置不當,戰時裝彈十分困難。 (4)類似虎王的內藏式橡膠負重輪磨損太快,致使高速度行駛時故障頻發。 (5)太重,太貴,超過了蘇軍承受極限。 基于不成功的初期樣車上的反饋,設計團隊在 1946~1948 年改進了設計,新的炮塔弧度更大,動力裝置的布局也被優化,擠占車內空間的機槍們大部分都被移出車外,變成外置機槍 結局技術上的復雜外加全新設計的車體讓 IS-7 依然進度較慢,用了 3 年時間。1949 年,已經獲得“IS-7”正式型號的 260 工程被蘇聯軍方拒絕訂購。樣車保留,但生產線移作它用。數輛樣車中只保留了一輛 1948 年最終定型版本展示于庫賓卡博物館中,而其他樣車則被解體或改為其他車輛。IS-7被蘇聯軍方拒絕之后,基于IS-7底盤的數個計劃,例如261,263工程自行火炮計劃也隨之下馬。 拒絕的原因蘇聯軍方對拒絕裝備 IS-7 的解釋中明確指出將近 70 噸的體重對于長距離運輸非常不利,如果裝備它的話蘇聯境內大量基礎設施,特別是橋梁都要進行加固改造,對于剛經過 4 年戰火蹂躪,百廢待興的蘇聯來說這是無法承受的。 核武器的威脅,在蘇聯軍方驗收 IS-7 的 1949 年,東西方冷戰正式開始,蘇聯自己的核武器也試爆成功,對于核武器對未來戰場的改變,在當時而言美蘇軍方都在激烈論證之中,一種在蘇軍中占了主流的觀點認為, 核武器將大量消滅坦克部隊,坦克部隊的消耗將比二戰中更大且戰損裝備回收修復率更低,因此裝備基于二戰經驗設計的 IS-7 是不合適的,并且 IS-7 這樣的重型坦克加工難度太大,必須維持較高的工藝水準才能保證裝備質量合格,無法在戰時簡化工藝提高產量,連快速補充戰損都很困難,形成規模優勢就更難了。 IS-7 只能交給精銳車組精心使用,而即使是如此一旦維護或者后勤保障上出了問題,這樣復雜的大型裝備也難逃悲劇的命運。對于剛經過了 4 年血與火的洗禮,見識過蘇美德英等國坦克在戰場條件下出現的各種問題,并且預計將面臨比二戰更嚴峻的戰場環境的蘇聯軍方來說,這顯然是難以接受的,類似的情況幾乎是德軍重型坦克遭遇的翻版,德軍已經為此付出了血的教訓,蘇軍顯然不打算重復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