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趙紅旗 通訊員 張繼峰 “從問題發生到有人受理,再到受損道路修好,僅用了半個月時間,真是沒想到!”近日,河南省洛陽市伊濱區寇店鎮五龍村因連續降雨坍塌的一段9米高的護坡和村道順利完成修復后,村民們感慨頗多。 受損道路的迅速修復得益于寇店鎮新推出的一款名為“1+10鄉村治理”的App。這款App設置了黨建引領、“四治”并進、服務進村三個板塊16個子項,其中“有事您說話”,讓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App反映問題,還能直通“書記信箱”。 這僅是洛陽市全面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一個縮影。《法治日報》記者從洛陽市委政法委獲悉,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洛陽市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強化頂層設計,主動破解難題,創新實踐“黨建+一中心+兩基礎+四治并進”治理模式,深入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洛陽實踐”。 黨建引領夯實基礎 “村里的事兒,離開黨支部啥也干不成。”孟津縣常袋鎮馬嶺村馬其祥干了30多年的村黨支部書記,談及感受時說。 與他一樣,接受記者采訪的村(社區)黨組織負責人均認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只有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才能為黨的建設發展奠定更牢固的基礎。” 洛陽市把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納入全市工作大局統籌謀劃,擺上各級黨委重要議事日程,定期聽取匯報,掌握工作進度,推進工作落實。成立高規格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定期召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建立健全跟蹤督辦、約談通報、聯動考評等機制,加強督導檢查,落實屬地責任,有序推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落實落細。 洛陽市以132個開放式組織生活基地、5817個新時代“三新”大講堂、239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為載體,采取“理論+文藝”“理論+故事”等形式,提高思想認識,并創新實施黨員聯系戶“1+10”工作法,及時了解群眾思想狀況,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引導群眾自覺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同時,整合街道黨建、綜治、城管等各類網格,構建“街道-社區-小區-樓棟-單元”組織網絡體系,高質量推動村(社區)“兩委”換屆,以村(社區)黨組織為領導、村(居)民自治組織和村(居)務監督組織為基礎的村級組織體系全面成型。 一網統管整合資源 洛陽市以機構實體化、人員專業化、服務規范化為標準,以社會治安治理、民生訴求辦理、矛盾糾紛化解、社會心理服務為主責主業,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讓群眾訴求事項“只跑一地、只進一門”,全力打造全面掌握實情、及時反映民情、迅速解決問題、有效化解矛盾的社區管理服務機制。 洛陽市委政法委把綜治中心作為市域社會治理的有效抓手,著力建好以“三大中心”為基礎的市域社會治理“前線指揮部”。社會治理指揮中心,以智慧化為牽引,融合打造集“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綜合治理信息研判、視頻會議指揮調度”于一體的實戰平臺,構建市域立體化社會治理體系;矛盾調處化解中心,健全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工作體系,穩步推進市、縣、鄉三級信訪接待中心、綜治中心融合,訴調對接與訴訟服務融合,提供“一站式”解紛服務;社會心理服務中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聘請心理專家入駐綜治中心,構建市縣鄉村心理服務體系。 如今,全市以城鄉社區(村)網格為基礎,以專兼(專兼職網格員)并舉、長員(網格長、網格員)聯動、內外(網格內外工作力量)結合的網格隊伍為支撐,全面打造“多網合一、一網多能”的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 洛陽市現已形成橫向跨部門聯動、縱向多層級穿透、全域“一張網”統管的市域社會治理體系,最大限度整合基層服務管理資源,全面提升全市城鄉社區(村)社會治理水平。 “四治”并進創建平安 洛陽市下轄7縣10區,2376個行政村、823個社區。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務工潮,缺人、缺錢、事難辦成為困擾基層治理的“三難”。洛陽市委在充分調研和總結經驗基礎上,提出“黨建引領、'四治’并進、服務進村(社區)”,推進德治、法治、自治與智治的有效融合,推動新時代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積極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在全市農村,深化“四議兩公開”,在社區,則深化“一征三議兩公開”工作法,讓群眾在自己說事、議事、主事中不斷提高主人翁意識,同時積極發揮村(居)民自治組織、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在管理村(居)民自治事務、調解矛盾糾紛中的教育、引導和約束作用,并推進民主監督實踐,抓好黨務村(居)務公開,激發群眾參與民主監督的熱情,有效保護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全市廣泛開展各類平安創建活動,推廣建立“一村一警一法律顧問一支民調隊伍”機制,持續開展“黨的創新理論萬場宣講進基層活動”,實施以規立德工程,抓好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打造地方特色家風家訓館,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編輯:張瑩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