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玾教授簡介 張燦玾(1928年7月一2017年9月),男,漢族,中共 黨員,山東榮成人。山東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教授,中華 詩詞學會會員。1949年1月起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為山東 省名中醫藥專家。先后承擔和完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 點課題多項,出版《針灸甲乙經校注》、《素問吳注》、《松峰 說疫》、《經穴解》、《石室秘錄》校點等10多部中醫古籍。 2009年.被評為首屆“國醫大師”。 癰疽是一種毒瘡,發生于體 表、四肢、內臟的急性化膿性疾 患。癰發于肌肉,紅腫高大,多 屬于陽癥,疽發于骨之上,平塌 色暗,多屬于陰癥。癰疽證見局 部腫脹、掀熱、疼痛及成膿等。 西醫認為癰疽主要是由于皮膚 的毛囊和皮脂腺成群受細菌感 染所致的化膿性炎癥,病原菌 主要是葡萄球菌。治療上主要 是清創抗感染。但有時往往由 于感染部位位置較深,普通的 抗感染治療效果不佳。中醫認 為本病多由外感六淫,過食膏 粱厚味,外傷感染等致營衛不 和,邪熱壅聚,化腐成膿所致。 分有頭疽和無頭疽。 有頭疽系發于體表、軟組織 之間的陽性瘡瘍。因其初起患邴 洲有單個或多個㈠色糶米樣的 瘡頭而得名。臨證有虛實之分。 ①實證治宜清熱疏風,解毒活 血。可內服仙方活命飲,外用金 黃膏貼敷;②虛證又有陰虛和氣 血兩虛之不同,前者內服竹葉黃 芪湯;后者內服托里消毒散;外 治法同實證。 無頭疽為發于筋骨之間或 肌肉深部的陰性瘡瘍。包括附骨 疽、流痰、肩疽等。多因毒邪深 陷,寒凝氣滯而成。證見患部漫 腫無頭,皮色晦暗,病程纏綿,甚 至傷筋爛骨,難潰難斂。治宜溫 經散寒,活血化瘀為主。內服陽 和湯,外用陽和解凝膏。 一般臨床上又可以把癰疽 因發病部位不同而分為內癰、外 癰兩類。 內癰疽生于臟腑(如胃癰、 心癰、小腸癰等),雖同屬癰證, 但在辨證論洽上與外癰多有不 同。 外癰疽系指發于體表的癰 疽。初起無頭,局部紅腫熱痛,界 限分明,易腫、易膿、易潰、易斂。 重者可有身熱、口渴、脈數等。 總體來說癰疽¨1隈冶療以 消熱解毒,活血化瘀為主。 初起內服仙方活命飲,外用 如意金黃散;成膿期則內服透膿 散,外治切開引流,繼用二寶丹 提膿去腐;若成漏者,可用藥線 引流;膿盡則用生肌散。 瘡面深而惡者為疽。是氣血 為毒邪所阻滯,發于肌肉筋骨間 的瘡腫。 國醫大師張燦壬EP教授承繼 祖、父治癰疽經驗,在治療癰疽 方面頗有體會,簡介如下。 1.首辨陰陽虛實 張燦王甲教授指出,癰疽致病 原因有多種,但其總的機制為氣 血壅閉,遏止不通,經絡阻塞,郁 而化熱,熱甚肉腐而致,但陰證、 陽證治療殊途,因此治療癰疽, 首要在辨其陰陽虛實。陽性者, 初起局部光軟無頭,表皮掀紅腫 脹、疼痛,逐漸擴大,高腫而硬, 觸之灼熱,易膿易潰;陰性者,漫 腫無頭,皮色不變,有痛有不痛, 堅硬難愈,遷延時間較長。陽證 宜清熱解毒、活血散瘀、消腫止 痛,陰證宜溫補托毒。次辨虛實, 如根紅散漫,或潰而不腐,或不 收斂,或膿少而清,此為氣血虛 也,宜大補之;如紅活光潤,腫高 色赤,易腐易潰,膿汁黏稠,易收 斂,此為實證,以祛邪為主。 2.內外合冶,托毒外出 張燦王EP教授認為,癰疽治療 過程中,應根據邪正消長的趨 勢,以消托補三法治療。初期瘡 瘍毒氣已聚,膿腐未成,適用于 消法,宜用神授衛生湯、仙方活 命飲、蟾酥丸、萬靈丹等治療。 若是膿已成,毒邪深沉散漫者, 或是正氣已虛,不能托莓外出 卉,則以補益氣四肢透膿之約 促使膿出,可用托里消毒散加 減。若是瘡瘍潰后,邪正俱虛 者,則以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 湯、加減八味丸等加減治療。同 時應注意內治與外治相結合, 可配合外洗、外敷等方法,如瘡 瘍紅腫疼痛,可用忍冬藤煎湯 清洗患處。瘡面腐肉脫落后,可 內外合治,外用忍冬藤水洗,再 用生肌玉紅膏(《外科正宗》方: 白芷五錢,甘草一兩二錢,血 竭、輕粉各四錢,當歸二兩,白 臘二錢,紫草二錢,麻油一斤。 先用當歸、甘草、紫草、自芷四 味入油內浸三日,慢火煎煮,用 細絹濾清,將油復入鍋內,趁沸 時,將血竭投入其中化盡,次下 白臘化盡攪勻,倒瓷碗中,放人 冷水盆內,待冷卻后備用)敷貼 瘡面。張燦王EP教授重視脾胃氣 血,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 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健運,中氣 充足,則氣血充盛,升降有序, 臟腑和諧,有利于瘡瘍恢復;若 脾胃虛弱,化源不足,則已成之 膿難以破潰,已潰者難以收口; 故張燦王Ep教授常說:“胂而不潰 者血虛,潰而不斂者脾虛”,此 二句在修辭手法上為對文,二 句是相互補充之意,即腫而不 潰及潰而不斂均責脾虛及血 虛,故而治療過程中應調理脾 胃氣血,使脾胃健旺、氣血和 暢,則膿水自排,腐肉自潰,新 肉自生。治療過程應始終注意: 應當使毒邪發散或是托出,以 免發生內陷。凡癰疽疼甚或灼 癰者,不必擔心,這是瘡毒向外 的表現;若腫瘍突然不疼或疼 痛驟減,瘡『自i宵塌陷之時,需謹 防瘡毒攻心,造成險癥,甚至亦 可形成死癥。有些癰疽潰后,需 內服藥與外用藥結合,促其早 日愈合。診治過程中,要時常注 意患者的神色和脈象,凡精神 消爽、脈象洪大者,雖痛苦難 忍,不必驚恐,屬正常現象;凡 脈象變為微弱或沉細、精神不 爽者,務需提防。 3.善用四妙湯,重用金銀花 四妙湯治腫瘍,無論癰疽, 已潰未潰,靈活加減,療效頗佳, 誠妙方也。其中黃芪、當歸、金銀 花,三藥既顧其正,亦治其毒,是 為瘡家之圣藥也。如熱象明顯者 可加黃連、黃芩、蒲公英、紫花地 丁,血分有熱可加生地黃、牡丹 皮,膿成或已潰者可加甲珠、皂 刺等。金銀花,善于化毒,故為治 癰疽、腫毒、瘡癬的常用藥。因瘡 瘍之病,發于火邪之盛,其來非 一目,欲消其火邪,非是尋常細 小之藥所能去,故必多用重藥以 劫之。但散邪之藥俱耗真陰,多 用、重用皆能取敗,惟金銀花敗 毒而不傷氣,去火而又能補陰, 品性純正,故治宜重用金銀花。 其說源于《石室秘錄》。張燦王EP教 授曾治一老年患左股陰總腫瘍, 紅紫疼痛,冶以金銀花半斤,配 以蒲公英二兩,當歸二兩,天花 粉五錢,生甘草五錢。用大鍋水 煎,隨意服用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