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兵貴先,奇兵貴后,或先或后,制敵者也。”戰爭猶如是一盤籠罩在迷蒙濃霧之中的棋局,考驗的不僅僅是每一個戰士在戰斗中所展現的氣概和勇武,更是在于雙方將領指揮能夠憑借著機敏睿智的才能,破敵于制勝之處。 也正因如此,在過去百年間的革命抗爭歷史中,才會冉冉升起那猶如星河般璀璨奪目的將星們,在映照五千年文明的蒼穹中閃爍不休。 但在波濤洶涌的歷史進程之中,個人的光芒往往是黯淡渺小的,因此在這神州大地上奪取勝利的成千上萬的戰役里,將領指揮們往往能夠分工合作,用匯聚的光芒來點亮勝利之路。 曾有“戰神”之名的粟裕在解放戰爭中時任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立下功名赫赫,而這份榮耀同樣也有山東野戰軍司令陳毅的一份功勞和貢獻。這對“黃金搭檔”配合默契,分工明確,但卻依舊出現過三次分歧和爭論,那么這三次分歧究竟是何結果呢? 解放之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在廣播中宣告將無條件投降,這不僅僅意味著多年來艱苦抗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還代表著黎明的曙光終于將要從這深沉漫長的夜色中翻涌而出,曾經籠罩了一百多年的晦暗終于得以驅散。 一時之間,全國人民都歡欣鼓舞起來,但真正的和平到來了嗎?在驅趕了兇殘的外來侵略者之后,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爭奪才真正拉開了序幕。 多年的戰事從根本上損耗了民族的生機,在抗日戰爭勝利之后中國共產黨主張用暫時的和平緩解民生的壓力,因此才會多次選擇與國民黨方面進行探討。 1945年10月10日,毛主席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于重慶同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簽下了“雙十協定”,暫時穩定住了國內瘡痍滿目的局勢。 但這樣一個協定并不能滿足國民黨的野心,在得到美方支持下,蔣介石一直將中國共產黨視作敵人,“雙十協定”的簽訂不過是為僵持下來的局面蒙上一層脆弱的“和平”外衣。 1946年6月底,國民黨反動派撕毀停戰協定,正式向解放區發起猛烈攻勢,經過短暫休整的中國共產黨隊伍掀起自衛反抗的旗幟,由此人民解放戰爭正式展開。 內還是外在解放戰爭最初期,我方領導人毛主席還依舊主張“避免內戰”的意見,當蔣介石率重兵進攻解放區時,選擇拋出了一個“蔣軍向北,我軍向南”的計劃,避其大軍鋒芒,通過兵力壓迫促使和談。 在此計劃中,解放軍主力將離開根據地,對國民黨所占領的區域進行外線攻勢,通過挖空國民黨占領區來促使蔣介石放棄對解放區的進攻。 毛主席憑借著優秀的軍事戰略眼光,制定下了“南線三軍出擊津浦線,北線軍攻克三路四城”的戰略方針,即都擁有五萬多人的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和晉冀魯豫野戰軍分別打擊津浦線,晉察冀野戰軍和晉綏野戰軍配合奪正太、同浦和平漢三路,石家莊、大同、太原和保定四城。 南北同時出擊的情況下,能夠通過多線作戰攪亂意圖,讓敵軍在疲于抵抗防御中失去對時局的判斷,這個戰略計劃嚴絲合縫,很有執行性,但卻有一個人表示不同意。 這個人便是處于“南線三軍進擊津浦線”的華中野戰軍司令粟裕。1946年6月26日,粟裕接連收到來自毛主席和陳毅的電報,其內容基本都為:華中野戰軍主力配合山東野戰軍作戰,奪取津浦線。 但粟裕卻持有并不相同的意見,他于27號向陳毅和毛主席發電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華中野戰軍主力應該先在蘇中地區作戰,現在就離開蘇中根據地并不好。 在發送電報之后,粟裕認為此事關系重大,通過電報無法完整傳輸自己觀點,因此他于29日傍晚便達到淮中與分局領導人進行了詳實的探討,最終說服了所有領導人同意將華中野戰軍主力留在蘇中作戰。 但內線作戰的意見卻同陳毅截然相反,陳毅主張向外作戰,南線如果能夠順利,那么以戰求和的目的將能夠一步達成。 一時之間,兩個人誰也說服不了誰,只能靜待來自上級領導的指示。“這都是為了長期打算,爭取最后勝利。”毛主席認可了粟裕的意見,但總體計劃還是按照原本的南線為主,要求粟裕在蘇中作戰必須取得一定成效,否則要及時回歸原本計劃路線。而得到認可后的粟裕便開始了在蘇中地區內線的作戰,而這一戰便首先是三戰三捷。 打了打勝仗的華中野戰軍士氣高漲,粟裕向毛主席請示在蘇中增添兵力,繼續蘇中作戰。此時陳毅帶領的山東野戰軍才至淮北,還未有大的動作,而蘇中地區雖然連勝,但局勢依舊不夠清晰,所以毛主席表示先行觀望。 但很快,兩方作戰效率和勝敗便有了高低之分,陳毅所率領的山東野戰軍攻泗縣失敗,而粟裕所在的蘇中作戰卻繼續大捷,內線作戰的價值得到了體現,事實證明粟裕的意見是優于陳毅的。 在鐵一般的事實證明下,毛主席大力贊賞了粟裕的“七戰七捷”,而陳毅也最終選擇了支持粟裕的內線作戰意見,兩個人的第一次分歧便最終以陳毅意見的轉變而落下帷幕。 精確的戰略目光粟裕在蘇中地區連勝之后,國民黨隊伍改變了原本的作戰方針,薛岳欲從南北兩面進攻淮安、淮陰等區域,通過占領蘇北重要據點來蠶食瓦解解放區實力。 對此,毛主席調派粟裕負責南面的蘇中區域作戰,而陳毅則負責北面淮泗地區戰斗,但問題就出在陳毅并沒有清楚地探知到敵方主力進攻的據點究竟是哪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對敵人進攻意圖的揣摩,有時候是制勝的關鍵,而陳毅卻沒有能夠從戰局迷霧之中把握到這關鍵的一點。 而擁有著敏銳精確的戰略目光的粟裕卻能夠從敵人的動向察覺到掩蓋的意圖,他向陳毅多次告知,希望陳毅能夠將防守重點放在淮安、淮陰地區,但陳毅卻沒有采納他的觀點,依舊認為敵人主攻沐陽,從而深入山東。 薛岳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先是佯攻沐陽,實際上將主力進攻的目標放在了防御線薄弱的淮陰。正是因為陳毅的布防失當,最終導致了兩淮保衛戰失利,淮安和淮陰落入薛岳的掌握之中。 犯了錯的陳毅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還向毛主席致電:“我至淮北,顧慮太多,決心不夠,未能發揮山野力量,有負組織和人民的托付!今后我與粟裕在一起,軍事上多由粟裕下決心,定可改變局面。” 可以說,粟裕精妙且準確的軍事眼光令陳毅深感佩服,因此這第二次的分歧依舊是以陳毅的自省和改正而結束。 合為一處兩淮保衛戰失利后,陳毅與粟裕兩個指揮部合并在一處,但在隨后的作戰中兩人再一次出現了分歧。此時國民黨軍隊正分作兩路,一路向東往漣水,一路進攻魯南棗莊,這兩路均是針對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的后部,若是不能妥善處理,則可能令兩軍陷入不可回頭的危難之中。 ![]() 而究竟先攻哪一路,是分開各自進攻還是合兵一處呢?粟裕認為應該先合兵進攻漣水的國民黨軍隊,而陳毅則要回魯南,并要求華中野戰軍進行從旁輔戰。 如此大的分歧下,雙方依舊是無法認同對方,于是等待毛主席的指示,而毛主席再一次認同了粟裕的觀點,并提出了方針:“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由粟裕負責。” 得到指令后,粟裕帶領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共同在宿北與敵軍一戰,終取大捷。這第三次的分歧結果,依舊是以粟裕的意見為由落幕。 ![]() 小結:“山銳則不高,水狹則不深。”粟裕與陳毅的三次分歧,雖然都以粟裕精準而優秀的軍事戰略水平取勝,但兩個人卻沒有在分歧中產生隔閡,隨后的戰役中二人精誠合作,依舊是“黃金搭檔”。 這不僅僅說明了“戰神”粟裕在軍事才能上的高超,同時也表現出了陳毅能夠及時改錯,兩個同樣有著革命理想的戰友同胞,在解放戰爭的戰場上共同發光發熱,由此才令勝利的果實能夠被成功摘得,革命的勝利屬于他們這樣英勇且優秀的將領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