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16日,粟裕召開了一場很少見的會議。 主題比較奇怪:陳毅軍長發布的命令我指示,我們到底該不該執行。 以陳毅和粟裕親密無間的關系,開這樣的會著實令人難以理解,粟裕為什么不同意陳毅的指示呢? 而更令人預想,粟裕召開的這次在軍史上并不起眼的會議,竟直接影響到毛主席,促使中央在半年之后,進行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改革。 事情的源頭要從蔣介石一次通電說起。 一、蘇南之爭 1946年6月,國共和談進行中,蔣介石突然發出通電,逼迫中共讓出蘇北。這個蘇北是指江蘇省長江以北的部分,我黨稱之為華中,包括蘇北、蘇中兩個二級戰略區,這里主要是粟裕率領的華中野戰軍駐守的。 ![]() 蔣介石說,蘇北地方并不大,讓出來不算什么,你們還有許多地方可以生存,現在大家都看到,你們在蘇北,對南京和上海威脅很大。 隨后,蔣介石調集大軍,在蘇中方向集結了40多萬大軍,準備對蘇中發起進攻。但當時形勢尚未明朗,國民黨軍究竟先攻哪里并不清楚,就是圍繞國軍主攻方向這一問題的判斷,陳毅和粟裕發生了分歧。 當時國民黨軍搞的是全面進攻,進攻方向并不聚焦,不好判斷主要方向。湯恩伯率軍向安徽進攻,在淮南對我軍造成一定損失。其余國民黨軍則向蘇中一帶進攻。究竟哪里更吃緊,哪里會是主戰場,我們有后見之明,固然知道是蘇中,但當時誰能準確判斷呢? 如果我軍把主力全放在蘇中,萬一湯恩伯在淮南方向完全占據上風,那將形成以淮南、南京、盱眙三大要地為核心,以運河為東界,以津浦路為西界的廣大敵占區,進而對蘇中我軍形成卷擊之勢。 屆時,我軍要么被敵人趕下海,要么完全放棄蘇中,撤向蘇北、魯南。 陳毅的考慮正是基于此。 當然陳毅一開始也沒有形成太明確的意見,一直處在猶豫之中,中央來的一封電報對他的判斷造成了極大影響。 毛主席也在關注華中局勢,老人家在電報中說,我軍把主要準備方向放在蘇中,是否合適?請新四軍陳毅和華中張粟鄧譚再妥善考慮。 張是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鄧是華中軍區政委,粟裕時任軍區副司令員兼野戰軍司令員,譚震林時任華中軍區副政委兼華中野戰軍政委。毛主席的電文商討重大戰略方向,所以給這四位一齊招呼上了。 陳毅理解毛主席的意圖,感到不能把寶都押到蘇中,而應做好兩手準備,即蘇中和淮南同時做準備。 具體的方略是,華中野戰軍一分為二,在蘇中留一部分人的同時,在淮南軍區也組織兩萬人左右的野戰軍,做好淮南方向大打的準備。 平心而論,這個部署并沒有錯,萬全之策嘛。而且蘇中和淮南相距不遠,無論哪里有事,都能東西呼應,迅速趕到戰場。 令陳毅沒想到的是,粟裕斷然拒絕了。 這就是陳毅一調粟裕被拒。 二、三調粟裕 粟裕其實早在蘇中戰役之前,就有了清晰的判斷,從來沒有被淮南還是蘇中的方向問題擾亂頭腦。 ![]() 1946年5月31日,粟裕就聯名張鄧譚和曾山一同向新四軍軍部和中央發電,分析當時國民黨軍可能發動進攻的重點方向,斬釘截鐵地指出,國民黨軍必將以蘇中為主攻方向,并且還估算,國軍將以二十五、一百、九十九、二十一軍共4個軍的兵力,以泰州、靖江為基點進行北犯,四十九軍作為鉗制兵力…… 未戰而料敵機先,粟裕頭腦之敏銳可見一斑。 粟裕也提出了作戰方案,以主動出擊的方式,吸引國軍兩個軍左右的兵力出來決戰,然后瞅準機會打掉敵兩三個師(相當于一個軍)的主力,鞏固長江沿岸,使國民黨軍無法繼續北進,以保蘇中穩定。 粟裕手里當時只有6萬多主力部隊,敢于頂著國民黨軍十幾萬主力,提出滅敵一個軍的目標,膽子可真夠大,但人家并不是胡吹大氣,而是有實打實的手段和方案。 陳毅覺得這樣不合適,還是那句話,不能把寶全押到蘇中。 面對陳毅的質疑,粟裕明面上不好直接拒絕,所以才有了文首那個場面,召集華中野戰軍各縱、師(那時編制還比較混亂,縱隊比師略大,大致都是一個級別的部隊)的主官開會。 粟裕這是耍了個花槍,面上是要大家開會研討,實際上基本定了調,就是堅決不分兵。 最后形成決議報給新四軍軍部,請陳軍長再考慮考慮,不能組建兩個野戰軍,我們手里只有6萬人,分兵兩處不能確保萬全,反而會被敵人各個擊破。 陳毅感到沒有解決問題,再次提出,即使不組建新的野戰軍,把剛從蘇北調回蘇中的第五旅放到淮南去,加強一下那里的防守力量。 這還得說陳毅元帥有度量,做事情從來不急躁不上頭,萬事好商量。要換別個脾氣暴一點的,真說不準會是什么場面。 粟裕仍感不妥,隨即給陳毅復電,說大戰在即,不建議把五旅調走,應當繼續駐防在高郵,加強蘇中守衛力量,以便主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做好打殲滅戰的準備。 粟裕再次強調,守蘇中不是為了守地盤,而是貫徹毛主席意圖,盡可能多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必要時可以丟掉一些地盤。 言下之意是淮南丟了也無妨…… 陳毅感到粟裕說的有理,便不再堅持調五旅去淮南。 這是陳毅二調粟裕被拒。 但很明顯,陳毅并沒有被完全說服,他給粟裕的復電中說,原則上同意粟裕集中兵力的打算。 原則上同意……說的很有藝術,也就是說,方向是對的,但具體做法不一定就是最合適的。 果然,過了一個多星期,國民黨軍對各區發動全面進攻的征兆已十分明顯,淮南方面也承受很大壓力。 陳毅再次向中央和粟裕提出,要華中野戰軍抽出16個團的兵力(約占華中野戰軍一半)投入淮南作戰。 這封電報令粟裕陷入極大為難之中。 一而再再而三,真是撼山易,撼人心難啊。 粟裕大將人品之高潔是沒有問題的,在生活上,為人處事上,都非常隨和,但在涉及軍事問題和作戰指揮方面,他十分較真,一旦打定主意,也是九牛不回。 事情到了這一步,如果再硬碰硬地拒絕,純粹從工作層面去說去講,與陳軍長的關系真就沒法處了。 說實話粟裕當時也被陳毅這個指示弄得很被動。 為什么? 陳毅的電報是6月27日來的,就在三天前,6月24日,粟裕按照中央既定戰略,在《新華日報》(華中版)上發表了講話,題目是《蘇中軍民動員起來保衛抗戰勝利果實》,相當于給蘇中軍民做了一次動員,明確表示要在蘇中打大仗,抵抗到底。 現在陳毅要抽走一半人馬去淮南,粟裕的威信將會大打折扣,蘇中軍民會陷入混亂。 思量再三,粟裕以個人名以給陳毅和中央去電請示,再次頂回陳毅的指示。 三、撤銷新四軍 粟裕考慮到如果再拉上張、鄧、譚一起發電過于嚴肅,陳毅的面子上不好看,于是以個人名義發了封電報。 核心意思有三: 1.抽16個團辦不到,頂多把五旅調去,再加上一些軍區部隊,可抽11個團左右。 2.華中野戰軍主力已在蘇中集結完畢,不宜西調。 3.華中野戰軍主力大多是蘇中人,家鄉被國民黨軍摧殘,此時不打仗即西調,大家心理上接受不了。 粟裕發電后,唯恐態度不夠誠懇,立即從海安馳赴淮安,與張、鄧、譚等領導人共同商議,準備與陳毅面談再做匯報。 陳毅也感到電報里說不清,也來到淮安,大家面談后,仍然沒有達成統一意見。 因為山東野戰軍方面作戰任務也很重,陳毅來不及和大家統一思想,就匆匆返回了。 由此,別說調16個團,連調11個團都沒有成行。 ![]() 這就是陳毅三調粟裕被拒。 淮安之會的唯一成果是,粟裕勸說華中軍區領導人達成了一致,會后,張鄧粟譚聯署向中央發電,再次陳說大軍不宜西調的理由。 此報詳細闡述的一個觀點,最終使毛主席定策。哪個點呢? 糧彈財賦。 行文至此,筆者提醒大家回看一下前文,粟裕起初向中央建議在蘇中作戰時,聯署文電的時候,有一個大家比較陌生的名字:曾山。 此公并不是華中軍區和華中野戰軍的指揮員,其身份是華中局財經委員會主任,主管華中的征糧、稅收等工作。 粟裕當初拉著曾山一同向中央發文,是整個蘇中戰役期間絕無僅有的一次。什么意思呢?文電中并沒有涉及到財經工作呀,要他聯署似無必要。 但這正是粟裕的高明所在。不明說,但已指出問題關鍵所在。 此時張鄧粟譚共同向中央發報,雖不再讓曾山聯署,但問題擺到當面說了,淮南地區相對貧窮,蘇中則相對富庶,華中軍區一半財賦收入都靠蘇中,蘇中人口九百余萬,淮南只有一百三十八萬,七比一。 若大軍轉至淮南,則一切糧彈都要靠蘇中轉運,淮南人力亦不能供應戰爭。 6月30日,毛主席終于定下決心,復電粟裕,部隊暫緩西調。 為了讓陳毅好下臺階,毛主席同時給陳毅發電,詢問他的意見,大部隊留在蘇中保持財賦供應,是不是可合適。 陳毅元帥也是聰明至極之人,幾經捭閡,也大致明白了形勢重心,不再堅持調華中主力向西開進。 粟裕遂得以專心在蘇中打大仗,七戰七捷,創造了解放戰爭初期無與倫與比的輝煌戰績。 陳粟的一段戰略分歧就此劃上句號,兩位的個人感情和交往未受絲毫影響,依然是親密的戰友。 但毛主席的思考并未停止。 三調粟裕,客觀上對蘇中戰役形成了干擾。根源在哪里呢?指揮體制出現了問題。 眾所周知,1945年底新四軍北上,接替羅榮桓挺進東北后留下的軍事真空。 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軍部兼任山東軍區,兩套班子一套人馬,陳毅同時擔任新四軍軍長和山東軍區司令員。 1946年初,陳毅又擔任山東野戰軍司令員,一身兼三職,陳老總身上擔子如山之重。 這樣的兼職,其實是權宜之計,一個人哪有這么多精力同時勝任三個職務呢? 新四軍軍部此時十分龐大,管著山東軍區和華中軍區兩個大區,同時還領導著山東和華中兩個野戰軍。 山東軍區負責山東一省的后方工作。 山東野戰軍此時壓力也十分沉重,要應對魯蘇兩個方向國民黨軍全面進攻。 陳毅分身乏術啊! 抗戰剛結束時,國民黨軍還沒發動全面進攻,矛盾還未顯現,等到1946年上半年,各地戰地緊急,再實行這種一人多兼的軍事制度,已經不合時宜了。 矛盾的中心點,就在于新四軍軍部。 權力雖然集中起來了,但下面各處軍隊的指揮并不統一,陳毅對各處情況掌握也不能做到盡快盡準,所以對國民黨軍全面進攻方向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誤判。 所以,毛主席開始了對華東方向的改革與調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于新四軍番號的撤銷,把各項制度體制來一次大調整,使指揮變得更通暢合理有力。 蘇中戰役結束后,又連續爆發了兩淮保衛戰、魯南保衛戰等激烈的戰斗,毛主席來不及推動這項重要改革,直到1946年年底,隨著宿北戰役勝利結束,毛主席終于騰出手來,將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合并,成立一支全新的野戰軍:華東野戰軍。 山東、華中兩個大軍區也合并為新的華東軍區,新四軍軍部撤銷,從此新四軍成為歷史。 與之同步,成立了新的中共中央華東局,成為山東安徽江蘇數省最高領導機關。 此后陳粟這對黃金搭檔正式成型,此前指揮不暢的問題一掃而空,華東野戰軍成為我軍一支威猛無儔的強大野戰集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