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干是指股骨小轉子下 2~5cm至股骨髁上2~4cm之間的管狀骨,此類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4-6%,多發生于20-40歲青壯年,其次為10歲以下兒童近年來,隨著交通事故的增多,成人發病比例有增多趨勢男多于女,約2.8∶1。 股骨干骨折可分為上1/3、中1/3和下1/3骨折。各部位由于所附著的肌起止點的牽拉而出現典型的移位。在上1/3骨折,由于髂腰肌臀中、小肌和外旋肌的牽拉,使近折端向前、外及外旋方向移位;遠折端則由于內收肌的牽拉而向內、后方向移位;由于股四頭肌闊筋膜張肌及內收肌的共同作用而向近端移位。股骨干中1/3骨折后.由于內收肌群的牽拉,使骨折向外成角。下1/3骨折后,遠折端由于腓腸肌的牽拉以及肢體的重力作用而向后方移位,又由于股前、外、內的肌牽拉的合力,使近折端向前上移位,形成短縮畸形。股骨 干骨折移位的方向除受肌肉牽拉的影響外,與暴力作用的方向、大小、肢體所處的位置.急救搬運過程等諸多因素有關。
股骨干不同部位骨折移位方向:(1)股骨干上1/3骨折;(2)股骨干中1/3骨折;(3)股骨干下1/3骨折。A型骨折:簡單骨折;A1型為簡單螺旋形骨折;A2型為簡單斜形骨折;A3型為簡單橫斷骨折。B型骨折:合并一附加的骨折塊:楔型或蝶形的骨折塊;B1型是螺旋楔形骨折;B2型為彎曲楔形骨折;B3型是粉碎楔形骨折。C型骨折:多段骨折:C1是螺旋復雜骨折,C2是多段復雜骨折;C3是不規則復雜骨折。- 新生兒股骨干骨折:常因產傷導致,可采用患肢前屈用繃帶固定至腹部的方法,一般愈合較快,即使有輕度的畸形愈合也不會造成明顯的不良后果。
- 4 歲以下小兒:不論何種類型的股骨干骨折均可采用 Bryant 懸吊牽引,牽引重量以使臀部抬高離床一拳為度,兩距離應大于兩肩的距離,以防骨折端內收成角畸形,一般 3~4 周可獲骨性連接。
骨牽引:克氏針脛骨結節牽引,用張力牽引弓,置于兒童用 Brauner 架或 Thomas 架上牽引。重量 3~4 kg,時間 10~14 日。 髖人字石膏固定:牽引中床邊攝片,骨折對位滿意有纖維連接后,可在牽引下行髖人字石膏固定。再攝片示骨折對位滿意即可拔除克氏針。 復查:石膏固定期間應定時攝片觀察,發現成角畸形時應及時采取石膏楔形切開的方法糾正; 拆除石膏:一般 4-6 周可拆除石膏,如愈合欠佳可改用超髖關節的下肢石膏固定; 功能鍛煉:拆除石膏后積極進行下肢功能訓練,盡快恢復肌力及膝關節的功能。
髓內釘固定術
1940 年, Kuntscher 介紹髓內釘內固定用于股骨干骨折,創立了髓內夾板的生物力學原則。目前,設計和改進的股骨髓內釘的種類很多,但最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開放復位髓內釘固定或閉合插釘髓內釘固定 擴大髓腔或不擴髓穿釘 是否應用交鎖 動力或靜力型交鎖髓內釘
接骨板螺釘內固定術 - 由于傳統髓內釘令人滿意的療效,以及閉合性髓內釘手術,特別是交鎖髓內釘技術的發展,人們更多的是看到接骨板螺釘內固定的缺點。
- 接骨板的強度不足以允許患者早期活動,且因為鋼板的應力遮擋導致的骨質疏松,在拆除內固定后仍應注意保護骨組織,逐步增加應力才能免再骨折。
- 關于外固定支架,國內外有多種設計,其應用的范圍適用于股骨干各段、各種類型的骨折,對開放性骨折、傷口感染需定期換藥者尤其適用。
- 應注意防止穿針孔的感染和手術操作中誤傷血管、神經,由于大腿部肌力量強大,宜選用環形或半環形的支架。
股骨干骨折的髓內釘固定的手術技術 2.1度或2度開放性股骨干骨折(在開放傷口徹底清創后急診手術)3.神經血管檢查,重點評估動脈血流和遠端神經功能。1.全麻或局麻;避免長效的局部麻醉,因為會使骨筋膜室綜合征診斷困難。3.鋪巾前檢查C臂,確定手術中C臂位置可充分拍攝髖膝關節前后位及側位圖像。2.充分麻醉后,將患者置于骨科床上,保持適當的腿部和軀干內收。肢體內收程度取決于患者的體型。內收可保證釘順利地進入梨狀窩,減少插釘時的撞擊。注意患者體位以確保透視的充分。在骨突位置墊軟墊,同側手臂放在胸前。將患肢的足部放在帶襯墊的牽引架鞋套中。3.通過骨科床做縱向牽引。若已行脛骨牽引,去除牽引鋼針。用碘絡酮消毒鋼針。用鋼針剪緊貼皮膚剪斷鋼針,在對側拔除鋼針,貼無菌敷料。4.采用正側位透視評估復位情況。通常,在側位上可看到骨折部位向后成角。如必要,可用支持器械(在骨折水平處放置在大腿下方的標準支撐器)維持骨折碎片來改善骨折端的對線。有時也可用手控制大腿以改善骨折端對線。5.用常規消毒方式準備并鋪單。消毒范圍從髂嵴到膝蓋遠端的水平。如果標準半透明貼膜不足以覆蓋此區域,可使用半透明的膠布。膠布可纏繞股骨的遠端區域,半透明貼膜則置于髖部中心,確保髖及股骨整個長度得到滿意的無菌覆蓋。6.開始手術之前,確認是否標記了正確的肢體,已經給予抗生素,并且手術團隊已做好準備。1.自大轉子頂端做縱向皮膚切口,向近端延伸3~4cm。可以根據體型延長手術切口長度。1.根據所選擇的髓內釘,在大轉子或梨狀窩上建立一個入釘點。根據患者的體型,有可能需要極度內收以確保得到滿意的入釘點。正側位下透視確認導針或鉆正確插入股骨近端。如果使用導針,則通過擴髓鉸刀沿導針創建入釘口。在插入導針之前將兩者都取下。2.通過股骨近端的入釘點將鈍頭導針插入髓腔。可以使用T形手柄或老虎鉗和錘子來輔助導針的插入。根據骨折類型,略微彎曲導針的遠端以幫助穿過骨折端。3.將導針的鈍頭沿股骨長軸向下推至骨折端。使用透視有助于導針穿過骨折端。導針應緩慢、輕柔、細致地穿過骨折端。用手感來判定導針是否穿過骨折端。骨科床能很好地復位,以便導針通過。在困難的情況下,可以在下方放置支持器械,例如支撐器,以糾正骨折端的成角移位(后方塌陷)。4.透視檢查確認導針已成功穿過骨折端并位于股骨遠端髓腔內。將導針插入至髕骨上極水平。5.確定從髕骨上極到大轉子(或梨狀窩)水平的所需髓內釘的長度。在近端和遠端使用透視來確認導針及其測量裝置所測長度。1.開始擴髓。使用緩慢的轉速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減少骨髓栓塞。通常最初使用8mm的鉆。每次增加0.5mm逐漸增大直徑。將股骨髓腔擴至比髓內釘的直徑大1.5~2mm。基于術前X線測量和鉆的“震動”來確定髓內釘的期望直徑。2.打開髓內釘的包裝并放置在手術臺前,確定髓內釘的長度和直徑。1.將髓內釘牢固地安裝在近端瞄準裝置上。檢查髓內釘和瞄準裝置,確保安裝正確。近端瞄準裝置應朝外放置,并且髓內釘的前弓應對應于股骨的前弓。2.置入髓內釘。使用臨時透視來確認釘穿過骨折端到達合適位置。當完全置入后,髓內釘的末端應與大轉子或梨狀窩齊平,以減少機械刺激。釘的遠端應大致位于骨骺水平,靠近髕骨的上極。1.做一個點狀切口,插入用于近端瞄準裝置的鉆孔導向器。確保導向器緊貼骨面。2.在透視下做雙皮質鉆孔。使用測深器或讀取鉆頭刻度確定螺釘的所需長度。1.調整透視,使其完全垂直于股骨長軸。透視將髓內釘的遠端孔顯示為一個標準圓形。如果釘孔在圖像上顯示為橢圓,調整C臂直到獲得標準圓形。通常,C臂只需要進行微調即可。2.在透視圖像上顯示釘孔的皮膚上做一個小的縱向切口。卵圓鉗有助于定位。3.使用尖頭克氏針或鋒利鉆頭在骨上定位,鋒利鉆頭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在釘孔中滑動,將尖端直接置于透視所見的標準圓形中間。4.在單皮質孔建立后,通過髓內釘鉆一個雙皮質孔。或使用可透射線鉆頭,將鉆頭的瞄準裝置與髓內釘的圓孔圓心對齊,用鉆頭做一個雙皮質孔。5.與近端螺釘類似,使用測深器測量所需的螺釘長度,置入適當長度的遠端鎖定螺釘。6.如有必要,可采用類似方法再度置入遠端鎖定螺釘。7.透視正側位下髓內釘和螺釘位置。適當放置的鎖定螺釘將覆蓋髓內釘上釘孔。a.髓內釘的位置,通過透視可以明確髓內釘和螺釘正側位上正確位置。b.髓內釘的位置,注意近端螺釘的位置1.徹底沖洗傷口(尤其是近端)以去除近端入釘處的擴髓殘屑以減少異位骨化形成。1.將患者置于骨科床上,使腿部和軀干保持內收。內收程度取決于患者的體型。內收肢體可確保最佳入釘點。不同的髓內釘,入釘點可以是梨狀窩也可以是大轉子頂點。3.確保能獲得滿意的股骨頸X線影像。因股骨干骨折合并同側股骨頸骨折并不罕見且難于發現。4.以股骨近端為入釘點進入髓腔有很多方法。首先,確定梨狀肌或大轉子入釘點是否合適。大多數髓內釘系統使用能通過動力鉆的置于解剖入釘點的導向。當導向通過透視確定處于正確位置,就可以通過導向推進空心鉸刀,或者使用開路錐。5.如果使用電鉆,由于梨狀窩中部位骨質致密,需要穩定、可控的推進力量。避免讓鉆頭從骨頭上滑落或穿透后壁。 6.鈍頭導針在通過股骨近端1/3時可能是困難的。考慮使用T形手柄或鉗夾固定鈍頭導針。這將使導針更容易通過,導針彎曲的可能性會更小。 1.在入釘時,盡量避免骨折端旋轉對線不良。髕骨應朝向天花板,以便調整肢體旋轉的對線。遠端鎖定之前應再次確認對線。 2.避免粗暴穿針。憑手術醫師手感來緩慢細致地穿過骨折端是很重要的。 3.擴髓時應避免退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