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周都過去了一半,是不是朋友又約你出去吃飯了? 燈紅酒綠間,你只想一個人坐著喝點酒,并不想參與他們的喧嘩,但是卻身不由己。 看似平靜的你其實內心疲憊無比,別人覺得很開心快樂的事,你只覺得吵鬧。 你只想一個人呆著,卻沒辦法拒絕,最后的結果就是把問題復雜化。 這就是精神內耗,形象的說就像是一種“精神內卷”。我們需要如何面對并且解決這種情況呢? 01 認識一下“精神內耗” 傳統意義上的內耗效應則是指在群體心理學研究中: 把社會或部門內部,因不協調、不統一或矛盾激化等原因造成的,毫無必要的消耗而產生的負效應,稱為內耗效應。 內耗效應的出現與認知、情感、行為、個性的不同而引發。 想要克服內耗效應就必須協調上述的因素,盡可能整齊劃一,從而減少內耗,避免負面效果的產生。 精神內耗往往有如下特征: 經常覺得累、壓力大,其實什么也沒干; 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最喜歡和希望的方向是什么; 即使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有了方向,什么都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很累了。 是不是覺得很熟悉,或者說,你正在經歷這個過程,茫然又無措。 02 長期的內耗會讓人深陷疲憊 “累”和“喪”可能成為當下社會大部分群體的標簽了。 經常覺得累,覺得壓力大,但客觀上其實也沒干什么;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或者說有時候清楚了自己想要什么,有了努力方向,但還沒怎么行動呢,就累了。 以及,跟人相處、人際交往或者親密關系中,當雙方遇到意見不一致或是矛盾沖突時,容易猜疑臆測對方對你的想法; 不能心平氣和地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而更多地選擇生悶氣,而非溝通和行動解決矛盾沖突。 久而久之,就演化變成“喪”了。這些都是一種對自我心理的消耗和磨損。 有一種說法,內向的人更容易內耗。 也不是沒有道理,研究顯示,高敏感、低自尊、自卑心理的人群確認更容易精神內耗。 但是很多人對內向的誤解是:某一刻看到一個人嘴巴笨拙、不善表達,或者沒咋說話,好像不喜歡說話,就斷定這是個內向的人。 對內向的正確理解是,一個人更喜歡向內探索,能更多地從獨處中獲得能量,我們就說他是個偏內向的人。 因此,單純靠一個人的表面來判斷一個人的內在是不太準確的。 一個愛笑的人也可能被內耗折磨,一個喜歡獨處的人也不一定就內心痛苦 。 但是若有人說,自己總是很累,卻不是身體上的疲憊,就要多加注意了。 03 如何解決內耗帶來的疲憊? 面對內耗,要適度地進行調整,而不是放任不管,讓疲憊的身心更加難受。不妨看看這些建議: 學會接納自己、喜歡自己:你沒有那么糟糕,學會接納自己,正確認識自己,然后慢慢喜歡自己,提升對自己的評價。 尋找自己的熱情所在,轉變自己的心態:多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恢復內在能量。 做出決定后就別再思考太多,盡管去做:行動,永遠是改善精神內耗的最佳方法,是一劑破解憂慮心理的良藥。 而越是恐慌越是怕,越是拖著不行動,精神內耗的漩渦就越滾越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