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琢磨君 《百年孤獨》中有這么一句話:生命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而獨立存在。無論是我們出生、我們成長、我們相愛還是我們成功失敗,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獨猶如影子一樣存在于生命一隅。 的確如此,孤獨是生命的本質,我們要學會適應孤獨,并找到藏在內心精神世界的“自我”,這樣才能不感覺孤獨,反而更加充實。 我們要怎么去判斷一個人究竟有沒有“自我”呢?其實檢驗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看他能不能獨處。一個害怕獨處的人,其靈魂必然貧乏,其為人也膚淺。人獨處的時候,更能夠看清楚自己! 1、獨處的時候,看一個人有沒有自我???有些人,善于與自己獨處,也很享受獨處的時光。比如,散文家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所描繪的獨處的妙處: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內心感覺寧靜、充實和滿足,這種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世界更加豐富多彩,他們的靈魂更加有深度、更有趣。他們可以在善待自己的同時,再去善待他人;也可以先自愛,然后真正愛他人。 沉默是金,獨處是一種能力,耐得住寂寞,才能有作為。獨處是靈魂生長的必要空間!一個人與自己靈魂的交流越是廣泛,越是有深度,越能呼喚其藏在內心的“小宇宙”,讓自己的人生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相反,有些人非常害怕獨處,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世界,喜歡用虛假的外界熱鬧來填補內心的空虛與寂寞。 他們只要閑了下來,就必須去找朋友一起玩,或者找個地方消遣。這種人的日子表面上過得十分熱鬧,實際上他們的內心極其空虛。他們越是逃避,不敢面對真實的自己,就內心越是膚淺、貧乏,最后就越是沒有自我。 因此,作家周國平在《當你學會獨處》一書中說道: 獨處的確是一個檢驗,用它可以測出一個人的靈魂的深度,測出一個人對自己的真正感覺,他是否厭煩自己。對于每一個人來說,不厭煩自己是一個起碼要求。一個連自己也不愛的人,我敢斷定他對于別人也是不會有多少價值的,他不可能有高質量的社會交往。他跑到別人那里去,對于別人只是一個打擾,一種侵犯。 可見,不喜歡獨處的人,內心其實非常空虛和貧乏,其靈魂也是空洞與寂寞的。這樣的人,往往是喜歡隨大流,人云亦云,沒有自己的主見和思想,活得如行尸走肉一般,也就是羅蘭羅曼所說的“有些人”:20歲就死了,等到80歲才被埋葬。 2、獨處的時候,看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古人非常提倡“慎獨”,即: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即使沒有人監督,也能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道德準則,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獨處的時候,捫心自問,看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 曾國藩在《挺經》中寫道:“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懔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 也就是說,小人認為自己是獨自一人時會產生一個非分的念頭,非分之想積聚多了就會任意妄為,由此欺人的壞事發生。 而君子憂懼自己是單獨一人時,內心會生出許多真誠的意念。真誠的念頭積聚多了就會處事謹慎,由此對自己不滿意的德行下功夫匡正。 君子獨處的時候,嚴格約束自己,不讓內心的歹念起來,因此能夠做到人前人后一個樣。慎獨的人,問心無愧,心胸坦蕩,因此能夠心安理得,心平氣和。君子做人做事畢恭畢敬,不敢放縱自己,所以內心一天天強大,正如《禮記》中所說:“君子莊敬日強”。 小人獨處的時候,感覺沒人約束,就肆意妄為,放縱自我,逐步養成了自欺和欺人的毛病,內心也一點點受到毒害而不知。正如《禮記》中所說:“安肆日偷”,小人經常在主觀上對人對事對物態度傲慢無禮肆意而為,就會一天比一天消亡自己。 所以說,我們不妨捫心自問一下,看自己獨處的時候,是真誠還是虛偽,是放肆還是自律,是否內心生出了許多邪念,等等。如此這般,我們便可做到“自知者明”,對于自己是君子還小人,做到心中有所知曉。 結語:一個人的人品和能力,其實是在獨處反省的時候培養的,所以古人強調要“一日三省吾身”。獨處是人生中的美好時刻和美好體 驗,雖則有些寂寞,寂寞中卻又有一種充實。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說:一切嚴格意義上的靈魂生活都是在獨處時展開的。 猛獸總是獨處,牛羊才喜歡成群結隊。獨處以寂寞為代價,但是其收獲就是不斷成長進步;一味的合群要以犧牲自我為代價,最后收獲的是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獨處與一個人的性格完全無關,喜歡獨處的人同樣可能是一個性格活潑、喜歡交朋友的人,只是他無論怎么擅長與別人交往,獨處始終是他生活中的必需。比如說,許多企業家喜歡早起冥想,每周都會留下空余時間用來獨處。朋友,你是一個愛獨處的人嗎? 琢磨君——剖析人心冷暖,解讀人性規則,品味人生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與君共勉!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忙點個贊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