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這些生理指標的異常,是多數慢性疾病的相關因素。為了預防和控制疾病,大夫們會建議大家,注意飲食、加強鍛煉。于是,很多普通百姓,就將血脂升高歸咎于飲食來源的脂肪,認為自己得病都是吃肉惹的禍。真是這樣嗎?膽固醇升高,是怎樣形成的?對健康有什么影響?不吃肉,就能降低血脂嗎?咱們現在來解析。 膽固醇,英文名稱是cholesterol,這個詞是由2部分合成的,chol,意思是膽汁;Sterol,代表類固醇。幾乎所有動物,包括咱們人類,在機體代謝過程中都會產生膽固醇,成年人體內,每天合成膽固醇大約3000到4000微克。其中,由食物攝入途徑形成的膳食膽固醇,對血清膽固醇水平的總體影響不超過10%。因此,從科學的角度看,不吃肉的人,也會發生膽固醇升高。多看幾眼那些素食的僧人,就會映證這個道理。肝臟合成,才是膽固醇的主要來源,所占比例超過80%。 膽固醇,不溶于水,但是,能夠溶于脂類溶劑;而咱們機體內的血液成分,每升血漿中含有約900克水;因此,膽固醇本身,不能在血液中流動,而是以蠟狀的形式存在于血液和細胞內,必須依賴載脂蛋白運輸,才能在機體內四處游走。如果存在血管內皮損傷,才有可能沉積,形成斑塊。 膽固醇,實際上是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因為,膽固醇是細胞膜的組成部分,所有細胞都含有膽固醇,所有組織都能夠合成膽固醇;膽固醇是細胞膜完整性和強度的保證,通過調節脂質分子層屏障,讓營養物質進入細胞,將雜質阻攔在細胞外;膽固醇也是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維持骨骼的柔韌度;肝臟和腸道的正常功能,有賴于膽固醇;膽固醇還是性激素合成的原料,也是維生素D的前體,并且參與神經沖動的促發,保護皮膚免受水溶性毒素的侵害,防止皮膚脫水。因此,沒有必要,也不應該仇視或誤解膽固醇。 膽固醇,在機體內主要有2種存在形式。膽固醇與低密度脂蛋白結合,稱為LDL-C,可能會在動脈內壁積聚,形成蠟狀沉積物,也就是咱們常說的斑塊;膽固醇與高密度脂蛋白結合,稱為HDL-C,主要作用是將膽固醇從動脈轉運到肝臟。這種不同的結合與轉運模式,帶來了所謂的好壞膽固醇的說法,LDL-C被標記為壞膽固醇;HDL-C被形容為好膽固醇。但是,這種簡單思維,實際上造成了誤導,把精細的生化調節過程庸俗化了。因為,LDL-C的作用是將脂肪酸,從細胞外運送到細胞內,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HDL-C,是將代謝毒素和多余膽固醇,從細胞外運送到肝臟。 膽固醇水平升高,對健康的不利影響,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第1是心血管,主要觀點是認為LDL-C過多時,會造成血管彈性降低及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斑塊,阻塞血流;斑塊脫落,則會形成心梗、腦梗、外周動脈疾病。第2,是內分泌影響,尤其是絕經期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時,LDL-C水平就會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甲狀腺功能減退或亢進時,會導致膽固醇水平變化。 第3,是神經系統,較高的膽固醇水平,可能與認知功能喪失有關,不過,大腦中的膽固醇供應量約占機體總量的25%,膽固醇對神經細胞的發育和保護至關重要,因此,除了腦梗以外,實在難以找出太多膽固醇影響大腦功能的證據;第4是消化系統,血液中的膽固醇過多,會導致膽固醇在膽囊或膽管中積聚,是引起膽石癥的重要因素。 膽固醇升高與降脂,看似是常見問題,實際上,在學術界也存在爭議。比如,比利時學者發現,影響心血管疾病風險的相關因素,是高水平的氧化型的LDL,而不是LDL的總體水平,而且,目前也沒有嚴格的對照試驗證據表明,降低LDL就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或延長壽命。因此,有學者認為,膽固醇本身不是問題,攝取的脂肪酸種類,以及脂肪酸對膽固醇結構的影響才是關鍵。重要的措施,不是減少吃肉,而是限制高碳水化合物、人造脂肪、反式脂肪、不健康油類。從預防的角度看,具有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的人,是重點防控對象。35歲以下的男性、45歲以下女性、75歲以上老年人,則不必過于看重膽固醇水平的檢查,而且需要謹慎看待降脂藥物治療。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