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顔文強作者簡介 至此,我們已經知道,“浮脈”是小血脈,“絡脈”是小氣脈或小血脈,“孫絡”是更小的氣脈或細血脈,“經脈”可指大氣脈,也可指大血脈,但是古人對于大氣脈都作了詳盡描述,且大血脈比大氣脈要容易觀察得多,那么大血脈哪里去了?這得從古人對于血液形生成的認識探究起,因為古人對于血液形成的認識與今天西醫的造血理論迥然有別。 對于血液的形成和運行,《黃帝內經》記載并不多,其《靈樞·癰疽第八十一》是這樣描述的: 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1] “中焦出氣”指中焦脂膜腐熟出來的那部分水谷精微之氣。“溪谷”即分肉中的空竅、空隙,也是針灸的穴位,是營衛氣集中和交接之處。《素問·氣穴論篇第五十八》解釋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2]“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為血”指出了,經絡“營氣”滲透進“孫脈”與津液相調和而成紅色的血液。當然,從根本上講,津液也是“氣”凝聚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至于為何津液與血液同為“氣”所凝聚且同為液體,但顏色卻不同,那是因為“氣”的數量以及排列不同。就像在同一棵植物上有開紅花的,也有開白花的,更有一些植物品種所開之花多種顏色。而天地萬物均為“一氣”所化生,之所以千姿百態,也正是“氣”的凝聚致密程度和排列次序的不同造成的。要言之,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血液是滲透進孫脈中的營氣與津液調和而成,與西醫關于骨髓干細胞造血的提法明顯不同。當然,古醫學也認為骨髓與血液可以相互轉化和滋生,但這不是同一回事。“血和則孫脈先滿溢,乃注于絡脈,皆盈,乃注于經脈”即是說,血液是先充滿最細小的血絡——孫脈,孫脈滿溢后才灌注于粗一些的血絡脈,最后流注于粗大的血經脈,由小到大,逐級匯流,猶如百川歸海。可以畫出《血液生成與灌注圖》表示為: 《靈樞·營衛生會第十八》也有言: 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于此,故獨得行于經隧,命曰營氣。[3] “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此處“肺脈”是指與手太陰肺經相連的細小血絡脈——“孫脈”,也就是說經絡營氣先是滲透手太陰肺經旁的孫脈,然后與孫脈中“津液”相調和成血液。同樣,其他十一經脈的營氣也是先滲透與各自相連屬的孫脈,再與孫脈內的津液調和轉化成紅色的血液。孫脈滿溢后就流到相連的血絡脈,最后匯總到大血脈——經脈。在流通的過程中,血液逐級濡養五臟六腑和全身組織。而由于無數的孫脈和絡脈與大經脈相通的緣故,使得整個血液流動呈現縱橫交錯網狀結構。也就是說,氣和血都是潤養肢體的營養來源,氣聚而成血,血中又載氣,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二者的流通無礙是人體生命康健的基本保障。但是,氣和血的外觀形態又顯著不同,“氣”特別是十四經脈中的“氣”更是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而血液是“營氣”與津液調和而成,故比“氣”要柔潤,其流通呈網狀結構。當然,津液與血液說到底也是氣凝聚而成,只是凝聚度、數量和排列次序不同而已。下文會對經氣的環狀運行和血液的網狀流通展開討論。 [1]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經靈樞譯釋》(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621頁。 [2]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經素問譯釋》(第四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第481頁。 [3] 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黃帝內經靈樞譯釋》(第三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年,第193頁。 |
|
來自: 為什么73 > 《玉堂-岐黃-抱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