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夏季,氣溫驟升,雨水漸多,濕熱的天氣便開始登場,我們臨床接診,一些祛濕方劑便開始發揮作用。 濕為陰邪,其性重滯,有從外襲,有自內生,濕熱之邪傷人肌表,則見惡寒發熱,頭脹身重,支節煩疼,甚至面目浮腫,濕熱之邪內生者,則見胸脘痞悶,嘔惡泄利,黃疸淋濁,同樣是感受濕熱之邪,但侵襲的人體虛實強弱程度不同,濕邪所犯部位又有上下表里不同,所以表現出來的癥狀病情也不同,治療時使用的祛濕劑也要具體區別,我們常用的化濕藥和祛濕方劑,從平胃散到藿香正氣散,到藿樸夏苓湯,到三仁湯,到黃芩滑石湯,到甘露消毒丹,再到茵陳蒿湯,這一系列的方劑,臨床怎樣正確把握,我們要從方劑的具體藥味和方劑側重點來辨別使用。 我們說濕為陰邪,很多慢性疾病發展過程中身體多會有濕邪,濕邪最容易阻滯中焦,脾為太陰濕土,居中州而主運化,喜燥而惡濕,濕邪滯于中焦,則脾運不健,氣機受阻,脾胃升降失調,人體便會出現肢體困倦,身體乏力,腹脹腹滿,嘔吐腹瀉,不思飲食,口淡無味,脾困濕邪時,表現出來的脈象脈緩,舌苔白膩而厚,治療燥濕運脾,芳香化濕,宣暢氣機為主,使氣行則濕化。 平胃散臨床我們治療濕滯脾胃的基礎方劑就是平胃散,平胃散中四味藥,蒼術厚樸草陳皮,蒼術辛香苦燥,入中焦能燥濕健脾,濕去則脾運有權,健脾則濕邪得化,濕邪阻滯氣機,氣行則濕化,所以用厚樸芳化苦燥,長于行氣除滿,且可化濕,蒼術、厚樸互相配合,行氣除濕,燥濕運脾,陳皮性味溫和,氣味芳香,可以理氣和胃,燥濕醒脾,加入甘草,甘緩和中,固護脾胃,調和諸藥,煎煮時加入生姜,大棗,生姜作為日常食材,入藥可以溫散水濕且能和胃降逆,大棗甘甜補脾益氣,和甘草一樣起到培土治水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