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5天 人天生就是有同情弱者的基因,當看到可憐的人我們的同理心很強,很受觸動,常常會忍不住施以援手。因此很多人習慣了被幫助,他們認為被幫助都是應該的。 很多人身處弱者心態而不自知,認為一切都是理所應當,身邊很多這種人。我的媽媽就是典型,總認為那些有錢人就活該遇到困難,她就該得到更多的老天眷戀。還有就是身邊的同事也總認為領導無用,就該自己多一些關注。 所有的人都很容易陷入弱者心態的惡性循環,并不是弱者故意的。很多時候是我們身處其中不自知,更多的是當事人的縱容。比如嬰兒哭啼,這是嬰兒發出的身體信號,也有很多時候僅僅是用哭來獲得關注。這是一個循環,第1次用這種方法有用以后肯定還會用。所以生活中哭能掩飾很多問題,就是示弱,就是尋求幫助的一種方式。 成年人的示弱方法就更多了,常見于職場中“我不會就去找領導”,每次遇到問題就尋求外界幫助,漸漸的就形成了一遇到問題,就懶得動腦,尋求幫助。 老年人很多都以老了為借口,遇到問題就找年輕的同事。還有一些基層的同事,更是領導依賴綜合征,任何一點小問題都懶的負責,直接把問題拋出去,表面上的需求幫助,本質上是在思想上偷懶。看似勤奮,但是沒有靈魂的勤奮,像機器一樣。 長期長期以往就成為了一個聽話機器,和平年代也許沒事,一旦公司有個波折,最先取代的就是勤勞聽話,只有苦勞的那批人。 任不能怪資本的無情,只能怪自己平時沒有主動思考,勇敢去承擔失敗帶來的痛苦。當然從辯證的角度來說,聽話的人容易控制一些,特定的工作就需要那些指哪打哪的人。公司的規章制度量化的考核指標,更多的是幫助這些人,因為一旦沒有了,聰明人將會搶占更多的資源。就像薛兆豐經濟學課中講的一夫一妻是對男人的保護。 有的人就愿意當一個弱者,因為這樣可以少承擔很多責任,出了問題他就可以“都是某某讓我這樣做的”。 那么作為一個領導者還需不需要弱者呢?從我的定位人才激勵的角度來說,堅決不養閑人,如果要培養更多的人才,就不能在眼里容下沙子。切斷弱者的負向循環,讓他自己去承擔相應的責任。 很多時候弱者身處其中是不自知的,所以給他們一個好的氛圍更利于他們的成長。但是當收到求助的時候我應該怎么做呢?給建議給答案,都會形成路徑依賴,這時候說“你覺得呢”反問一句也許會給更好,把問題給他踢回去。 那么反思一下,其實我好像也有弱者心態,很多時候遇到問題第一反應是逃避,我從心底里就有弱者心態。所以要經常提醒自己,還有就是要多一些挑戰,通過實際問題才能擺脫弱者心態。 弱者心態是刻在基因里的人之常情,所以不必擔心,很多時候謙虛也有弱者心態的感覺。這種心態也是主觀性很強,不好界定,所以別管別人怎么樣,先館好自己不要有弱者心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