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菌 背包旅行 昨天 能當北大老師,到底要多牛? 這或許是很多人心中一直好奇的問題。 高考臨近,北大一位數學老師因為采訪而上了熱搜。 視頻里他拎著兩個饅頭,抱著一大瓶礦泉水,言語間是個再質樸不過的大男孩。 記者問:“為什么會選擇數學系?” 他:“就是對數學比較感興趣。” 記者問:“參加過什么比賽?” 他語氣尋常的就像是在回答今天吃了什么一樣:“高中數學聯賽,是山東省第一名?!?/strong> 記者說:“給高考生說一句加油打氣的話吧。” 他非常樸實地撓撓頭,“我也不太會說什么別的?!?/strong> 網友們在了解過才發現,這個看起來無甚特別的小哥,竟然是整個數學界的風云人物。 只能說他的履歷,讓人看完之后膝蓋一軟。 作為幾十年難得一遇的數學天才,韋東奕曾經在高中時期就連續兩屆拿過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金牌,也因此被保送進北大。 一度被認為是中國知名數學家陳景潤的接班人。 他對數學的癡迷最初是受到家庭影響,因為父母都在山東建筑大學任教。 父親是數學教授,所以家里從小就有各種各樣關于數學的書,有入門級也有難懂的。 韋東奕從小就泡在這樣的書堆里,并且樂在其中。 在同齡小孩子都在玩過家家的時候,他的消遣方式就已經變成研究數學書籍。 很快,“韋神”踏上了他的傳奇之路。 小學一年級,他因為一本名為《華羅庚數學學?!返臅鴲凵狭藬祵W。 初二,他就提前加入山師大附中的奧數訓練隊。 高一,就被選入數學奧林匹克的國家集訓隊。 正如那句名言所說: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 光有天分當然是不夠的。 遇到難題的時候他逢人就問,就連在飯桌上都無法放下手里的捧著數學書。 在集訓隊中,韋東奕就已經嶄露頭角。 入選國家集訓隊首先要進行層層選拔,從40人中選出30人,再到最后只留下6人…… 8場淘汰賽加起來一共有24道題,難度極大,就連高手也很難在規定時間內全部做完。 而韋東奕最終完成了23道半,創下的記錄連教練都嘆為觀止。 更厲害的是,他很多獨創的解題思路,比標準答案還要“簡單粗暴”。 在五大學科競賽中,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含金量是毋庸置疑的。 兩天的比賽,每天要在4個半小時之內完成3道大題。 考場里的500多名選手都是從世界各國選拔上來的頂尖人才,最終只有三人拿到了滿分。 而韋東奕就是那神圣的三分之一,6道大題全部做對。 自此,韋神一戰成名,驚艷了所有人。 一年后他參加了第50屆IMO,再次拿到了金牌。 并且用一小時的解題速度碾壓了另一位天才,那位7歲自學微積分、12歲拿到IMO金牌的數學競賽史傳奇陶哲軒。 就這樣,在連續拿下兩屆IMO金牌后,韋東奕被順利保送至北大數學系。 這一年,他剛高二。 雖然不用再高考了,但韋東奕還在努力補習自己語文等科目的薄弱之處。 因為他對未來的目標十分清晰且堅定:搞數學研究。 進入北大之后的韋東奕,依然是一個神話。 大三那年,他幾乎橫掃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的所有獎項。 一舉拿下分析、幾何、概率、應用四項金獎,還有個人全能金獎。 幾乎沒給清華和中科大留活路,于是北大的同學對他充滿了膜拜。 有一學期,韋東奕擔任某門課的助教,老師對同學們說: “有不會的習題可以先問我,如果我不會可以去問助教, 如果連助教都不會,那估計就是題目錯了?!?/span> 2014年,韋東奕正式從北大本科畢業。 麻省理工、哈佛……這些愛慕賢才的世界名校,紛紛向他投來橄欖枝。 哈佛為了他甚至不惜打破校規:只要韋東奕愿意來,可以直接免掉英語考試。 但韋東奕誰都沒理。 他留在了北大的國際數學中心,跟隨田剛院士一起繼續數學研究。 最終僅用三年半就拿到了博士學位,并且留校任教。 韋神的名號逐漸從競賽中隱退,因為他將戰場轉到了科研上。 從2015年8月到現在,他完成了25篇學術論文,有很多都發表在國際一流期刊上。 如今的韋神,優秀到了讓學術界很多大佬都忌憚的地步。 紐約大學的林芳華教授說:“由于韋東奕動作太快,很快可以把別人文章方法和結果大大簡化,所以有些大人物不敢輕易在文章發表前,提前放在網上?!?/span> 看完這個神一般的履歷,旅行菌想起了有位網友說, 人類未來能達到何種高度,就靠這樣的人了! -END- |
|
來自: 12345csdms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