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某,男,28歲。西醫診斷為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中醫辨證為懸飲。 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各5g,共為末,加肥大棗10枚共同煎湯,于晚間10點1次服盡。藥后半小時左右,患者自覺頭暈、惡心、腹痛。又經約1小時,泄水樣便,一夜達六七次,同時尿量增加,自覺腰疼,后半夜則尿量減少,并發現尿血1次。次日晨來診,患者面色萎黃,神疲乏力,表情痛苦,體溫37℃,左側胸腔飽滿,下部更為明顯,肋間隙基本消失,左側呼吸運動減弱,語顫減弱,左胸叩診實音,聽診呼吸音減弱。舌質瘦小而干,脈沉細弱。乃中藥過量中毒,致氣陰兩虛。囑患者家屬給患者大量飲用白糖水和綠豆湯,并以人參15g(另包煎),麥冬15g,五味子15g,天花粉15g,白茅根30g,仙鶴草15g,水煎服之,以補氣生津,涼血止血。1周后,氣陰得復,尿色正常。 按語:十棗湯為仲景之方,原治水飲之邪,停聚胸膈,走竄上下,充斥內外,泛溢為患之證。原方由芫花(熬)、甘遂、大戟組成,用法是三藥等份,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10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約3g),羸人服半錢匕(約1.5g),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后,糜粥自養。而此案醫者雖然也用十棗湯之藥,但三味共達15g,大大地超量,再加煎服方法不當,以致患者藥后中毒,頭暈、惡心、腹痛、腹瀉、腰痛、尿血。大戟、甘遂、芫花均為峻下逐水藥,有劇毒,對腸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引起炎癥充血及腸蠕動增加,服十棗湯后多次腹瀉的臨床報道較多,但腎臟損害,引起尿血的報道不多。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另外,在使用十棗湯時,必須嚴格掌握用量及用法,切不可疏忽。[李瑞.中國醫藥學報,1994,9(6):38] |
|
來自: 心海真情2020 > 《關于十棗湯控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