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綜藝節目《婆婆和媽媽》里,臺灣主持人侯佩岑和丈夫黃柏俊一起陪兒子翊恩練習擊劍,兩個人在“陪練”方式上產生了小分歧。
侯佩岑在和兒子對戰時偶爾“放水”,有意給兒子留下反擊的機會。兒子連得幾分后,立刻成就感滿滿。
她認為育兒應該以鼓勵為主,這樣才能激發孩子繼續練習的興趣。
爸爸黃柏俊和兒子對戰時,卻一招一式毫不手軟,他認為平等地對待孩子,更能鍛煉他的韌性。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到底是該采取鼓勵式教育,還是直面不足的挫折教育呢?這兩種教育方式孰優孰劣呢?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曾在紐約的十幾所學校中進行了一場實驗,研究贊揚對孩子的影響。
結果表明,之前總是被夸贊“聰明”、“有天賦”的孩子,在面對難度升級的問題時,幾乎都選擇了逃避,認為挑戰失敗會證明自己“并不聰明”,陷入緊張不安的狀態,更樂意去做那些自己信手拈來的題目。
而那些經常被稱贊“你真努力”、“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的孩子,遭遇失敗后,會專注于尋找原因,90%都選擇迎接更難的挑戰。
上面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鼓勵式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但贊揚必須因時制宜。
在孩子露出膽怯時,就習慣性拋出稱贊,很可能讓孩子失去了一個反復嘗試、鍛煉“逆商”的好機會。
一旦孩子失去挑戰自我的勇氣,就容易沉溺于被表揚的虛幻滿足中,害怕走出舒適圈,每當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時,一感到有失敗的跡象,就會立刻放棄,這顯然不利于孩子未來的成長與進步。
在《少年說》節目中,高一女孩清茹對臺下母親道出的一段話,說出了不少中國孩子共同的童年傷痛。
女孩說,她的媽媽總是拿她和表姐做比較,總是說表姐這也好、那也好,讓她向表姐學習,好像一直都看不到她的努力。
自己每天起早貪黑認真學習,卻得不到媽媽一句表揚的話語。
“表姐晚上不敢上廁所,但是我敢啊;她不愿幫姑姑洗碗,但我愿意啊。”
女孩哭著質問母親:“我也有很多優秀的地方,你為什么不能夸夸我呢?”
臺下的媽媽說,她之前認為這種做法是對女兒的“激勵”。
女孩立刻反駁道:“我不喜歡這種鼓勵。”
在“別人家的孩子”的陰影下長大,永遠無法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認可,這種打擊式教育,往往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難以愈合的傷疤。
此前在一個兒童鋼琴比賽的現場,Professor看到過這樣一個場景:同樣是面對未晉級的自己的孩子,家長們的做法迥然不同。
有的家長一味用贊揚和鼓勵寬慰孩子,生怕孩子不開心:“你是最棒的!最優秀的!”
有的父母則是沒有耐心地指責:“讓你平時不好好練,為什么別人就能堅持下來,你怎么不行?”
也有家長首先肯定孩子的努力,然后再給出鼓勵:“為了參加比賽,你準備得很認真,雖然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媽媽相信你只要堅持這個態度,下次一定沒問題。”
從這些家長的話語中我們就能明白,打擊教育和挫折教育不是片面地否定孩子,而是要試著用成長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暫時的不足,然后給孩子以指引和激勵,讓他從中吸取教訓,繼續勇敢前行。
無論是鼓勵還是批評,目的都是相似的,就是培養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
抗挫折能力是人生征途上的重要基石。
對贏的渴望和對失敗的恐懼永遠相伴相行,沒有人會是永遠的勝利者。只有讓孩子懂得失敗、成功都是人生常事,學會接納失敗,正視自身的局限性,才能從失敗中汲取經驗,敢于輸,也輸得起。
在電視節目《最強大腦》中,有一場孩子間的對決讓人印象深刻,中國男孩李云龍對戰意大利男孩安德烈·拉托雷。
比賽檢驗的是兩個孩子的瞬時記憶能力,但是對雙方的抗壓能力和應激心態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
比賽一開始,李云龍就誤以為自己失誤了,心態瞬間崩潰,在節目錄制現場失聲大哭,口中一直重復道:“我擺錯了,我擺錯了,可是我記對了呀!”
最終成績公布,李云龍得知自己贏得了比賽,立刻破涕為笑,變得興奮不已,安德烈則微笑著跑過來祝賀李云龍,還給了他一個真誠的擁抱。
成功和挫折都是人生的常態,保持寵辱不驚才會笑到最后。
鼓勵式教育和挫折教育孰優孰劣并無定論,重要的是要根據孩子的個人性格、成長的不同階段、不同場景因時制宜。
孩子年齡較小時,可以通過鼓勵教育培養孩子的自信心;當孩子年齡漸長,適當進行挫折教育,讓他們知道現實生活并非事事如意,提高孩子的“逆商”。
希望每個孩子都有永遠“輸得起”的底氣,無論收獲的是外界的夸贊亦或是打擊,都能保持豁達進取的人生態度,即便跌倒受傷,也能重新站起來,這樣才能贏得漂亮。